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低位直肠癌壁内逆行浸润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低位直肠癌肠壁内逆行浸润规律。方法 对 77例低位直肠癌术后标本远端壁内浸润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Dukes A、 B期 5 7例 ,肿瘤向下浸润未超过 1cm5 5例 (96 .5 % ) ,无 1例向下浸润超过 3cm;高中分化腺癌 5 9例 ,肿瘤向下浸润未超过 1cm5 6例 (94.9% ) ,无 1例向下浸润超过 3cm;肉眼观察隆起型 6 1例 ,肿瘤向下浸润在 1cm以内5 7例 (93.4% ) ,无 1例向下浸润超过 3cm;癌瘤侵犯直肠直径 <0 .5 cm的 5 4例 ,肿瘤向下浸润在 1cm以内 5 2例 (96 .3% ) ,亦无 1例向下浸润超过 3cm。本组肿瘤向下浸润超过 3cm2例 ,均为病期晚 ,病理分化程度差 ,肉眼观为浸润型的病例。结论 低位直肠癌病期较早者、病理分化程度较好者、肉眼观为隆起型者、癌瘤侵犯直肠周经 <1/ 2者 ,其肠壁内逆行浸润绝大部分不会超过 1cm,一般不会超过 3cm。其保肛手术 ,下切缘 3cm已属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低位直肠癌肠壁内逆行浸润规律.方法对77例低位直肠癌术后标本远端壁内浸润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Dukes A、B期57例,肿瘤向下浸润未超过1cm55例(96.5%),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高中分化腺癌59例,肿瘤向下浸润未超过1cm56例(94.9%),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肉眼观察隆起型61例,肿瘤向下浸润在1cm以内57例(93.4%),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癌瘤侵犯直肠直径<0.5cm的54例,肿瘤向下浸润在1cm以内52例(96.3%),亦无1例向下浸润超过3cm.本组肿瘤向下浸润超过3cm2例,均为病期晚,病理分化程度差,肉眼观为浸润型的病例.结论低位直肠癌病期较早者、病理分化程度较好者、肉眼观为隆起型者、癌瘤侵犯直肠周经<1/2者,其肠壁内逆行浸润绝大部分不会超过1cm,一般不会超过3cm.其保肛手术,下切缘3cm已属安全.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远侧肠壁癌细胞的浸润及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方法探讨直肠癌安全远侧切缘的合适长度。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了68例直肠癌远侧肠壁中癌细胞的浸润规律及p53的表达范围。结果:52.9%(36/68)直肠癌远侧肠壁存在癌细胞浸润,其中88.9(32/36)的患者浸润距离≤2cm,均未超过3cm,并与原发癌的大本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相关,23.5%(16/68)直肠癌远侧癌旁组织存在p53的表达,其中81.3(13/16例)的患者p53的表达范围≤2cm,均未超过3cm,并与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相关。结论:3cm可作为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方法探讨直肠癌安全远侧切缘的合适长度。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68例直肠癌远侧肠壁中癌细胞的浸润规律及p53的表达范围。结果52.9%(36/68)直肠癌远侧肠壁存在癌细胞浸润,其中88.9%(32/36)的患者浸润距离≤2cm,均未超出3cm,并与原发癌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相关;23.5%(16/68)直肠癌远侧癌旁组织存在p53的表达,其中81.3(13/16例)的患者p53的表达范围≤2cm,均未超出3cm,并与原发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相关。结论3cm可作为直肠癌的安全远侧切缘。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远侧端浸润的PET/CT显像与分子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远侧端浸润PET/CT成像及其分子病理学改变,为直肠癌保肛手术提供评估价值.方法:对45例中低位直肠腺癌下缘进行标记;PET/CT检查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直肠癌的远侧端黏膜p53及CD34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直肠癌远侧端PET阳性段长度为4~12 mm,平均为7.0 mm;PET阳性段与阴性段p53与微血管密度有显著性的差异,PET阳性段p53与CD34均为高表达;直肠远侧端PET阳性段长度与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以及肿瘤分期无关.结论:肿瘤的PET/CT显像不但与肿瘤组织有关,而且还与肿瘤的癌旁组织有关,直肠癌远侧端PET/CT显像将为直肠癌的临床手术提供依据并对评估保肛手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腔内超声(EL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7例未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腔内超声检查,参考TNM分期标准进行浸润深度分期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分析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病变周围炎症和纤维化等因素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腔内超声对117例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总准确性达76、9%(90/117),pT1、pT2、pT3、pT4各期诊断灵敏性分别为87.5%(7/8)、51、7%(15/29)、85.7%(60/70)、80.0%(8/10);共误诊27例,其中14例过深判断,13例过浅判断。腔内超声对pT2期诊断灵敏性最低,误诊14例中13例腔内超声过深判断为uT3期;肿瘤浸润深度、炎症或纤维化深度〉1/3肌层的pT2期直肠癌腔内超声易过深判断。过浅判断13例中7例肿瘤位于直肠上段、4例肿瘤导致肠腔明显狭窄。腔内超声对直肠中下段肿瘤浸润深度误诊率为18.5%(17/92),对于直肠上段肿瘤误诊率达40.0%(10/25),两组误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总准确性较高,但存在过深判断及过浅判断的可能性,过深判断为影响pT2期直肠癌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炎症、纤维化及肿瘤累及深度可能与过深判断有关;肿瘤位于直肠上段或肠腔明显狭窄为过浅判断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7.
8.
中下段直肠癌肛侧壁内浸润距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例进行期中下段直肠癌测定其肛侧向下浸润的距离决定手术时肛侧切除距离。我们根据直肠癌生物学特性不同,直肠癌肛侧缘切除距离不同提出,高分化腺癌,隆起型,无淋结,DukesA可切除肿瘤下缘2cm;高分化腺癌限局型,DukesB切除3cm;溃疡浸润型DukesB,切除4cm;未分化、粘液腺癌,弥慢浸润,DukesC者应工除5cm。 相似文献
9.
10.
中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系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6例,均以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手术治疗,手术标本制作成HE染色病理大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直肠系膜转移情况.结果 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7.4% (31/46);环周切缘癌浸润率(CMI)为21.7%(10/46),高、中分化分别为10%(1/10)、14.8%(4/27),明显低于低分化的55.6%(5/9)(P<0.05), A期为0/15,明显低于B期和C期的27.8%(5/18)和38.5%(5/13)(P<0.05) ;经腹超低位前切除术系膜远端切缘癌浸润(DMMI)为60%(3/5),明显高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0/9(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系膜转移率高,TME应作为手术的基本原则;肿瘤分化程度低、分期晚是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的高危因素,应制定全面的临床治疗方案,合理有效的应用新辅助放化疗和辅助放化疗并密切随访;当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小于3cm时,宜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行经腹超低位前切除术应谨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以艾恒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低位直肠癌保肛后患者38例,分为2组,对照组16例,保肛手术后用传统化疗方案(5Fu+CF)化疗6个周期;治疗组22例,在传统化疗方案上加用艾恒观察两者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3年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筛选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术前术后治疗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95例病例,其中保肛手术组48例、Miles手术组47例。结果:保肛手术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70.8%,2年局部复发6.25%;Miles手术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72.3%,2年局部复发6.38%。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是可行的、能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以艾恒为主的联台化疗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低位直肠癌保肛后患者38例.分为2组.对照组16例.保肛手术后用传统化疗方案(5FU CF)化疗6个周期;艾恒组22例.在传统化疗方案上加用艾恒。观察两者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艾恒组有效率和3年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副作用较轻。结论艾恒与氟脲嘧啶及甲酰四氢叶酸的联合应用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较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7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采取保肛手术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瘘、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给予保守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8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排便功能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于术后13个月时发生吻合口癌复发,复发率2.9%.结论: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在根治患者肿瘤同时可保留患者排便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种不同术式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均接受传统Miles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保肛手术治疗,评估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排便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瘘、肛门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局部复发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撑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了该院于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随机分为50例对照组采用DST双吻合技术,研究组50例采用支撑管吻合法,全部切除了直肠系膜,并完整保留了肛门括<肌,采用支撑管进行超低位结肠一肛管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术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表明研究组未残留远端肿瘤,对照组1例;研究组的肿瘤远端切除距离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支撑管吻合术相比DST双吻合技术而言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计数对直肠癌远切段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计数 (MVC)对直肠癌远切段长度的影响 ,为手术时确定直肠癌远段切除长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用Ⅷ因子相关抗原 (F8 RA)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法测定 97例直肠癌组织的MVC ,并连续切片 ,在光镜下观测直肠癌的远端壁内扩散长度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端发生扩散的直肠癌 4 7例 ,平均MVC为 2 9 36± 5 14 ,明显高于无远端扩散 5 0例的MVC (18 2 4± 4 90 ) ,且扩散距离较长的直肠癌 ,MVC明显较高。结论 :MVC高的直肠癌 ,远端扩散距离较长 ,手术时远端一般切除 2 0~3 0cm即可。术前活检确诊直肠癌的同时测定MVC ,可作为决定远段切除长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者排液性便不能自制,直至术后1年上述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才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术后患者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