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本刊2013年第5期杂志刊登《防治心脑血管病,首选“金三角”方案》一文,陆续接到读者来信来电询问,为此,本刊就几个热门话题请教了河北医科大学 附属以岭医院心内科主任贾振华博士。读者求助 我是河南洛阳的读者,我曾两次小卒中,看到贵刊第5期第42页《防治心脑血管病,酋选“全三角”方案》,有些疑惑请教。  相似文献   

2.
《中国健康月刊》2009,(8):57-57
近期,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的“缺血陆渊卤血管病防治进展高峰论坛”会上,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就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出了“金三角”方案,即他汀类药物、阿斯匹林、通心络胶囊三药合用,达到心脑血管病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3.
金钟鸣 《中国保健》2009,(15):552-552
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主要针对两人君:一类是心脑血管已经出现问题的患者,比如有心肌缺血、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生;另一类是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梗死经过治疗好转的患者,通过二级预防防止再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寿光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死亡原因,为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寿光市居民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原因进行调查。[结果]2010年调查全市居民1 036 087人,死亡3 023例,死亡率为291.77/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278.62,女性为305.17(P<0.05);30岁以下年龄组为3.22,30岁以后为454.24(P<0.01);死亡率3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全部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前3位死亡原因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结论]心脑血管疾病中,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寿光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寿光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与死亡原因,为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寿光市全部居民中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者进行调查。[结果]2009年全市居民1 029 000人,心脑血管疾死亡2 749例,死亡率为267.15/10万。心脑血管疾死亡率(/10万),男性为262.12,女性为272.28(P>0.05);<15岁为0.00,15~19岁为0.00,20~29岁为3.88,30~39岁为7.91,40~49岁为30.16,50~59岁为118.48,60~69岁为388.59,70~79岁为1 545.83,≥80岁为6 629.61。男性、女性和全部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前4位死亡原因均为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结论]寿光市心脑血管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2008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昆明市居民2008年死因监测数据,了解昆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转换成DeathReg系统数据.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结果] 2008年昆明市居民总死亡率为616.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1.00/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98.86/10万(标化率为131.43/10万),占总死亡的32.29%,居于死因谱的第1位.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中的两种主要疾病为脑血管病(死亡率110.38/10万)占55.51%、心脏病(死亡率86.92/10万)占43.71%.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20.61/10万)是农村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91.45/10万)的1.15倍.男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15.87/10万)是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81.12/10万)的1.19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84.48%.[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昆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成胁居民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应积极进行综合防制.  相似文献   

7.
《家庭健康》2012,(8):1-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慢性病确诊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的占居民总死亡构成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70%。由此,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糖尿病的认识,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期间,我部疾控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共同开展“糖尿病防治蓝光行动”系列活动,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7,13(5):277-279
<正> 一、背景材料 (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癌症死亡情况,城市1994年死亡率为128.08/10万,占总死亡的21.82%,居各类死因的第二位;1973年死亡率为87.48/10万,占总死亡的16.13%,居各类死因的第三位。20年中死亡率增加了40.60/10万,平均每年增加2.03/10万。农村1994年死亡率为105.53/10万,占总死亡的16.50%,居各类死因的第二位;而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随着我国人群期望寿命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已上升为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对监测点乡镇进行了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其旺 《家庭医学》2005,(22):51-51
2005年8月18日.名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辞世。最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她才46岁。她的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所谓猝死.WHO所作的定义为:从疾病发作或脏器损伤开始24小时内死亡为猝死。由心脏病所致的猝死往往在发作的即刻或一小时之内。因此.对于冠心病所引起的猝死.更为准确的定义是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之内的死亡。在我们了解了高秀敏的死亡原因并为之遗憾之余.我们听到的应该是如何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警钟声。而这些沉闷的钟声足以能激发人们对应对突发疾病事件的反思与重视。[编按]  相似文献   

12.
因为,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其影响仍在逐步扩大。所以,世卫组织说制止慢性病在全球流行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亿人,其中基层地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城市,成为中国基层地区第一致死致残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键。当前基层地区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死亡率均超过城市,  相似文献   

14.
《大众健康》2005,(5):18-19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吴以岭委员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8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油,虽然它只占膳食宝塔最上端一点,但对人们健康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许多现代慢性病,如高血脂、脂肪肝、心脑血管病,肥胖等都与用油有着密切的关系,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该如何把握用好油,成为我们预防疾病的关键,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心血管病、卒中、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致死占全球死亡原因的60%,其中80%在中低收入国家。如不加强防治,未来10年,将有3.38亿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但如果加强防治,至2015,年可避免3600万患者早死。  相似文献   

17.
王朝君 《中国卫生》2010,(10):64-65
健康,不仅是一个与幸福有关的问题,也是一个与经济有关的问题,它需要计算成本,包括个人的成本、社会的成本和国家运行的成本。目前在中国社区健康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每年约860万死亡人口中,80%死于慢性病。2005年我国居民疾病经济负担中,慢性病所占的比例为65%,  相似文献   

18.
《首都公共卫生》2012,(4):192-192
一、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发病广、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二、慢性病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是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三、坚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病。  相似文献   

19.
《中老年保健》2020,(5):19-20
心脑血管疾病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本行动主要针对一般成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给出血压监测、血脂检测、自我健康管理、膳食、运动的建议,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的自救措施,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张会川 《药物与人》2006,19(11):55-55
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两种不同的病变,但症状相似,并常同时存在,二者同时存在的病人,被归类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慢阻肺为唯一发展徐缓的慢性病,是美国第四位的最常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