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冯五文  乐世俊  刘娟  李芸霞  敖慧  彭成 《中草药》2020,51(7):1914-1923
随着现代慢性复杂性疾病发病率的攀升以及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中药的国内外地位与日俱增。而中药活性成分、效应物质及相应作用机制的未知性极大限制了中药的临床接受度与国际化进程。发现直接关切中药药效的活性成分及效应物质是中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回顾目前中药活性成分发现模式的基础上,跟踪国际研究前沿,结合中药成分特征,依据大多数中药通过口服给药的特点,结合课题组相关研究基础,探讨基于肠道微生态的中药活性成分与效应物质发现研究模式,以期为中药新药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提供新思路,助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过敏煎是中国著名老中医祝湛予所创的方剂,组方为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各10 g,在临床上常用于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药味虽简,但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过敏煎具有祛风解表,扶正祛邪之功,通过拮抗组胺,降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E,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改变CD4+T细胞亚群的分化等,发挥止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等作用,从多靶点、多路径、多层次体现其抗过敏功效。亦有国内外学者对过敏煎中的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均发现了抗过敏活性成分如α-cubebenoate,升麻苷,五味子醇甲,防风多糖等,且机制各异。然而中药复方功效的体现绝不是各单味药简单加合,更不能以单味药中某一活性成分衡量其功效优劣,应全面地探析过敏煎中的抗过敏化学成分群,从整体观的角度把握过敏煎的抗过敏功效。但目前对于过敏煎的探究仅局限于其药效学的研究,而对过敏煎中抗过敏活性成分群依旧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限制了过敏煎的二次开发及质量标准的建立。因此,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对过敏煎及其各单味药的抗过敏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汇总,为深入阐明过敏煎的抗过敏化学成分群、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新型抗过敏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中药治疗心肌缺血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但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和多药理活性的特点,作用机制较复杂。本文对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中药复方、单味药及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归纳,并从促血管新生、扩张冠状动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凋亡、调节血液流变学、抑制Ca2+超载、自噬、调节能量代谢等方面对中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治疗心肌缺血中药的开发提供新策略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宁  孙佳慧  仲怀宇  裴姗姗  孙晶波 《中草药》2023,54(4):1299-1310
失眠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常见睡眠障碍性疾病。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化学药治疗失眠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之间相互的协同作用,减轻单一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失眠的发病机制,对近年来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加以梳理概括,为临床失眠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在我国已应用了数千年,其在疾病治疗、身体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中药往往同其他处方药联合使用。由于中药含有一种或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可能诱导或抑制转运体的功能,使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是因此受到影响。本文对转运体介导的中药和药物间相互作用作一综述,期望为临床安全合理联合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周兴旺 《中草药》2007,38(3):321-326
中药的特色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来系统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中药在治疗多基因、多因素引起的某些复杂疾病方面相对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有独到优势。但以天然动植物为来源的中药在质量控制和疗效科学依据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目前,组合治疗现代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会。提出应用现代组合成分药物和组合治疗新概念,科学阐明中药药效的学术观点;并提出综合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新兴科技从中药中开发现代组合成分新药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活性成分众多,理化性质各异,不同成分发挥药效的靶器官、作用途径和机制等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可以负载中药多种成分,以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治疗效果的共递送给药系统,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难点。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功能性”特点出发,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有效性”,构建脂质体、纳米粒等新型载体对中药多成分进行负载;二是基于部分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性”,参与载体构建,发挥自身药效作用和制剂功能的双重特点,实现共递送。该文综述了上述两类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中药活性成分在共递送系统设计中具有的药剂学功能,以期能够找到符合中药多成分特点的共递送策略,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鲜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色及特殊形式,应用范围广且形式多样,追溯医史,鲜药的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和整个发展过程。中药鲜品和干品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鲜药在解热镇痛、抗炎抑菌、止血、抗肿瘤、抗过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药效优势。对中药鲜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中药鲜药的开发和利用。文章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的中药鲜药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对中药鲜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检索现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抗过敏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严格筛选,分类归类,综述近10年中药抗过敏作用实验研究的概况。结果显示,多种中药制剂及其有效成分抗过敏具有增强免疫力、整体调控和多靶点、多方式调节为主要特点,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应用于职业性皮肤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晓  周曙明  吴金平  樊祥珍 《中草药》1994,25(5):274-275
综述中草药应用于职业性皮肤疾病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的抗过敏、抗毒物、抑制黄褐斑形成、治疗脱发和乌发作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创新研究的基础问题包括:建立新型中药临床使用标准、规范和加强新中药制剂质量和质量控制研究、规范和完善新中药药效学实验及临床评价方案,加强新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强新型中药管理规范与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在新型中药临床运用规范、质量控制、临床与药效学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是需要加强和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药创新研究的基础问题包括 :建立新型中药临床使用标准、规范和加强新中药制剂质量和质量控制研究、规范和完善新中药药效学实验及临床评价方案 ,加强新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强新型中药管理规范与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在新型中药临床运用规范、质量控制、临床与药效学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是需要加强和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宇光  马增春  梁乾德  汤响林  高月 《中草药》2012,43(10):1875-1879
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在国际上的出现,中药安全性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除经典的毒理学评价外,近年来在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包括中药毒性研究方面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拓展了中药毒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对近年来关于中药毒性研究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结合相关工作,综述了中药毒性研究进展,提出加强中药毒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源源  施萍 《中草药》2013,44(8):929-934
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中药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不仅免除煎煮、服用便捷、起效迅速,且工艺先进、利于贮存、便于质量控制,顺应了现代社会对药物的基本要求,在国内外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国际化中的作用、国际竞争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国际化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推进我国中药国际化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点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中药多成分和药效作用的复杂性,以及中药各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成为难题,制约着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目前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内涵、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  解静  李琳  徐一兰  高树明  高杉  于春泉 《中草药》2019,50(19):4620-4627
冠心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及疾病负累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药在对冠心病的认识及诊治方面显示出优势明显,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确切,防治冠心病的中药研究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发挥其效用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保障,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中药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为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研究思路。对防治冠心病中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及质量标志物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佘一鸣  胡永慧  韩立云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12):2557-2563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中药质量标准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等,使得中药难以走向国际。面对这一难题,现代中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内在成分进行定量测定,从单一指标到多指标,并结合指纹图谱和药效关系的研究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质量标志物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对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ustained higher nervous disorders of the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of the brain. Due to its heavy burden on society and the patients' families, it is urgent to review the treatments for AD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Among these treatments,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CMM) has been traditionally clinical used in China to treat AD for a long time with obvious efficacy. With the further research reports of CMM, new therapeutic materials may be recovered from troves of CMM. However, So far, little or no review work has been reported to conclude anti-AD drugs from CMM in literature. Therefore,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CMM anti-AD research progres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his paper strive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progress of CMM in the treatment of AD, and lays a basis data for anti-AD drug development from CMM, and provides the essentia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MM resources through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 variety of databases regarding CMM anti-AD effects reports.

Material and methods

Literature survey was performed via electronic search (SciFinder®, Pubmed®, Google Scholar and Web of Science) on papers and patents and by systematic research in ethnopharmacological literature at various university libraries.

Results

This review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CMM)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lzheimer's disease (AD), anti-AD active constituent of CMM, anti-AD effects on AD models, anti-AD mechanism of CMM, and anti-AD effect of CMM formula.

Conclusion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have made studies on the anti-A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MM from different pathways, and have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The progress not only enriched the anti-AD theory of CMM, but also provided clinic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using CMM to treat AD. Western pure drugs cannot replace the advantages of CMM in the anti-AD aspect. Therefore, in the near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MM anti-AD drugs with a more clearly role and practical data will be a major trend in the field of AD drug development, and it will promote the use of CMM.  相似文献   

19.
张志龙  郜玉钢  臧埔  赵岩  何忠梅  祝洪艳 《中草药》2019,50(11):2736-2742
中药活性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如何提高中药活性成分含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转化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实践证明,菌株不同,中药种类不同,转化效果不同。因此,就真菌转化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醌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等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聂安政  高梅梅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13):3153-3161
"后下"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然而一些患者对中药煎煮时需后下的中药、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后下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后下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后下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后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