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靶细胞的凋亡被认为是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细胞凋亡受一系列分子调控,其中Bcl-2家族起着决定性作用;Fas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亦在移植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分析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Bcl-2/Bax,Fas/FasL蛋白表达规律与急性排斥反应预后的关联。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2/2005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 对象:收集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穿刺活检蜡块标本30例;另选同期20例无明显排斥反应表现肾移植患者的移植肾穿刺活检蜡块标本作为对照组。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穿刺活检标本中Bcl-2/Bax,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主要观察指标: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中Bcl-2/Bax,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Bcl-2/Bax,Fas/FasL蛋白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②两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ax,Fas及FasL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Bcl-2家族可能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引起移植肾免疫损伤;Fas及FasL可能直接参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引起移植肾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移植肾穿刺活检8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移植肾在术后出现合并症时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3例移植肾进行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学诊断与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42例(50.6%),急性排斥反应14例(16.9%),肾小球肾炎12例(14.5%),肾小管药物中毒4例(4.8%),血管性排斥反应2例(2.4%),IgA肾病2例(2.4%),急性肾小管损伤1例,间质纤维化1例,移植肾肾梗死1例,未见排斥反应4例。急性排斥反应14例中有6例肾小管周毛细血管C4d(+),阳性率达42.8%。结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是诊断术后多种合并症的有效手段;常规活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3个月内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肾移植术后患者106例,均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肾C4d表达情况;确诊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后给予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4d均为阳性;2例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1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13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2例移植肾功能未恢复,血肌酐稳定于较高水平.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在肾功能不全移植肾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治疗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62例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病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肾损害的病理及可能的相关因素,评价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肾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移植肾肾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62例中发生总性排斥反应24例(39%),慢性移植性肾病21例(34%),加速排斥反应1例,IgA肾病5例(8%),系膜增生性肾炎样改变3例(5%),新月体肾炎2例,膜性肾病1例,环抱素中毒1例,肾结核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慢性排斥反应、慢性肾小球肾炎各1例。排斥反应病例肾移植术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明显差于非排斥反应病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较高。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移植肾肾活检安全可靠,对于肾移植术后发生肾损害的病因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穿刺活栓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50例肾移植后出现血清肌酐超过正常、蛋白尿、肾小球性血尿等且依据临床资料不能确诊病因者进行移植肾组织活检,并对病理学诊断与分类进行分析.结果;病理学检查确诊慢性排斥反应20例,其中7例病理检查提示同时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小管药物毒性8例,系膜增生性肾炙4例,IgA肾病3例,加速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膜性肾病1例.结论:移植肾组织活检安全,可靠,可为临床移植肾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组织学和细胞学依据,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移植肾穿刺活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70例患者共行340次肾穿,取材成功率99.7%(339/340)。穿刺取材质量好为86.1%(292/339)。病理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7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9例,慢性排异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18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5%。结论超声引导的移植肾穿刺活检为高安全性和可行性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超声引导移植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移植肾穿刺活检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穿刺技术要点.方法 对24例患者的移植肾组织活检方法、病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共行36次肾穿,取材失败1次,穿刺成功率为97.2%,取材质量良好率为83.3%.病理诊断急性排斥反应22次、急性肾小管坏死9次、慢性排斥反应2次、其它肾组织病变17次.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者6次,约占17%;部分符合者21次,约占60%;完全不符合者8次,约占23%.结论 超声引导移植肾穿刺活检对临床正确诊断术后并发症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灵活选择移植肾穿刺路径和注意穿刺时机可更有效地避免穿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背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蛋白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已被提出,目前尚未有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对肾移植受者而言,监测半乳糖凝集素7可能及早发现移植后肾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争取时间。
  目的: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移植肾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方法:选取同种异体肾移植后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患者27例,同时选取同期移植后肾病理穿刺经诊断为正常的患者10例做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半乳糖凝集素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正常组光镜下半乳糖凝集素7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肾小球、远曲小管、集合管和静脉未见其表达;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光镜下肾小动脉内膜水肿,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肾小管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半乳糖凝集素7仅见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同时动脉平滑肌也有表达,阳性度较高。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半乳糖凝集素7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急性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7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安全可靠,对患者及移植肾无不良影响,半乳糖凝集素7检测对于肾移植后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不全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2012年10月经病理诊断为发生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组织标本38例,另随机选择10例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正常的肾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鼠抗人IDO单克隆抗体、按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肾组织中不表达IDO,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的阳性表达率为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细胞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P0.05)。在T细胞介导的不同病理分级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DO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组织中IDO的阳性表达强度与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呈负相关(r=-0.696,P0.05)。结论:IDO参与肾移植术后免疫状态的调节,高表达的IDO可降低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移植物内细胞毒性T细胞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浸润,造成上皮细胞的凋亡、肾脏组织的破坏是引起肾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临床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失功期移植肾实质细胞凋亡与移植肾慢性失功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5-01/2008-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对象:选择2004/2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肾移植专科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术患者30例,按活检原因分成实验组(n=20)及对照组(n=10).实验组患者出院时血肌酐降到正常,尿蛋白定性检测阴性,但在术后1~3年随访期间出现尿蛋白定性逐渐+~+++,血肌酐检测逐渐爬行升高;对照组患者活体肾移植前零点活检.方法:实验组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术,标本1份以常规病理染色和Masson's特殊染色行Banff 97病理分类诊断,1份做优化的切片温度包埋冰冻切片,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实质细胞凋亡.对照组活检标本也行同样病理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计数10个高倍镜下肾实质细胞平均凋亡个数,计算凋亡指数.实验组检测活检时患者血肌酐值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实验组1例因穿刺组织过少,未出病理报告,2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4例Ig A肾病复发,13例符合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病理改变,其中2例肾功能丢失.对照组均为基本正常肾组织.入组时实验组肾实质细胞凋亡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特别是在血肌酐和尿蛋白定量均较高的患者中.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同入组时血肌酐爬升程度呈直线相关(r=0.733,P<0.01),并且与患者24h尿蛋白严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肾实质细胞凋亡在慢性移植肾失功发生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排斥反应是目前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临床出现不典型急性排斥反应,可能影响临床医师的判断,从而造成病情延误,对移植肾造成极大的损害。该例肾移植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血清肌酐反弹升高,临床各项指标(尿量、他克莫司药物浓度、移植肾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给予患者调整抗排斥药物、应用IgG治疗,血清肌酐仍进行性升高,复查供体特异性抗体、群体反应抗体检测结果均正常,最后通过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确定为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临床血清肌酐水平下降,其后每周随访复查结果良好。该例的诊治过程提示,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学观察可以及时、准确地诊断肾移植术后的合并症,对于降低移植肾风险、提高移植人/肾存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肾移植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排斥反应。探讨无创伤性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临床评估肾移植效果及移植肾功能提供客观的辅助性数据。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57例,其中经穿刺活检证实或最后临床诊断为急性移植肾排斥反应者22例,未发生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的移植肾功能正常者3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Philips 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对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观察排斥反应患者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前后移植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肾内血管树分布、血流灌注以及各级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并与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2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组20例,移植肾功能正常组35例。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移植患者移植肾体积明显大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肾实质增厚,皮髓质界限模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肾脏厚径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肾实质回声减低,皮髓质交界变清。②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移植患者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显著高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P<0.01)。治疗后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肾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无创性技术,对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的追踪观察可为临床上评估肾移植效果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肾移植病理学检查仍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肾移植程序性活检在中国尚难以普及,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使患者慢性排斥反应早期因未及时发现而错失治疗时机。目的:观察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大鼠血浆中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水平。方法:实验以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正常雄性SD大鼠为受体进行肾移植。移植后分为慢性排斥反应组和正常肾移植组。慢性排斥反应组受体于移植前3d起,每日给予腹腔注射环孢素A微乳化剂2mg/kg,正常肾移植组则每日给予环孢素A微乳化剂腹腔注射5mg/kg。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6,8,10,12周,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移植前1周相比,正常肾移植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移植后第4,6周,慢性排斥反应组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表达高于正常肾移植组(P〈0.01),而在8,10,12周低于正常肾移植组(P〈0.01)。慢性排斥反应组血浆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0.01)。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时,血浆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显著下调。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变化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可为肾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1年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决定肾移植患者短期和长期存活的一个主要因素。急性排斥反应也是加速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约为35%;与未曾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相比,发生过1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的移植肾的半衰期要减少4年[1]。可见,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极为重要。本文就当前肾移植急性排斥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作一总结。1肾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机理目前认为,移植肾AR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应答,即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