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本院2000年至2007年门诊和住院患者急性下壁心电图资料回顾性的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阵发性胸痛、胸闷,突然晕厥等入院。心音低钝,心肌酶检查等临床诊断。发现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中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完全性左、或右支阻滞,占11%。所以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除出现典型的下壁梗塞图形外,还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完全性左、或右束支阻滞图形,临床医师应有所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事件、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继发性ST-T改变(右胸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着),可掩盖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缺血、损伤性ST~T改变,或削减ST段抬高的幅度,必须指出右束支阻滞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心电图诊断。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CRBBB患者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血管病变多为伴前降支病变的多支病  相似文献   

3.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8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梗死相关动脉的不同分为右冠状动脉组63例和左回旋支动脉组1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各个指标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在右冠状动脉组中,合并右室梗死、STI压低≥0.5 mm、STv1抬高≥0.5 m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是100.0%;STa VL压低≥0.5 mm阴性预测值最高,同时STIII抬高≥ST1I灵敏度最高;而在左回旋支动脉组中,STa VL抬高≥0.5 mm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STV2压低≥0.5 mm灵敏度最高,同时STIII抬高≤ST1I的阴性预测值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主要梗死相关动脉,而不同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表现有一定差异,心电图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1病历 摘要患者,男,72岁,有高血压病史17年,劳累型心绞痛7年,因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早搏,于2009年3月5日入院。体检P110次/min,BP21.3/11.9kPa,口唇和指甲紫绀,心尖搏动不明显,心电图示急性前侧壁、下壁心肌梗死伴左束支阻滞和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定位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体表心电图检查,回顾分析心电图检查结果资料。结果:右冠状动脉(RCA)罪犯血管ST段抬高Ⅲ/Ⅱ>1,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罪犯血管ST段抬高Ⅲ/Ⅱ≤1。RCA闭塞存在明显IaVL导联ST段下移,LCX闭塞则主要是IaVL无下移或抬高;不同闭塞部位患者STV3下移/STⅢ升高比值有明显差异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表心电图能够用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便于依据确定的罪犯血管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有高血压病史17年,劳力型心绞痛7年.因急性下侧壁心肌梗死伴室性早博,于2002年10月4日急诊入院。体检:P108次/min,BP160/90mmHg,口唇和指甲紫绀,心尖博动不明显。心电图提示急性前侧壁、下壁心肌梗死伴左束支阻滞和室性早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情况。方法将我院及区心电诊断中心在2008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的58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心电图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诊断方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的诊断方法进行,观察组患者采用Sgarbossa心电图诊断方法,对两种不同的方案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以及阴性预测率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经过系统的诊断分析,两组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心电图诊断过程中可以结合Sgarbossa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和敏感性,降低临床诊断过程中误诊的发生率,能够提供对患者及时治疗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赵强 《现代保健》2010,(6):52-5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收住院诊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将患者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和合并右室梗死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和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容量负荷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P〈0.05)。结论与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合并症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分析1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3例,前降支9例,回旋支26例,右冠状动脉71例,多支病变13例。②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者共82例,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58例,占70.7%:ST段抬高幅度Ⅱ>Ⅲ导联者19例,其中左旋支病变18例,占94.7%。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共22例,其中16例(72.7%)为左冠状动脉病变或多支病变。③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复杂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具有多变性;心电图有助于估价梗死范围和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王元章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98-98,10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与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关系.方法 入选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依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进行确定,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心电图判断RCA和LCX为I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69%和80%、94%;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58%和74%.结论 心电图早期ST段的变化,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梗死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对梗塞相关动脉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其左前降支病变阳性率96.6%;下壁心肌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3%,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60%;下后壁心肌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9%,左回旋支病变阳性率67%;右室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100%;下壁合并右室梗死其右冠脉病变阳性率88%;正后壁梗死3例均显示为三支病变.结论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与其相关冠脉病变关系密切,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用于临床上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的价值分析。方法对该院从2006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1例,其中确诊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的14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V3R—V6RST段上抬≥0.1mV,同时伴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1例患者还出现AVB;患者的Ⅱ、Ⅲ、avF导联出现病理性的Q波;对患者的心肌酶进行检测:其中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值为91.3U/L,肌钙蛋白峰值I(cTnI)峰值均值为77.80ng/mL,肌红蛋白(Mb)峰值均值为74.60ng/mL,均超过正常值的2倍以上,符合临床上对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点。结论心电图检查在诊断进行心肌梗死包括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临床是用于诊断心梗的最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对2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冠脉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占81.5%,左旋支占18.5%;②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时其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诊断特异性为100%;③下壁心肌梗死时I、aVL导联ST段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100%;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提示左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3%;④V5、V6导联ST段压低多见于右冠状动脉闭塞,而V5、V6导联ST段抬高多见于左旋支闭塞;⑤存在多支病变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其心电图变化较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判断aVR导联ST段压低预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闭塞的价值。方法入选212例急性下壁STEMI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aVR导联ST段压低诊断RCA或LCX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aVR导联ST段压低预测急性下壁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LCX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和86%.而预测RC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仅为14%和45%。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是下壁STEMI患者LCX闭塞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判断aVR导联ST段压低预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闭塞的价值。方法入选212例急性下壁STEMI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aVR导联ST段压低诊断RCA或LCX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aVR导联ST段压低预测急性下壁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LCX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和86%.而预测RC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仅为14%和45%。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是下壁STEMI患者LCX闭塞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多无临床意义,但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BBB往往提示预后凶险,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中以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多见,且易诊断。以下为心电图的电生理学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合并RBBB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3 8岁 ,因心悸、乏力反复发作 10年 ,再发 1d到我院门诊就诊 ,临床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此前多次在我院就诊 ,描记心电图QRS都为正常图形。入院后即时描记心电图可见心律规整 ,QRS有两种图形 ,一种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QRS时限 0 14s,另一种呈正常图形 ,QRS时限 0 0 6s,出现左束支阻滞图形的R -R间距等于或接近正常图形的R -R间距。心电图诊断 :( 1)窦性心律 ;( 2 )心率无关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讨论 :束支传导阻滞多数是永久性的 ,间歇性束支阻滞并不多见 ,而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常为心率…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研究中 ,我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降低是左室后侧壁受累的一个标志[1] 。也有的研究认为右室心肌梗死对其也有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右冠存在病变时 ,V1、V2 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受累血管数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并于发病后 5 0d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5 1 6±8 9)岁。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肌酶谱改变。1·2 心电图 所有病例均记录发病当日及次日标准的 12导联心电图 ,电压 1mv …  相似文献   

20.
碎裂QRS波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许多疾病中,可能对上述疾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本文主要论述碎裂QRS波在心肌梗死、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中的临床应用. 一、碎裂QRS波的定义 1992年,Varriale和Chryssos[1]就对碎裂QRS波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除外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QRS波群表现为QRS三相波(RSR’波)的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RSR'波是心肌瘢痕的标志.Das等[2]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碎裂QRS波的概念,并将碎裂QRS定义为: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两个相关导联上新出现或已经存在不同形态的RSR’波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