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04例,将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53例)与女性组(5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住院期间用药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差别显著,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小于女性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的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患者(P<0.05);两者住院期间用药总体类似,男性患者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同样,男性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常见,且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而吸烟史和低密度脂蛋白与住院期间急性心力衰竭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性别相关的差异。方法连续选择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06例,男性74例,女性32例,其中Stanford A型55例,Stanford B型51例。比较男性与女性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变类型、治疗方法、住院病死率有无性别差异。结果男性患者年龄[(61.2±8.3)岁vs(65.9±10.4)岁]、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10.8%vs 28.1%)明显低于女性,血浆D-二聚体(2800μg/L vs 2099μg/L)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Stanford B型患者接受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vs 13.3%,P<0.05)。住院病死率男性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年龄、病变类型、治疗方面均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治能力。方法 对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Stanford A型42例(61.76%),Stanford B型26例(38.24%)。相关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59例(86.76%)、吸烟26例(38.24%)、高血脂23例(33.82%),Stanford A型与B型之间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有胸部、背部或者腹部疼痛的有61例(89.71%),无明显疼痛的有7例(10.29%),同时主动脉夹层还可见到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肠梗阻等相关受累器官的病变症状。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分别以胸痛和腹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高而且临床表现多样,首诊医生需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其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夹层)患者80例、B型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夹层)患者73例,并选取体检中心5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与高血压患者、A型主动脉夹层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存活者与院内死亡者之间的血脂水平,并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存活者与院内死亡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血脂指标与院内死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89(3.19,4.61)mmol/L vs 3.58(2.70,4.3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02(0.86,1.25)mmol/L vs 1.52(1.22,1.76)mmol/L]、HDL-C/TC比值[0.28(0.22,0.34)vs 0.45(0.31,0.67)]显著低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均0.01);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HDL-C/TC比值低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0.27(0.20,0.33)vs 0.30(0.24,0.36),P0.05];主动脉夹层患者中院内死亡者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存活者[0.82(0.69,1.04)mmol/L vs 1.06(0.89,1.33)mmol/L,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DL-C水平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死亡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53)。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异常,血清HDL-C水平与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心电图表现特点,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我院就诊的12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及心电图表现。结果以DSA结果为参照,动态心电图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灵敏度97.59%,特异度97.30%,准确率97.50%,阳性预测值98.78%,阴性预测值94.74%,其对Stanford A型、Stanford B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56%、97.37%,动态心电图与DSA诊断结果间具有高度一致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样改变、左心室高电压表现占比均高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良好,可对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膜片旷置法主动脉根部成形在Standford A型夹层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Standford A型夹层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完成相关检查,入组患者均采用内膜片旷置法主动脉根部成形治疗,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7~17个月随访,记录患者主动脉返流程度,分析内膜片旷置法主动脉根部成形在Standford A型夹层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13例患者均取得手术成功,体外循环时间(182.31±23.8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2.94±30.85)min,输血量(1020.31±36.93)mL,住院时间(9.32±1.46)d对照组均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的LVEDD、LVESD分别为(51.23±5.06)mm、(41.23±5.93)mm,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LVEF水平为(53.31±4.9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无主动脉返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主动脉返流微量、少量、中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内膜片旷置法主动脉根部成形用于Standford A型夹层中患者的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返流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68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连续确诊的268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6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4:1.高血压、长期吸烟以及马凡综合征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其比例分别是51.49%、33.96%、19.03%.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单纯胸痛、背痛及同时胸背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或腰痛,以及四肢脉搏异常.患者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1.44%(27/236)和81.25%(26/32).术后并发症和发生率分别为:暂时性脑损伤19.07%(45/236),呼吸功能不全17.80%(42/236),肾功能不全9.32%(22/236),乳糜胸8.47%(20/236). 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高血压、长期吸烟和马凡综合征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多样.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99mTc-DTPA肾动脉显像评价Stanford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左、右侧肾功能及总体肾功能受损程度,帮助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8日至2019年7月19日,在本院核医学科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的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48例,评价患者双肾血流灌注、总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分肾的GFR,比较Stanford主动脉夹层A型(简称A型)患者和主动脉夹层B型(简称B型)患者之间总肾功能及分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及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B型患者术后总GFR低于A型患者(67.5 vs.80.6 m L/min,P<0.05),其中以左肾功能受损为著(30.9 vs.40.3 m L/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动态显像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早期评价肾功能有重要价值。主动脉夹层B型患者GFR较A型减低,且左侧肾GFR减低更明显,临床可以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离子间隙(SIG)对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筛选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收住重症医学科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患者术后的血气分析及生化指标来计算近似强离子差(SIDa)、有效SID(SIDe)和SIG等Stewart模型酸碱变量的数值,分析其与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93例,包括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6例。死亡组患者的术后SIG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9.7(8.8,13.7)mEq/L比4.1(1.8,6.7)mEq/L,t=4.432,P<0.01]。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动脉血pH值、PaCO_2、乳酸、SIDe、SIG和血清肌酐水平均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死率显著相关(均为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pH(OR:4.83×10~(28),95%CI:0.00~1.46×10~(61),P=0.08)和SIG(OR:0.09,95%CI:0.01~1.23,P=0.07)与患者病死率显著相关。SI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85~0.99,P<0.01),大于pH的0.86(95%CI:0.74~0.98,P<0.01),提示SIG升高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较好预测因子,敏感度100%,特异度84%。结论术后SIG水平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  相似文献   

10.
急性和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急慢性期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的临床特点、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 与慢性主动脉夹层组(慢性组)40例相比,急性主动脉夹层组(急性组)42例胸腔积液(16.7%比0,P=0.01),肢体或内脏缺血(23.8%比2.5%,P=0.01)发生率较高.与慢性组相比,急性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8.1%比15.0%,P=0.02),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了(18.7±17.3)个月随访,急性组远期并发症较慢性组发生率较高(21.4%比5.0%,P=0.03).Kaplan-Meier曲线提示两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急性组和慢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92.5%.慢性组长期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急性组(P=0.04).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急性组较慢性组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11.
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生公略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1175
目的观察氨溴索止咳化痰的疗效。方法60例肺结核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加输氨溴索针15mg/次,每13两次;对照组3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3.3%,两组差异P〈0.05。结论氨溴索能有效止咳化痰。  相似文献   

12.
医院就诊人群与普查人群中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背景:在我国有无必要开展大肠癌普查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医院就诊人群与普查人群中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探讨普查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就诊组:由协作组各成员医院按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前瞻性地登记2002年4月1日~2003年3月31日到医院就诊,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普查组:采用“序贯粪便隐血筛检技术”,于2001年3~6月对北京地区约2万名3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普查。两组大肠癌患者的诊断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结果:就诊组和普查组患者中,≥50岁者分别占81.9%和83.3%。就诊组DukesA、B期患者占41.1%,普查组占91.7%(P<0.001)。普查人群中存在大肠癌高危因素者的大肠癌检出率为0.28%,无高危因素者的检出率为0.05%(P<0.001)。就诊组中,内镜表现为隆起型病变者44.7%是DukesA、B期患者,溃疡型病变者仅10.0%是DukesA、B期患者(P<0.001);DukesA、B期患者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78.5%,C、D期患者为81.9%(P>0.05),提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与大肠癌分期无关;DukesC、D期患者的血清CEA阳性率显著高于A、B期患者(P=0.019);高、中分化癌中DukesA、B期患者占51.8%,低分化癌中DukesA、B期患者仅占26.5%(P<0.001)。结论:近年北京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以前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功能及术后1年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对284例急诊PCI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将患者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0.9 mmol/L)及C组(血糖≥11.0 mmol/L).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6.5%比33.3%、40.2%,均P<0.01),平均住院时间较长(分别为13.9 d比16.0 d、16.6 d,均P<0.05).C组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的比例高于A组(72.1%比54.9%,P<0.01).(2)急诊PCI后,合并高血糖的B组、C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血糖正常的A组(分别为22.6%、34.1%比13.3%,均P<0.05),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A组(分别为74.3%、57.6%比84.4%,均P<0.05).C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及B组(分别为42.5%比20.6%、26.6%,均P<0.01),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例高于A组及B组(分别为19.5%比4.9%、6.4%,均P<0.01).(3)C组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及B组(分别为44.8%比23.5%、27.7%,均P<0.01).与A组比较,C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8.0%比1.1%,P<0.05)及术后1年病死率(18.7%比3.4%,P<0.05)较高.结论 合并高血糖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心功能及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变化趋势十年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广州市10年来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变化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96年1月—2005年12月10年间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对每年患者的总数、年龄、性别、夹层类型、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进行统计和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10年共确诊主动脉夹层339例,发病平均年龄(55.7±11.2)岁,男女之比为4.75:1。243例(71.7%)患者出院诊断合并高血压病,177例(52.2%)患者有明确的大量吸烟史。Ⅰ型、Ⅱ型、Ⅲ型夹层构成比分别为32.3%、5.1%、62.6%。广州市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35.3%,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8.0%。在两个五年周期中,主动脉夹层病例增加了165%。Ⅰ型夹层增长最快,为270%。平均发病年龄无显著变化。广州市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例1年预后呈现改善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在迅速增多,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国外报道;男性比例高于国外报道。急性主动脉夹层A型住院病死率高于国外报道的数据。在疾病流行的大背景下,急性主动脉夹层1年预后呈现改善趋势。在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亟待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卡维地洛的降压疗效及其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入选8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配对原则分入卡维地洛组(卡组)及络德对照组(络组)。病人在用药前及总疗程结束后采血,用亚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NO,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浆ET。另1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NO、ET。结果:降压总有效率卡组为85%,络组为84.6%,两组用药后心率均下降,两组患者降压疗效及心率下降均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前血NO浓度: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上升(P均<0.05),用药前血ET浓度:卡组、络组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卡组、络组的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药对NO、ET影响无显著差异,两药的不良反应较轻,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国产卡维地洛均有较好的降压疗效。高血压病人经卡维地洛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冠心病并发焦虑症患者同时接受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治疗对冠心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40例冠心病并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试药组和常规组,试药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治疗,用药4周后分别比较临床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程度,以及焦虑症状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同等劳动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试药组总有效率为96%,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9%,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试药组84%,常规组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SAS分数均有下降,但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药组SAS分数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分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试药组的焦虑症状较常规组明显改善。结论: 加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在同等劳动程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的焦虑症状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 (PituitaryTumorTransformingGene ,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 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联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4 1例原发性胆囊癌及 2 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PTTG和bFGF的表达水平。在原发性胆囊癌中PTTG和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4 %、5 6 1% ,其阳性率及表达等级均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 (P <0 0 1)。PTTG和bFGF表达等级均与胆囊癌的Nevi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PTTG表达与bFGF表达成等级正相关 (r =0 5 2 6 ,P <0 0 1)。PTTG或bFGF阳性患者的累计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者 (P <0 0 5 )。PTTG或bFGF与胆囊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二者的联合检测 ,有助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公布对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8-01-2000-12、2003-01-2005-12两个不同时期住院的所有AMI病例,依据我国指南公布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998-01-2000-12:指南公布前组)、B组(2003-01-2005-12:指南公布后组).结果共有780例患者入选,A组347例,B组433例.指南公布前后两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指南公布后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66.42%vs48.43%,P<0.001)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BB)(40.92%vs75.29%,P<0.00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40.34%vs72.98%,P<0.001)、他汀类药物(26.22%vs67.90%,P<0.001)和肝素(59.94%vs88.91%,P<0.05)等药物的使用率均较指南发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与指南发布前比较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指南公布后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发布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7.71%vs41.50%,P<0.001;17.55%vs31.12%,P<0.001;6.00%vs11.82%,P<0.05;6.47%vs11.82%,P<0.05);心源性休克、梗死延展或再梗死也有所降低,但未达显著统计学差异(6.24%vs8.65%,P>0.05;1.39%vs2.88%,P>0.05).结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我院AMI患者住院早期治疗影响显著,治疗较前趋于规范化,并显著降低了住院期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平板运动试验对确定冠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决定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70%的患者共115例,以上患者在CAG术后2~3d内行TET,再将TET结果阴性者分为A组(50例),TET阳性可疑患者分为B组(29例),TET结果阳性者分为C组(36例),最后比较三组中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比例,并对治疗效果随访1月~3年零4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A组50例,其中46例采取药物治疗,4例予以介入治疗(PCI),B组29例,24例药物治疗,5例给予介入治疗;C组36例,介入治疗23例,药物治疗13例;C组介入治疗显著多于A、B两组(P〈0.005),A、B两组药物治疗率显著多于C组(P〈0.005),两种治疗率A、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能客观地反应心肌缺血状况,且方法简便易行,对于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静息性)患者,并对所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单支病变较其它组心绞痛多见(P<0.05);恶化劳力性、静息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较初发劳力性多见(P<0.05);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形态以A型病变多见,不稳定型心绞痛以C型病变多见,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总的血栓检出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形态复杂、血栓发生率高,病变的不稳定导致其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