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血运重建手段,然而再狭窄是影响PCI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其机制为手术中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对病变血管内皮造成的机械损伤,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从血管中膜向内膜下迁移,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血管新生内膜和收缩性血管重构可能是PCI治疗后再狭窄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  相似文献   

2.
介入术后再狭窄形成中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3~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达30%~50%,严重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1〕。金属制成的冠状动脉支架可以减少再狭窄发生,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再狭窄的问题,支架应用后仍有20%~30%的再狭窄率,而且还有费用昂贵、支架部位的再狭窄更加难以处理等不利因素〔2〕。许多研究证实再狭窄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SMC)向内膜移行、增殖,并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导致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发生不利的血管结构的重塑〔3〕,而引起…  相似文献   

3.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临床应用30多年来,再狭窄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冠动内支架的应用使之有所减少,但其发生率仍维持在10%~20%,在特殊人群甚至高达 50%。近年来以抗增生为目的的新型药物涂层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但是否通过抗增生这条单一的途径就能够解决所有高危人群PCI后再狭窄的问题?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探讨DES在PCI,尤其在抗再狭窄中的实际意义。1 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临床治疗目标PCI后再狭窄是一个既复杂、又前后关联的过程,其中包括血管损伤、血…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炎症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狭窄已成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支架对血管壁的持续刺激,激活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堆积、新生内膜形成、血管重构,引起再狭窄。本研究就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炎症反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I前后持续炎症状态对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和预测作用。方法选择成功行支架置入术并于3个月后至1年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31例,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再狭窄组)124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无再狭窄组)307例。患者于PCI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均检测C反应蛋白(CRP)、高敏CRP(hs-CRP)。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PCI前CRP和hs-CRP以及PCI后CR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将PCI前hs-CRP分为2 mg/L和≤2 mg/L2个等级,hs-CRP增高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χ~2=5.0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高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明显增加(OR=1.840,95% CI:1.076~3.157,P0.05)。结论 PCI前后持续的炎症状态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应积极加强抗炎以改善PCI后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药物洗脱支架和再狭窄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期杂志刊载了涉及特殊冠状动脉部位介入治疗、电子束CT血流评价再狭窄、炎症因子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效果等相关章。PCI已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时代,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目前的有关DES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更清醒认识DES置入后再狭窄的机制、评价再狭窄不同指标的真正临床意义,提高我们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改善冠心病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不仅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还参与平滑肌细胞移行及血管炎症反应,既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又参与支架再狭窄过程。近年来支架内斑块问题备受关注,并认为是支架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概括MMPs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再狭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并总结以MMPs为靶点的治疗新进展,为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史中 ,2 0世纪80年代可操作的 (steerable)导引钢丝的应用 ,为许多严重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提供了方便 ;2 0世纪 90年代初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推广 ,更进一步增加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尤其是高危冠心病患者 )和临床疗效。尽管目前在绝大多数医疗或介入中心 ,85 %的首次 (denovo)病变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 ,但普通裸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高达 2 0 %~ 4 0 %。冠状动脉血管在机械性扩张和金属支架置入引起损伤后 ,产生炎症和愈合反应 ,导致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内膜过度增生 ,形成支架…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PCI会导致机械性血管损伤,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急性血栓事件。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就EPC的作用特点、机制、预测机制和治疗作用等方面阐述EPC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含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术(PCI)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对87例曾经接受PCI及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测定血脂,UA,C反应蛋白(CRP),及空腹血糖(FBG)等项目,根据术后随访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植入处内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3例)和对照组(64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再狭窄组U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43.8±99.62)mmol/L vs.(395.6±86.36)mmol/L](P<0.01)。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田恒松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3991-399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术后3~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高达20%~30%〔1〕。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主要包括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药物洗脱支架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方法,其疗效已被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PCI的主要问题是再狭窄,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再狭窄的机制主要为:(1)血管弹性回缩。(2)血管负性重塑(remodeling)。(3)血栓形成并机化。(4)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细胞外基质聚集。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后再狭窄主要由于血管外膜口径的缩小,而血管壁面积的变化很小所致。在6个月的随访中,73%晚期管腔丧失由于外弹力膜缩小引起。支架置入术有效地降低再狭窄发生率至20%~30%。支架降低再狭窄率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然而,PCI治疗面临着支架内再狭窄的巨大挑战。支架内再狭窄(ISR)通常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随访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血管内径再次狭窄≥50%。在  相似文献   

14.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置入支架已成为常规,但金属裸支架(BMS)置入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20%~30%。药物洗脱支架(DES)出现后大大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DES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指出我国现今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为1100万,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趋于年轻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佳方案~([1])。从30年前法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人体冠脉支架植入术至今,支架内再狭窄(ISR)仍然是PCI术后长期生存中亟需解决的问题~([2]),尽管技术水平逐年发展,发生率仍有10%。其中,术后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成为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炎症反应在冠脉支架再狭窄中的研究进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通过进一步抑制炎症作用为高危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6.
<正>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绝对数量不可忽视,支架再狭窄已成为当今冠心病PCI面临的重要课题。既往文献对支架再狭窄的概念、分型等做出讨论,本研究仅对支架再狭窄研究新进展做出综述。1病生理研究1.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炎症在支架再狭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NLR提供了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状态和预后的方法。NLR>2.73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5%,高NLR  相似文献   

17.
30例PCI后支架内再狭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情况,探索其规律。方法统计我院近3年确诊的30例ISR患者第一次PCI前病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及支架种类。结果金属支架、多支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支架内再狭窄所占比例最高,30例ISR患者中,共有13例为AMI时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结论除金属支架、多支病变等因素外,AMI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PCI后ISR。  相似文献   

18.
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解决冠状动脉腔内狭窄的一种新型手段,但其有30%左右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通过其药物基质混合物对支架涂层,实行抗血栓涂层、抗炎症涂层、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涂层,从而达到抑制新生内膜增殖,进一步减少PTCA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闫培全  崔连群 《山东医药》2001,41(17):61-6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其临床效果。目前 ,对再狭窄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及 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高度重视。1 炎症与 CHDCH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和血栓形成。 AS形成对损伤的血管内膜而言既是免疫反应过程 ,又是炎症反应过程。细胞因子作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介质 ,与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具有炎症介导活性的细胞因子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TNT)、白介素 1、6 (1L - 1、I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中心共对10例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置入带膜支架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置入带膜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2年,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8.6±5.2)岁,范围60~76岁。置入带膜支架直径平均(3.3±0.3)mm,长度平均(22.1±3.7)mm,所有患者破口均被成功封闭,术中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7±24.5)个月,范围0.6~67个月,1例术后19天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1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53个月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6个月查多层CT示支架内无再狭窄;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只有1例患者在PCI术后6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带膜支架内再狭窄;另3例病例带膜支架内均无再狭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1/10);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为10%(1/10);在整个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率为20%(1/5),死亡率为20%(2/10),MACE发生率为40%(4/10)。结论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穿孔能达到较好的长期疗效,两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能有效预防带膜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