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天是一个炎热又潮湿的季节,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汽上腾,湿气充斥。在此季节中,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较多。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或取凉过度,导致湿邪的发生。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生。外湿与内湿虽发病机理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瓦影响。  相似文献   

2.
嘉怿 《自我保健》2014,(6):34-35
避免湿邪入体是重点 湿为长夏主气 中医认为,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主要有六淫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其中,六淫外邪就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大淫邪之气,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外邪。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而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兼见同病。  相似文献   

3.
南方的梅雨时节,温暖潮湿,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中医里有湿病一说,这是由于湿邪致病,且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是由于外界环境的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多属肌表经络之病。而内湿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人体消化功能受到伤害,进而形成的湿浊和痰邪。这里我们说的是外湿。  相似文献   

4.
夏日里除了"暑邪"这个"罪魁祸首"外,还有"湿邪"这个"幕后杀手",即所谓的"湿热交加","暑必夹湿"。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所致。所以,夏季应学会防"湿邪"。  相似文献   

5.
邓筠 《家庭医学》2007,(17):38-38
夏日里除了“暑邪”这个“罪魁祸首”外,还有“湿邪”这个“幕后杀手”,即所谓的“湿热交加”,“暑必夹湿”。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所致。所以,夏季应学会防“湿邪”。  相似文献   

6.
正清明节前后,长江以南如闽、粤、台、港等地都呈现了气温下降、阴雨绵绵的天气,这时人体要特别注意湿邪的侵袭,善用饮食及药方进行体内除湿。1.除湿内外同步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病程偏短,约一周内。天气或地区潮湿,人体正气不足受外来湿气侵袭产生的疾病,多在夏秋及梅雨季节发病。外感症状表现为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辨治湿病,主要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是湿邪从外袭所引起的病证,外湿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内湿证以肢体沉重、头昏头蒙、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相似文献   

8.
长夏话治湿     
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季节所产生的致病因素各有差异,故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的趋向性。湿为长夏(夏秋之交)的主气,外感湿邪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系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脾主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的消化和腐熟,吸收其精微物质,又输布于全身的功能。运化水湿是  相似文献   

9.
正怎样防湿湿邪有内外之分,下面我们同样从内、外两个方向入手,来谈一谈如何远离湿邪。1.谨防外湿防外湿应避免久居阴冷、潮湿的环境,内室勤通风;避免淋雨涉水、感受雾露以及长时间水中作业,冒雨或下水作业后应及时换上干燥衣物,并注意保暖;运动汗出后更换衣物,避免湿气被肤表回吸,洗发后及时吹干,避免湿发入睡。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致病机理各有特点,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令性。唯独以湿邪最为恶劣,一年四季害人不休,而且随四时之气与其他病邪结合变易。在冬为寒湿,在春为风湿,在夏为暑湿,在秋为燥湿。湿叉无处不在,有在天之湿,雨雪露雾;有在地之湿,泥水湖沼。湿邪伤人,有自外而入者,或地气蒸腾,空气湿度大;或冒雪淋雨,涉水践露;或卧于阴凉潮湿之地,或坐于室外土地木椅,或大汗淋漓未及时更衣;等等,谓之外湿;有自内而得者,过食酒乳膏  相似文献   

11.
湿邪,中医所讲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之一,因感受湿邪所致的病证,称为湿证。因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难去,并可引起机体多个系统的病变,故有“湿邪之害猛干虎”之说。  相似文献   

12.
正小满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受的感觉。湿为长夏之气,在我国南方出现"梅雨季节",北方则多"桑拿天",既炎热又多雨。由于空气中湿度大,地气蒸腾,加之夜间肢体外露,或因汗出湿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处潮湿之地,所以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因饮食不当而导致内湿者亦不鲜见。湿邪犯人,以夏季为甚,应当注意防治。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阻  相似文献   

13.
第四节:湿病的辨证施治 湿是初夏黄梅季节的主气。感受初夏湿气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均可发生湿病。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易于阻遏阳气,所以湿病常多迁延,主要表现重着、肿胀、痞闷和渗水等症状。至于“内湿”,则与脾虚互为因果的关系,可参阅第二章脏腑病的辨证施治中的脾病的辨证施治各条。这里就外感湿邪而致的湿困卫表、湿滞经络、湿毒浸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白保权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527-1528
患者脾阳不振,不能运化内湿,湿蕴化热,外部湿邪侵袭,湿邪浸淫皮肤会引发临床上的各种病证.如小儿脾虚泄泻、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喘息性支气管炎、外科疮疡及妇科带下等疾病.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健脾渗湿方"治疗因上述病机而导致的各种病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湿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常常会加重其病情。中医称之为湿毒疮,认为是由湿邪蕴毒引起的。湿毒疮与膳食关系密切,主要依据皮损表现及舌脉兼证进行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药膳,制定食疗方案。湿热蕴结型表现为迭起红斑,群集水疱,揩破滋水,糜烂渗出,皮肤瘙痒,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多为血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邪困脾,水湿停滞,外为风邪所侵,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血运不畅,营卫失和而发,宜用清热凉血、除湿止痒药膳。茅根薏仁粥【原料】生薏苡仁300克,鲜白茅根30克。【制法】先煮白茅根,约20分钟后,去渣留汁,再…  相似文献   

16.
彭哲 《健康》2013,(4):60-61
谷雨祛湿首当其冲谷雨时节随着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会让人体由内到外产生不适感。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在潮湿的环境一种,湿邪易侵入人体,出现胃口不佳、身体困倦不爽、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若已经患有各类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也易在该节气诱发。所以谷雨养生要注意祛湿,在饮食上需加以配合。  相似文献   

17.
潘元兴 《长寿》2003,(8):25-25
湿病是中医独有的病名,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湿度高的季节里,阴雨连绵,气候潮湿,人体最容易感受湿邪,罹患湿病。 感受湿邪以后,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重头闷,好像用布包裹一样。全身肌肉酸重懒动,胸闷不舒,口黏或有些甜味,舌苔变得厚了起来。可能还稍有些怕冷,发热也不太高,中医称为表湿。另外,长时间水中作业或经常淋雨,居住地方潮湿,均能诱发湿病,统称为“外湿”。还有一种内湿症,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规律,没有节制,或过食瓜果、生冷、油腻、甜食有关,可以导致脾虚生湿。  相似文献   

18.
治疗方法:用药前将病脚、鞋垫、袜子用热水清洗干净,用洁尔阴洗液(洁尔阴与水的比例为3:10)500~1000毫升,病脚用药液浸泡15分钟后晾干。每晚1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有效率可达95.3%。 中医认为脚癣主要为湿邪所致的皮肤病,其症状有皮肤潮湿而不干净,湿性重浊粘滞,  相似文献   

19.
正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做好夏季保健,对安度盛夏尤为重要。冷食不过贪过食生冷食物容易湿邪困脾,伤及胃阳,亦能阻碍阳气的外达。湿邪困脾会出现倦怠乏力、四肢发凉等症状;伤及胃阳会出现胃痛,进食凉物加重腹痛、腹泻等  相似文献   

20.
湿热体质是比较常见的,发病率约占9.88%。这种体质的特点,就是"湿"与"热"。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中焦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因此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重浊的阴邪,容易伤到阳气,容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软沉重。人体内湿气聚集得越多,就越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