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沈永奇 《医学综述》2011,17(13):1954-1957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K-ras野生型的CRC患者对西妥昔单抗(C225)敏感,而突变型者不敏感。目前K-ras状态已确定为是否对CRC患者使用C225的标准。CRC的K-ras突变主要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12、13位点,原发灶是最常用的检测标本,转移灶及晚期患者的血浆检测也有一定意义。K-ras突变的检测方法很多,目前测序法仍是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熊振芳  涂露霞  熊磊  万红萍 《广东医学》2014,35(15):2362-236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和P21 ras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60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P21 ras蛋白表达及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癌组织中K-ras基因12、13和61密码子的突变状态.结果 P21 r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1% (77/160),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21 ras蛋白阳性表达率(61.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56例,突变率为35%,突变位点均位于12、13密码子,61密码子未发现突变.突变类型包括:GGT→GTT(17例)、GGT→GAT(12例)、GGT→AGT(15例)、GGT→TGT(8例)、GGC→GAC(4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Dukes'分期为C+D期的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7.6%和39.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8%)和Dukes'分期为A+B期组(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K-ras基因突变型组P21ras蛋白阳性表达率(91.1%)明显高于K-ras基因野生型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21 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21 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K-ras基因突变与高的肿瘤分期有关.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评价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个体化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对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研究发现,MIC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于66例患者中,22例淋巴结转移者的MIC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K-ras、p53基因联合突变者MICA基因平均表达量高于非联合突变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例K-ras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稍高于未突变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53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优于p53基因未突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A基因高表达已成为了结直肠癌的关键检测指标,而p53、K-ras基因与其高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6-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8月~2017年8月13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组织MICA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在K-ras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K-ras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53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p53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的MICA基因的发生可能与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密切,MICA基因的表达情况是目前检测结直肠癌的关键,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K-ras野生型的患者对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敏感,而突变型者不敏感。文中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从结直肠癌石蜡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38.8%(26/67),发现6种突变类型,即第12密码子(GGT→GAT、GGT→GTT、GGT→TGT、GGT→AGT、GGT→GCT)突变和第13密码子(GGC→GAC)突变。K-ras基因突变57.7%发生在第12密码子的第2位碱基,最多见突变类型为(GGT→GAT)。女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57.7%)高于男性患者(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58.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焦磷酸测序可用于K-ras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K-ras基因突变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多见,可望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类型,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与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通过基因测序,指导临床靶向药物用药。方法随机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通过手术室取材、组织标本DNA提取、逆转录PCR、凝胶电泳、胶回收、直接测序等技术筛选K-ras基因突变标本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突变率及突变类型。结果共筛选出了34例(34%)K-ras基因突变标本,其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第12及第13密码子。结果表明:第一外显子的第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T;第一外显子第13密码子由GGC突变为GGT。其中并未发现第二外显子第59及第61位发生突变,及第一外显子12位13位同时突变。结论 K-ras基因结直肠癌中约有34%发生突变。在K-ras基因突变类型与患者的病期、病理类型、肿瘤的浸润深度、发病部位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能否预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临床病理资料,HRM法测定Ⅲ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K-ras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Ⅲ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8.9%,K-ras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53%和51%(P=0.38)、56%和58%(P=0.56)。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ras基因状态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DFS和OS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的突变。 方法 收集2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38例结直肠腺瘤、78例单原发结直肠癌、19例(同时性多原发癌7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提取标本组织中基因组DNA, 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及K-ras基因密码子12、13序列分析,并对结直肠腺瘤及单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与其P53及K-ras基因突变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结果 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的突变概率分别是0%(0/25)、44.8%(17/38)、43.6%(34/78)、42.1%(8/19),K-ras基因的突变概率分别为0%(0/25)、18.4%(7/38)、39.7%(31/78)、47.4%(9/19),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概率与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突变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概率与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突变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瘤中P53基因突变概率高于K-ras基因(P<0.05)。P53及K-ras基因在单原发结直肠癌的Ⅰ、Ⅱ期及高分化类型中的突变概率与其在Ⅲ、Ⅳ期及中低分化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位置与结直肠腺瘤及单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突变无相关性,肿瘤分期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亦不是单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发生突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再次证实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P53及K-ras基因的突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结直肠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早于K-ras基因。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 (colorectal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结直肠癌有两种 :一种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 ,另外一种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HNPCC)。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即散发性结直肠癌 (sporadiccolorectalcancer,SRC)。研究发现 :在HNPCC和部分SRC发生的早期主要是DNA错配修复 (mis ma…  相似文献   

10.
p53基因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洪强  黄顺荣 《右江医学》2008,36(6):733-736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结构老龄化倾向,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死亡率较高。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发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年来为了探讨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结直肠癌变的产生是由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53例胃癌前病变粘膜组织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组织K-ras基因突变情况,揭示K-ras基因突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单链构多态性分析(SSCP)对53例经病理切片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粘膜组织和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K-ra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53例胃癌前病变粘膜组织中,K-ras基因发生突变40例,占75.5%;男女间突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无K-ras基因突变发生。结论:K-ras基因突变是胃癌前病变中常见的分子事件,用PCR-SSCP法检测胃粘膜组织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将有助于了解胃癌发生的生物学行为,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郭贞  徐为 《医学综述》2009,15(2):216-219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在50%左右。肿瘤基因治疗发展迅速,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结直肠癌中研究比较多的是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的应用等。基因疗法可以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联合传统治疗方法可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颖  昌红  沈兵  石峰  张建英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01-103
目的探讨ADx—ARMS法对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情况。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2年4~8月的大肠癌石蜡标本40例。应用ADx—ARMS法检测大肠癌石蜡标本中的K—ras基因7个热点突变,分析与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以及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40例大肠癌样本中共发现K—ras基因突变14例,突变率约为35.0%。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与患者性别(P〈0.05)及腺癌分化程度(P〈0.01)有关。结论ADx—ARMS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点突变及其突变方式,明确基因治疗靶点的碱基序列。方法针对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方式(CGT、GTT、GAT)设计顺序特异性引物(SSP),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经12%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判断该细胞株有无K-ras基因点突变及其突变方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扩增产物直接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PCR—SSP法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存在K—ras基因点突变,突变方式为GGT→GTT,其结果与基因序列测定完全相符。结论明确了人胰腺癌细胞株Patu 8988 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方式(GGP→GTT),为胰腺癌的下一步基因治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CR—SSP方法检测K-ras基因点突变简便、快速、经济且特异性高,有望在临床上成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实用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相关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佳发  张树春  周媛媛  白松 《医学综述》2009,15(22):3424-3426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由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从而导致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与大肠癌有关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有nm23、KAI1、E-钙黏素基因、p16、Tip30/CC3、DPC4/SMAD4等。它们在大肠癌中的低表达可能会导致癌组织发生浸润和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因此,它们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RAF基因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整群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结直肠癌并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53例,其中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18例(实验组),BRAF基因突变阴性患者13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的随访资料,总结BRAF基因突变的突变类型,并分析BRAF基因突变阳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该研究中,发现BRAF基因突变型18例(11.8%),其中位于V600E突变15例,占所有突变患者83.3%;位于exon11上的甘氨酸环的突变为3例,占所有突变患者14.3%,未见其他位点突变。 BRAF基因突变多见于近端结肠,而远端结肠及直肠较少见,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RAF基因在肿瘤分化程度、病理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60个月,生存时间为3~6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5.2±21.5)个月。生存分析实验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9.7±16.8)个月,术后1、2、3、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1%、27.8%、22.2%、5.6%、5.6%。 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BRAF基因突变率与患者生存率成负相关,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周东 《医学综述》2011,17(17):2610-2613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疗效欠佳;基因治疗因其效果佳,不良反应小,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方法包括基因修正或基因置换、基因免疫治疗、RNA干扰技术等。选择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和靶点,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靶向性、高效性和可调控性,是目前大肠癌基因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发年轻化。在乳腺癌患者中,一部分表现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且累及家系中多个成员。乳腺癌易患基因1、2(BRCA1、2)是乳腺癌遗传性易患基因。有研究证实,BRCA1、2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对国内外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防治和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