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背景:体内研究显示,高浓度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而神经胶质抗原2蛋白聚糖阳性神经祖细胞(NG2细胞)是成熟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增殖细胞群体,具有多分化潜能.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体外培养的成熟大鼠海马由来的NG2细胞生存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原代及传代培养成年大鼠海马NG2细胞,以0,0.1,1,10,100μmol浓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干预48 h后,采用乳酸脱氢酶分析法测定细胞活性,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即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鉴定细胞增殖状况.结果与结论:1,10,100μmol浓度地塞米松干预明显减少NG2细胞数,并显著增加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减少 BrdU 阳性细胞率.结果可见高浓度糖皮质激素能抑制 NG2细胞分裂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明显减少NG2细胞数.  相似文献   

3.
背景: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印第安刺猬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调节着骨骺区软骨的分化成熟及增殖,促使骨骺区细胞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目的:分析甲状旁腺相关蛋白亚基因PTHrP(1-36)、PTHrP(38-94)和PTHrP(107-139)对骨骺干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PTHrP(107-139)与其他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质粒pTRE-PTHrP(1-36)、pTRE-PTHrP(38-94)和pTRE-PTHrP(107-139)分别转染pTet-on骨骺干细胞株,放入诱导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加入1mg/L的强力霉素进行诱导,以RT-PCR的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的表达变化。再次将质粒pTRE-PTHrP(107-139)转染pTet-on骨骺干细胞株,加入不同浓度的强力霉素进行诱导,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Ⅱ型胶原、X型胶原、印第安刺猬蛋白、Ptc、Sox9、骨形态发生蛋白6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强力霉素诱导的质粒pTRE-PTHrP(107-139)转染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高于质粒pTRE-PTHrP(1-36)转染组和质粒pTRE-PTHrP(38-94)转染组;在强力霉素诱导的质粒pTRE-PTHrP(107-139)转染组中Ⅱ型胶原、Sox-9表达明显增强,Ihh表达未见明显变化,而Ptc、X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6表达明显降低。而且其表达量与强力霉素存在剂量依赖性。提示PTHrP(107-139)可能是通过调控Sox-9、Ptc、骨形态发生蛋白6的表达来促进骨骺干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的,而PTHrP(1-36)、PTHrP(38-94)对前癌干细胞的增殖并无明显作用。pTet-on质粒系统在前癌干细胞能有效的调控外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反应性胶质细胞中存在上调现象,且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急剧增多.目的:验证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恢复期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影响及其在病灶局部的分化及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对照组大鼠造模但不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静脉移植组及局部移植组造模后分别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分别于移植后的1,2,4,12,24周对各组随机抽取的6只动物后肢功能进行BBB评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静脉移植组和局部移植组病灶局部可见 Brdu 阳性细胞;大鼠 BBB评分逐渐提高,移植4周后静脉移植组和局部移植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逐渐提高,4周达最大值,移植12周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较同期减少(P〈0.05);微管相关蛋白2逐渐提高,4周达最大值,4周以后呈下降趋势,12周后不再有明显变化,但微管相关蛋白2较同期对照组增多(P〈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病灶局部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移植方式的作用没有明显区别;神经胶质细胞再生的过程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烧伤后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30%深Ⅱ度烫伤、孤养及慢性中度不定期应激联合建立烧伤后并发抑郁模型,采用旷场实验观察烧伤后并发抑郁大鼠行为反应,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不同区域海马MAP-2和GFAP的表达及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并发抑郁大鼠活动潜伏期明显延长,行为反应明显降低(P<0.01)。烧伤后并发抑郁、烧伤、抑郁及正常组之间MAP-2和GFAP在CA1区变化不明显;烧伤后并发抑郁大鼠在CA3区MAP-2和GFAP阳性细胞计数和累积光密度(89.58±15.18,69162.63±7905.36;57.33±6.50,37918.42±2060.98)明显低于正常组(108.80±18.45,84607.07±13602.34;90.50±5.98,55616.67±3776.54;P<0.05);在齿状回烧伤并发抑郁大鼠MAP-2和GFAP阳性细胞计数和累积光密度(261.00±35.37,32199.93±1344.15;73.42±7.32,68465.21±15571.64)与正常组相比(293.00±24.47,40299.77±1155.97;113.10±6.72,108416.10±5128.89)也明显降低(P<0.05)。电镜可见烧伤并发抑郁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胞浆肿胀,有的线粒体髓鞘样改变,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扩张等改变。结论: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构改变可能是烧伤后抑郁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鉴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最终研究目的,是将诱导后的细胞移植入体内参与损伤神经系统的修复过程,因此,保证移植细胞的活性显得十分重要。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以隐丹参酮为诱导剂诱导第8代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段诱导细胞的凋亡百分比(每间隔0.5h为1组,共12组)。选择细胞凋亡百分比较高的一个时段,观察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0-100μg/L,共11组)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诱导后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升高,约4h时达到峰值,维持约1h后下降(P〈0.05)。随着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由0μg/L提高到30μg/L,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下降(P〈0.05),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超过30μg/L后,细胞凋亡水平受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影响不再显著。结果可见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梗死训练组、单纯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光化学法将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制成单侧海马梗死模型,梗死训练组大鼠于造模结束后次日给予水迷宫训练,单纯梗死组大鼠于造模结束后正常饲养,未给予水迷宫训练。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海马齿状回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标记情况。 结果正常对照组海马齿状回区可见少量BrdU/NeuN、BrdU/GFAP阳性双标染色;在术后14~35 d期间,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BrdU/NeuN、BrdU/GFAP阳性双标染色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均P<0.05);并且以梗死训练组BrdU/NeuN、BrdU/GFAP的增强幅度较显著,与单纯梗死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行为学训练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对改善其学习、记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胜华  周政  刘俊  阴金波 《华西医学》2010,(12):2177-2180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对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神经干细胞DLX5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VZa神经干细胞,用BMP-2及其拮抗剂Noggin诱导SVZa神经干细胞,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LX5表达变化。结果BMP-2组SVZa神经干细胞DLX5蛋白表达和DLX5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效应能被其拮抗剂Noggin特异性地抑制。结论BMP-2是DLX5上游调节基因,可促进SVZa神经干细胞DLX5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方法 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大量神经干细胞并且能够控制其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可为进一步修复损伤大脑和治疗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奠定种子细胞基础,实验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μ m时,滴加DMEM/F12 2?7 20μg/L表皮生长因子 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条件培养液(细胞原代培养第7天的上清液的过滤液),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DMEM/F12,其余3组培养液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各自对应的细胞因子培养1周,表皮生长因子浓度为20 μg/L,肺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浓度为50 μg/L.③实验评估:传代后的克隆球进行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①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与空白对照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比较,表皮生长因子组有所降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均明显提高(t=2.309~2.779,P<0.05),且后者提高幅度尤为显著(t=2.309,P<0.05).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提高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不同的麻醉肿胀液成分及浓度对脂肪细胞及所获取的人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否存在毒性反应等负面影响,至今仍不得而知,国内外亦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观察不同麻醉肿胀液对体外培养条件下人脂肪干细胞增殖与成脂分化的影响,以减少麻醉药物对其损害,提高人脂肪干细胞的利用率。方法:分离人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取P3代细胞以终浓度为0.2g/L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肿胀液进行干预,并设立对照组。分析人脂肪干细胞受损及生长增殖情况并比较其成脂分化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各麻醉组每个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值均增高,吸光度值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布比卡因组与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麻醉组人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终浓度为0.2g/L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肿胀液对人脂肪干细胞生长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其成脂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体外某些外来信号的调控和诱导下,神经干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成与受体部位细胞类型与构成相似的细胞群体,使其更容易掺入靶组织,并可满足移植所需的细胞数量,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目的:验证白细胞介素1β在低氧环境下体外诱导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法:分离孕12d胎鼠中脑组织,培养神经干细胞、传代并鉴定。将鉴定后传代培养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按分组接种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白细胞介素1β培养基;分别置于常氧(体积分数21%O2)和低氧(体积分数3%O2)环境下诱导分化,诱导分化9-11d后行小鼠抗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酪氨酸羟化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结果与结论: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尤其是低氧+白细胞介素1β组中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突起数目更多,且长度更为延长。孕12d胚鼠腹侧中脑组织可以在体外培养传代、并能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低氧环境或低氧+白细胞介素1β诱导下,分化率均高于常氧组,其表型更成熟。说明在低氧或低氧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下,可明显促进中脑源性干细胞分化为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人参皂苷Rb1、Rg1不同浓度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对胎鼠大脑皮质源性NSCs进行体外培养、鉴定;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b1、Rg1及对照组(空白组)对NSCs增殖的影响,通过计算Brd U/DAPI比值,确定其促增殖的适宜浓度;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各组Tuj1、GFAP及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的表达,计算Tuj1/DAPI、GFAP/DAPI百分比,比较人参皂苷Rb1、Rg1对NSCs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效率。结果:(1)所培养的细胞经鉴定为NSCs后,增殖实验中除人参皂苷0.1μmol/L Rg1(P0.05)外,其余各组Rg1和Rb1的Brd U/DAPI比值均显著性增加(P0.05),Rb1和Rg1均能促进体外培养的NSCs增殖,其适宜浓度Rb1、Rg1分别为1μmol/L、10μmol/L。(2)人参皂苷Rb1(10μmol/L)组GFAP/DAPI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而人参皂苷Rg1组GFAP/DAPI百分比及两种人参皂苷Tuj1/DAPI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Rb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体外NSCs增殖。Rb1能促进NSCs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学者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做了大量研究,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的:探讨土鳖虫含药血清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抑制成脂分化和促进成骨分化的靶位蛋白或相关蛋白。方法: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激素组、土鳖虫组,分别用含空白血清、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土鳖虫含药血清+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DMEM培养基干预。3组干预6d后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3组样本的蛋白,二维液相色谱质谱仪(2DLC-MS/MS)鉴定蛋白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以激素组为对照,在空白对照组中共有15种蛋白质出现显著的表达上调,12种出现下调蛋白;在土鳖虫组中共有16种蛋白质出现显著的表达上调,14种出现显著下调。其中Hspa1L和PrxⅤ蛋白可能是土鳖虫抗细胞凋亡的作用靶点。Serpinh1和ADP/ATP translocase 1蛋白可能是土鳖虫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利用胰腺干/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形成β细胞是细胞替代疗法治疗糖尿病的潜在细胞来源之一。由于缺少有效的筛选分子,胰腺干细胞的分离及特性研究进展缓慢。目的:观察植物凝集素花生凝集素、菜豆凝集素和热稳定抗原对胰腺细胞的标记情况,以期找到胰腺干细胞的负向筛选分子。方法:采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对植物凝集素(花生凝集素、菜豆凝集素)和细胞表面分子热稳定抗原抗体在成体小鼠胰腺、胚胎胰腺及切除后再生胰腺组织中进行化学及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负向筛选分子对胰腺细胞分群情况的影响;应用细胞培养方法对不同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观察。结果与结论:花生凝集素对胚胎胰腺中分化的腺泡细胞能较好标记,但不标记未分化的胰腺干/祖细胞及前体细胞;菜豆凝集素对未分化和分化的胚胎期胰腺细胞均有标记,热稳定抗原能标记正在分化的胚胎胰腺祖细胞、前体细胞和已分化胰腺细胞。在成体胰腺中,花生凝集素和菜豆凝集素均能标记胰腺腺泡和部分导管细胞,但不能标记胰岛细胞;热稳定抗原能特异标记腺泡细胞、导管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及再生胰腺新生区的导管样结构。PNA-/lowHSA-/low细胞占总细胞量的1.6%,对其培养观察发现,其中富含体积较小、三角形或多角形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可连续传代。提示协同使用花生凝集素与热稳定抗原可以筛除大部分分化的胰腺细胞及部分非胰腺细胞,从而富集胰腺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和细胞,对细胞存活、增殖和维持细胞镁离子平衡是必须的.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对人牙髓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运用不同浓度(50,100μmol/L)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抑制剂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作用于人牙髓干细胞72 h后,Western-blot 检测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对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蛋白水平的影响,MTT法观察其对人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构建特异抑制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表达慢病毒载体,运用慢病毒感染人牙髓干细胞.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沉默效果分析,在1,3,5,7 d进行MTT法检测特异沉默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50,100μmol/L 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均能抑制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且能明显抑制人牙髓干细胞增殖(P 〈0.01),特异性沉默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表达后,在不同时间段人牙髓干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 〈0.01).提示瞬时受体电位M7通道对维持人牙髓干细胞增殖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known to express a wide range of markers belonging to all the three lineages: mesodermal, ectodermal and endodermal. Therefo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transdifferentiation towards a neural lineage has been an aspect of activ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study, MSC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placental tissue (P‐MSC) and subjected them to neural differenti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P‐MSCs differentiated towards neural lineage in appropriate differentiation conditions. However, when a histone deacetylase (HDAC) inhibitor – valproic acid (VPA) –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medium, there was a further increase in their neural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neurites and neural lineage specific markers was notable. The VPA‐treated cell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elevated membrane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the cells grown in only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he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e enhancement in the neuronal lineage specification was caused by the inhibition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2 and an increase in BMP4 under both conditions. The target of VPA (HDAC2) was reduced in the VPA set, whereas HDAC1 remained unchanged. Concurrent reduction in the levels of Stat3 was observed, leading to an upregulation of βIII tubulin, which is a neuronal lineage‐specific marker. The components of Notch signalling (i.e. decreased notch 1 and increased notch 3) also supported differentiation towards the neuronal lineage. Thus, the VPA treated P‐MSCs can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for deriving neural cells for use in both research and in clinic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但是对于其作用于人体细胞时的生物学规律不明确。目前对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调节人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规律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目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观察比较不同时间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方法:从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采用终浓度为100p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人脂肪问充质干细胞,分别诱导3,6,12,18,24,36,48h后收集样本,用RT—PCR和ELISA分别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调节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时间依赖性,在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不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6h时间段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0.05),18—24h时间段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0.05),当利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时这两个时间段应当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