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法对肝门静脉的三维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以往的影像诊断中,主要观察二维图像,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诊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在三维空间里研究人体内小血管的分布,已成为今后解剖学研究的必然。目的:利用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法对肝门静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为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以成人新鲜尸体为观察对象,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实验,于2007-10/2008-03在海南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和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完成。对象:非肝胆疾病死亡成人新鲜标本10例,患者及家属自愿捐献。方法:预处理标本,经肝门静脉注入氧化铅与明胶混悬液,用美国QE Lights Speed VCT64层CT连续扫描,利用CT自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表面成像法显示其外部形态,透明成像法显示其内部管道系统。主要观察指标:门静脉的各级分支的出现以及管壁清晰度、饱满度。结果:横断面原始图像及其三维图像重建均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清晰显示5级以上门静脉分支,重建后的模型可以任意三维旋转。结论:管道铸型标本断层摄影法是肝门静脉系进行三维重建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对腹腔镜肝外科术前计划制定和术中操作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CT造影及VR重建技术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借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介入方法,并预测单纯肝动脉栓塞术(HAE)的远期疗效。材料与方法: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共2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行CTA、CTAP及常规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血管。结果:本研究26个病灶均见肝动脉分支进入肿瘤内;所有病灶均无门静脉分支进入瘤体的直接证据。VR重建与DSA图像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三维重建对HAE选择靶血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重建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以推测单纯HAE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减影成像技术对颅脑血管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8例患者行双源CT颅脑血管减影成像检查,采用双能量技术去除颅骨,在脑血管重建中采用根据碘含量的特殊计算方法,利用减影图像进行头部血管三维重建,分析其脑血管显示能力及对痛变的诊断价值;其中19例同时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进行双源CT减影成像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结果:208例双源CT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评价优秀183例(88.1%),良好19例(9.2%),差5例(2.7%).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减影成像技术是一种创伤较小、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配合合适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细小分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应用各种足底皮瓣或显微整复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本研究选用中国黄种人男性成人新鲜的下肢标本60侧,主要对足底内侧动脉及其分支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获得了男性标本足底目标血管的相应的直接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因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接受颈部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的100例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 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特征.结果 100例共显示201支甲状腺上动脉.其腺体支共7种分支类型,左右各一支(L_1R_1)最多见(37.37%),非腺体支共5种分支类型,3种分支,即喉上动脉、环甲动脉及胸锁乳突肌动脉.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较好地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相似文献   

7.
16排螺旋CT对肝动脉、门静脉血管三维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于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比较3种三维重建方法的特点。方法100例肝癌患者,行16排螺旋CT肝双期增强扫描后,分别用SSD、VRT及MIP3种方法作三维重建,比较3种三维图像对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SSD、MIP及VRT均可清楚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对于5级以下分支,MIP和VRT明显优于SSD;对于血管立体结构的显示,SSD和VRT无显著差异,而两者优于MIP。结论3种肝双期血管三维成像技术(SSD、MIP及VRT)各具优势,是快捷、有效而无创伤的显示肝脏动、静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并记录15例患者病变血管及部位。结果:15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有闭锁或狭窄,CT后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血管。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辨率高,图像立体感强,病变显示清晰,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及胃动脉相关变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及胃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伴随着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 ,肝、胃动脉的变异越显复杂化。随着血管性介入医学的成熟和普及和腹部外科的长足发展 ,深入研究肝、胃动脉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肝、胃动脉变异的研究方法1.1解剖学方法 尸体解剖无疑是研究肝、胃血管解剖的最早而有效的方法[1,2 ] 。如将有颜色的不饱和多聚树酯注入血管 ,再解剖标本 ,更有利于对血管的辨认[3 ] 。用不同颜色的树酯灌注血管 ,并用盐酸等腐蚀剂去除血管外组织 ,制成血管模型 ,更便于血管构型及空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单纯CT三维重建数据难以完全保证手术过程安全,火棉胶包埋断层切片已广泛用于头颅、眼眶和膝等多部位解剖研究,国内外至今少有脊柱经改良火棉胶包埋后断层切片报道。目的:探讨断层切片和CT扫描后三维重建对胸腰段脊髓及脊神经走行过程中各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胸腰段脊柱标本行螺旋CT薄扫后重建,用e-film软件观测相关解剖参数,同时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行冠状、矢状和水平位薄层切片,用Amira4.1软件重建并测算对应指标。结果与结论:断层切片较CT二维图像更能详细直观观测胸腰段椎管、椎间管内伴行结构关系;断层切片和CT薄扫后重建在测量椎间管高度、宽度、椎管斜径及硬膜囊直径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测算椎弓根纵径、横径及椎间管长度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①由于CT软组织窗或骨窗窗宽、窗位和分辨率的影响,其二维图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精确辨认软组织结构,而断层切片却可直观观察脊髓、脊神经根及伴行血管或椎间管韧带分布。②断层切片重建对骨性及非骨性结构皆可清晰识别,更利于观测实际上有软组织贴附的椎管及椎间管各结构参数,而CT薄扫重建一般仅能准确观测骨性结构指标,但两法在观测骨性结构数据时基本一致。③CT和断层切片重建在观测靶结构随脊椎序数变化的演变过程时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薄层螺旋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病人提出明确诊断;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引流肺动脉的走行、数目、直径,以指导介入治疗。结论 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为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 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 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 N预载荷,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551个单元,178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 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 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单髁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单侧间室疾病的主要方式,是峪关节表面置换的有效替代方法。下肢力线的恢复及操作者经验与置换的成败有很大关系,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能快速、准确建立个体化单髁置换操作演练模型的方法。单髁置换假体三维模型的建立是根据单髁置换假体的整体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5例PAVM的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表现,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DSA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病人做出明确诊断;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引流肺动脉的走行、数目、直径,以指导介入治疗。结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为PAVM的基本构架,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评价中是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盆和髋臼骨折诊断难度大,漏诊率高,临床上迅速和精确地诊断骨盆和髋臼骨折十分必要。且传统的骨盆和髋臼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常常并发神经血管损伤,正确地定位和置入内固定器可减少手术的并发症。目的:旨在探究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中的研究新进展,以促进其临床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1996年9月至2013年10月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三维重建,骨盆骨折,髋臼骨折”或“3D,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pelvic fracture,acetabular fract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1篇。结果与结论:三维重建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再现等可获得高质量、任意角度的图像,各种后处理技术优势互补,可减少骨盆和髋臼骨折漏诊率和误诊率。且三维重建技术可用于设计外科治疗入路,指导外科医师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模拟治疗流程,减少因内固定器错位而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治疗的风险,三维重建还用于治疗后随访复查,观察骨折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传统种植体相比,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早期即可达到种植稳定,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明确。目的:分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在阳极氧化种植体植入早期表达的意义。方法:选取4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种植体植入6,12,24h组及空白对照组。将阳极氧化和喷砂两种表面特性的种植体分别植入实验组所有大鼠左右侧胫骨。植入6,12,24h后处死各实验组大鼠,旋出种植体,截取种植体周围直径约2cm骨组织,对照组截取胫骨近骺端直径约2cm骨组织。将各实验组一半骨组织制备蛋白样品,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以β-actin作为内参。另一半骨组织进行中性EDTA脱钙、切片,进行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将24h组取出的种植体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种植体植入24h内,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同一时间点,阳极氧化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量均高于表面喷砂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支持上述结果。扫描电镜可见,阳极氧化种植体较喷砂种植体表面黏附较多的间叶样细胞。提示阳极氧化种植体诱导机体骨组织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高表达,可能促使种植体达到早期稳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CT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方面优于X射线平片,但是判断下胫腓联合旋转失匹配的CT诊断标准目前还缺乏研究。目前国内外下胫腓关节三维失匹配还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对旋转关系的测量。目的:用CT测量正常人群的下胫腓联合的腓骨相对胫骨的旋转角度。方法:在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中随机抽取21名男性及21名女性进行测试,用CT随机扫描单侧踝关节。轴位CT测量包括胫腓前间隙、胫腓后间隙、腓骨旋转角、胫腓前关节面切线角、胫腓后关节面切线角。为了确保可靠性,2个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场合独立鉴定、评价每个CT数据。结果与结论:42例踝关节纳入到数据分析。下胫腓联合胫骨面形状大致分为深弧形、浅弧形、浅坡形及平直形,其中以深弧形对称型多见。腓骨形状可大致分为三角形、圆形、椭圆形,以三角形最多见。各测量指标95%置信区间:胫腓前间隙2.10-2.25mm、胫腓后间隙4.14—4.29mm、腓骨旋转角103.97°-106.30°、胫腓前关节面切线角21.88°-26.64°、胫腓后关节面切线角33.03°-36.63°。其中腓骨旋转角测量变异系数最小,相对波动小,更具有代表性。下胫腓联合CT测量的众多指标中腓骨旋转角是一个更为稳定的指标。这些数据为下胫腓联合的精确复位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背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难度大、风险高以及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之间的选择难点。目的:探讨计算机软件应用于Ⅱ型齿状突骨折三维重建、复位以及数字化内固定设计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将1具颈椎标本制作成Ⅱ型齿状突骨折类型,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对骨折模型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进行螺钉的设计,并在骨折复位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内固定,以此指导临床。结果与结论:对骨折标本模型进行了三维重建、复位,根据三维模型测量数据,完成虚拟螺钉内固定,并成功指导临床手术。结果显示,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在计算机上设计出用于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数字化螺钉固定,对临床手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CT三维重建的运用对于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头颈、脊柱、骨盆、四肢的精确评价有确切的作用。目的:观察三维CT重建成像在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作用。方法:选择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21例,三维CT重建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损伤类型,并依据损伤类型,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三维CT重建成像可清楚观察寰枢椎失稳惰况,并依据进行内固定,所有病例未出现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全部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寰枢椎获得骨折愈合和骨性融合,寰枢椎不稳现象均获得有效纠正。提示三维CT重建成像对诊断寰枢椎失稳有较大帮助,并有助于制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