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征兆出现到绝经后一年,一般发生在45~52岁。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此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即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吴克明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然绝经前和绝经后1年以内的一段年龄时期,多在45~54岁之间,可以提早至40岁开始.而绝经前后则是指围绝经期及绝经1年以上至60岁以前的一段年龄时期,通常又称为更年期.故更年期比围绝经期年龄范围更宽.围绝经期由于卵巢生殖功能减退,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引起月经不调直至绝经.目前,我国妇女已有1/5进入围绝经期.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妇女将有30年左右是在绝经后度过的,并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压力.重视妇女围绝经期及更年期的医疗保健工作,对预防绝经后及老年期疾病、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女性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有生育能力过渡到无生育能力的过程,在40-60岁,是女性一生中必经的阶段,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障碍,进而出现一系列精神及躯体症状的综合征[1]。为了解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了解她们对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崇川、启东、如东三地区40~65岁围绝经期2 300名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其自然绝经年龄、保健知识掌握及保健需求、通过Kupperman评分对绝经综合征进行评估.[结果]本地区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50.02岁;围绝经期保健知识77.34%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保健知识需求88.74%.绝经综合征1 714例,占74.52%.绝经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前三位为失眠、性生活障碍、疲乏.[结论]了解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推广使用宫内节育器以来,已经有千万妇女进入绝经期,绝经后宫内节育器未取出对妇女的健康是否有影响,何时取出最佳,经对来我院取宫内节育器的绝经期大于6个月的妇女,在取环前出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妇科检查情况及取环时的情况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六项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方法将围绝经期妇女分为月经正常组、月经紊乱组和绝经组3组。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内分泌六项性激素,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围绝经期各组FS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月经正常组LH增高不明显无显著意义(P〉0.05),但月经紊乱组和绝经组LH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FSH/LH在对照组中,其比值小于1,但在围绝经期各组中比值均大于1。围绝经期各组F2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绝经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P在围绝经期各组中变化无规律性,月经正常组和月经紊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绝经组则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围绝经期各组PRL和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六项性激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较大改变,能为临床诊断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科学的自我保健。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妇女运动对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方法抽样,选择40~65岁的妇女4489名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以及围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占比例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发生率低。结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体育运动)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降低骨关节疼痛,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程春霞 《华西医学》2003,18(2):168-169
目的:通过对崇州市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情况调查,为开展针对中老年妇女的生殖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崇州市375名45岁以上妇女的一般情况和生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祟州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是48.0岁。有54.7%的妇女在绝经前出现月经紊乱,1/3左右的绝经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潮热盗汗等围绝经症候群,但是,不足一半的妇女因此而就诊。所有妇女中仅58人服用过雌激素,主要因为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泌尿道感染等。大多数妇女的服药时间少于一年。结论:中老年妇女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有许多绝经相关症状,需要我们为这 些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促进了人类的长寿和老龄化。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妇女作为家庭的成员,其生命的1/3是在绝经后渡过的。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可导致一系列疾病,影响生活质量,并可能缩短寿命。因此,每位围绝经期的妇女及家属都应知道妇女围绝经期的护理特点和应用激素替代治疗(HRT)的方法,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妇女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妇女的现存问题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绝经是指月经完全停止超过1年。有研究发现,妇女平均绝经年龄已经从1989年的49岁提前到了现在的46.47岁,可能与月经初潮年龄、生育状况、疾病、生活和饮食习惯等有关。围绝经期妇女常出现的问题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由于卵巢功能迅速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波动或下降,导致部分人群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的症状,同时,心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对围绝经期症状保健知识的需求。方法2011年在苏州市随机选择2 066例年龄在38~70岁的女性,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 13.0表,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66例调查对象年龄为(50.22±7.17)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95例,发生率为33.7%。13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性生活改变(48.6%)。绝经前后女性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围绝经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应该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2.
孙磊  龚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08-6108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维爱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短期激素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根据Kupperman评分,将72例重度绝经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随机分为两组,予不同剂量(1.25 mg、2.5 mg)利维爱行激素替代治疗三周期。结果治疗后各项激素及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雌二醇明显升高;促卵泡成熟激素、Kupperman评分及甘油三酯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1.25 mg)利维爱即能够调节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体内激素水平,短期内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1]。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在围绝经期发生的一种精神疾病,常发生在绝经前后,年龄大约在45~55岁之间,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另外可有疑病、自  相似文献   

14.
【】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引起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对其症状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东路社区的732名40~60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调查。结果:平均绝经年龄49.51?3.55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2.0%。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文化程度、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结论: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健康教育,是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1].在围绝经期内分泌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降低,妇女逐渐向老年期过渡.围绝经期带器妇女绝经后应及时取出宫内节育器(IUD),以免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2].  相似文献   

16.
张陆珍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52-153
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性激素减少而出现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和体征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1].通常发生于45~ 55岁的妇女,偶有极少数妇女提前到在45岁之前出现,还有极少数妇女在55岁后出现.据统计约有2/3的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2].2011年1~7月,我们对100名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跟踪调查6个月,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从绝经前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症状,至绝经后1年的这段时期。围绝经期妇女不仅出现潮热、盗汗、骨质疏松等躯体症状,心理症状也非常突出。围绝经期抑郁是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情绪忧郁和焦虑紧张为主要表现,严重者有自杀倾向。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Dennerstein等对438名45-55岁妇女进行的为期11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24%的妇女发生了围绝经期抑郁。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一年。我国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已耗尽,尤其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于是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但不能形成排卵前高峰,终至发生无排卵性功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80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PFD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800例无PFD的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PFD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年龄≥50岁、非正常体重、阴道分娩、分娩次数>2、绝经、阴道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或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PFD发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肥胖、阴道分娩、分娩次数>2次、子宫切除史、绝经、阴道炎和学历(P<0.05或P<0.01)。结论 PFD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肥胖、阴道分娩、分娩次数>2次、子宫切除史、绝经、阴道炎和学历。了解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PFD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实施合理干预措施,预防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两种药物激素替代治疗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素替代治疗能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作者采用利维爱和尼尔雌醇对围绝经妇女160例进行3个月的激素替代治疗,以探讨不同药物对围绝经妇女血清雌二醇、子宫内膜及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