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RA病程长,在不同的阶段其病机各异,急性期以寒热错杂、湿毒痹阻为主;稳定期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晚期以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为主,而瘀血阻络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对其进行辩证施治.分阶段治疗RA,体现了中医药治疗RA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顾护脾胃和调节情志.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生姜可发散风寒、逐风湿痹,治疗痹证历史悠久,姜酚是从生姜中提取的中药单体,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发现治疗RA效果良好。本文就姜治疗痹证的相关认识以及姜酚治疗RA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加以综述,为生姜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见关节破坏,关节间隙消失,甚至致残,丧失劳动能力。RA属于中医"顽痹""尪痹"范畴,中药治疗RA有减毒增效的优势。本研究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RA患者在超声下关节滑膜厚度、滑膜血流信号及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特点,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免疫性疾病.晚期关节畸形、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心、肾、脊椎功能受累.中医属于历节病、痹证、顽痹范畴.RA的病因仍不完全明了,而RA的治疗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常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湿邪在RA发病中占据中心地位,内湿是基础,外湿可引动内湿,脾虚湿盛、湿瘀搏结是RA的主要病机特点.健脾化湿、化瘀通络应贯穿RA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痹症范畴,在现代医学研究,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改变分为基本病变和各器官病变;西医治疗基本参照指南,中医治疗RA,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症型,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由于RA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作用机制也未明确,也没有完全符合该病的动物模型,需进一步搞好基础研究,建立适当的病症契合的RA动物模型,筛选组方,完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isd,RA)是一种以多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难治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衷现及体征,属中医"历节"、"尪痹"等范畴.目前国内外治疗RA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在治疗RA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且经验丰富,现将近几年有关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顽痹"、"历节病"范畴.由于其病势缠绵难愈,给临床辨证带来殊多困难.本文通过122例活动期RA的科研病历分析,以期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ESR、ASO、CRP、RF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称为九王痹、历节风,病情迁延,反复加重,致残率高,治疗困难。我科采用中医辩证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风湿关节炎统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文论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肝脾失调,内生风湿;气血不足,肝肾失调。可见本病的中医病机与脾虚关系甚为密切。在痹证的整个过程中,脾虚是贯穿了疾病的始终,是RA发病的内因,而痰瘀是直接因素,风寒湿热等邪是发病的外因。本文探讨RA的中医学病机与脾虚的关系,为临床从脾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癌前病变的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有瘀血和浊毒。健脾益气是治疗的根本大法;由于病程较长,气虚致血瘀,因虚而热,灼烧津液,浊毒成痰化毒,导致湿痰毒瘀互结。在益气健脾法基础上,必须兼用活血化瘀法、燥湿化痰法、清热解毒法。  相似文献   

12.
强调小儿体质因素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本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肺气虚,痰饮内伏。鉴于小儿"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运用抗生素和叠用清凉苦寒之剂,脾胃损伤更甚,故在治疗上着重提出治脾法在此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治脾不单单是补脾,补脾之气血阴阳,还在于消食导滞化痰理气,疏导脾胃之壅滞,恢复脾胃之正常生理功效,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归纳出以下四个治疗原则:急则治标,运脾开肺化痰;知常达变,健脾导滞逐痰;正虚邪恋,扶脾开肺托邪;未病防变,补脾益气固本。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医学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瘀血阻滞,新血不生。中医证候呈现脾气亏虚、气血不足、热瘀互结的特征。中医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各证型均配伍益气健脾之中药。ITP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机制为能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4.
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时而心悸不宁,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目前西医疾病中的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人体阳气、阴血亏虚,而致痰浊、瘀血、寒积留聚,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对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益气、补血、温中、祛痰、养阴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因人因地制宜以及调护,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血脂异常的病因为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脾、肝、肾三脏虚损;病机核心是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血脂异常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累及肝、肾,其标为内湿、痰浊、瘀血流注于血脉,痰瘀互结,以致脉道不畅。中医治疗可以从脾、肝、肾入手,施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肾填精、化瘀祛痰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经历了2000多年,中风的论治一直以来都是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虚,其中痰、虚属脾胃。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于肝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他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它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发本病。所以对于脾胃在中风中的治疗不可不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至缓解期病机转归。方法:收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四诊情况,软件录入分析得出证素名称,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70分以上的证素积分从高往低的分布频率前5位为:病位:急性期依次为肾〉肺〉心〉脾〉表;缓解期依次为肺〉肾〉心〉脾〉表。病性:急性期依次为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缓解期依次为气虚〉阳虚〉痰〉阴虚〉血虚。病性等级急性加重期气虚重度占94%,痰重度占73.6%,血虚中度占28.3%。缓解期气虚重度41.5%,痰中度30.2%,血虚轻度占30.2%。结论:COPD病位在肾、肺、心为主,急性加重期到缓解期病位变化由肾转到肺为主,病性均以气虚、痰、阳虚、血虚、阴虚为主,但病性程度变化大。其中以痰、血虚变化最突出。  相似文献   

18.
探讨分析脂肪肝发病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脂肪肝属中医学的"胁痛""痰浊""痞满""积聚"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酒食过度、情志不遂、贪逸少劳、先天禀赋、药毒、疫毒伤肝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不化,滋生痰浊,气滞血瘀,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肾诸脏,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取对胃癌基本证素认识,并结合古今临证经验,应用证候要素概念分析胃癌中医发病特点,总结胃癌基本证候要素与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胃内寒、脾气虚为胃癌本虚证素;食、痰、瘀、毒、气滞、内湿、内火为胃癌标实证素;胃阴亏虚、气血俱虚、脾肾阳虚为胃癌病理结局证素"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0.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