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3D和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56例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70例(3D组),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86例(2D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与2D组相比,3D组病人手术时间更短[(232.9±95.8)min vs.(202.4±89.7)min,P=0.044],术中出血更少[(152.8±41.0)m L vs.(138.9±42.0)m L,P=0.039]。在淋巴结清扫数、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能获得与2D腹腔镜手术相近的临床短期疗效,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减少了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技术行胃癌根治术68例患者和同期常规行胃癌D2根治术7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与常规行D2根治术比较,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技术组手术时间延长[(203.7±40.4)min vs.(150.5±32.1)min],但清除淋巴结数目增多[(18.5±0.6)vs.(14.5±0.5)],术后2年生存率增加[84.7%vs.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出血量[(143.2±10.5)m L vs.(131.6±23.5)m L]、住院天数[(11.5±0.4)d vs.(10.6±0.3)d]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胃癌根治术相比,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的前提下,能提高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218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对529例胃癌患者施行胃癌D2根治术,其中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腔镜组)218例,开腹手术患者(开腹组)31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37±42)min长于开腹组的(229±42)min,而两组术中出血量[(81±100)ml比(171±211)ml]、术中输血例数(7例比44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1 ±2.3)d比(5.0±1.4)d]、首次进流质时间[(4.5±2.2)d比(5.5 ±1.4)d]和术后住院时间[(12±4)d比(14±4)d]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在腹腔镜组中,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为(250±46)min,显著长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228±37)min(P<0.05),而两种术式在其他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中转开腹率为6.0%.全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10)枚,中位数为28枚.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8±10)枚和(29±9)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09年3月手术治疗的110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7例伴有远处转移,1例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未行D2淋巴结清扫,根据排除标准予以剔除。其余102例行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包括近端胃大部切除+D2清扫术(PG+D2)2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D2清扫术(DG+D2)60例,全胃切除+D2清扫术(TG+D2)17例。10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38例,开腹组64例。结果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2.2±9.9个)与开腹组(23.4±9.4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51,P=0.514)。三种术式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开腹组比较[PG+D2:19.4±7.3(n=8)vs21.2±8.5(n=17);DG+D2:20.9±10.8(n=22)vs22.2±8.0(n=38);TG+D2:28.3±7.5(n=8)vs32.8±12.1(n=9)],差异均无显著性(t=-0.517,-0.526,-0.913;P=0.610,0.601,0.375)。结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D2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开腹手术类似,能够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209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胃癌病人的临床和手术资料。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70例,近端胃切除术9例,全胃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D1+α淋巴结清扫37例,D1+β淋巴结清扫32例,D2淋巴结清扫140例。手术时间为(218.3±54.4)min,术中出血量为(201.2±188.1)mL。手术近、远端切缘距离为(4.5±2.0)cm和(4.6±2.1)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9.1±9.7)枚。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获取数分别为(16.4±8.4)枚和(21.9±10.2)枚。25例(11.9%)病人发生吻合口漏、腹腔内出血、小肠梗阻等并发症。根据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病人100例(47.8%),ⅠB期病人21例(10.0%),ⅡA期病人8例(3.8%),ⅡB期病人31例(14.8%),ⅢA期病人13例(6.2%),ⅢB期病人18例(8.7%),ⅢC期病人18例(8.7%),中位随访时间31(2~60)个月,死亡率15.8%(33/209),肿瘤复发率16.3%(34/209),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80.9%,5年无病生存率79.6%。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一样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谐波超声刀在开腹胃癌D2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谐波超声刀施行的42例开腹胃癌D2根治术患者(超声刀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4例应用常规电刀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电刀组)进行对比。结果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2±34.1)m in和(165.6±40.5)m 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4.2±39.4)m l和(274.6±64.6)m l,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5±0.8)d和(5.2±1.1)d,术后腹腔引流总量分别为(173.9±30.2)m l和(289.8±46.1)m 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d和(12.9±3.6)d,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3.5±5.1)枚和(21.5±5.5)枚,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97.9±27.2)h和(109.1±33.1)h,住院费用分别为(26 295.3±3 816.6)元和(25 190.8±3 763.8)元,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超声刀组1例、电刀组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0.05)。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并针对肥胖及超重患者制定手术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超重或肥胖组42例(BMI≥25 kg/m2),正常及低体重组174例(BMI<25 kg/m2),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结果:超重及肥胖组BMI平均(26.0±1.4)kg/m2,正常及低体重组平均(22.0±2.1)kg/m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肿瘤类型、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或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肥胖或超重患者虽然手术难度相应增加,在术者具备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遵循根治原则的基础上,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共55例进展期胃癌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29例(其中2例中转开腹者被剔除)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26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346±45)min vs.(286±32)min,P=0.038];腹腔镜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首次进流食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6±8.4)枚vs.(21.2±11.0)枚,P=0.825]。随访时间6~35个月,腹腔镜组术后1年生存率(88.0%)与开腹组(84.0%)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315)。结论: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并发症的防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接受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165例)及开腹全胃切除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193例)共3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 腹腔镜组中位手术时间为225( 195~340) min,开腹组为230(195~300) min,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开腹组为(27±4)枚,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位术中失血量为160(80~600) ml,显著低于开腹组的270(150~600)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11.4±2.6)d,显著低于开腹组的(13.7±2.4)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共18例,开腹组共30例,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地防治手术的并发症,更能体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D2淋巴结清扫是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关于LAGC病人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淋巴结)清扫(PAND)仍存在争议。对于局限于No.16a2、No.16b1淋巴结转移、不伴有其他非治愈因素的LAGC病人,经多学科讨论,筛选出PAND的获益人群,在新辅助治疗有效的前提下,建议行扩大D2+PAND,以期达到R0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研究结果现已证实,在进展期胃癌病人中,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不亚于开放手术,故腹腔镜下PAND的手术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伴有No.16淋巴结转移的LAGC病人,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模式及规范地开展腹腔镜下PAND手术仍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2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65例,行3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照组70例,行传统2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进流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等,比较3D与传统2D的近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212.4±40.2)min,对照组(244.6±3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流食时间:观察组(43.8±5.3)h,对照组(55.1±7.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术中出血量:观察组(47.9±11.2)ml,对照组(83.4±1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观察组(1.01±0.42)d,对照组(1.76±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住院时间:观察组(7.6±1.7)d,对照组(10.4±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淋巴结清扫数:观察组(34.7±8.2)枚,对照组(24.2±8.1)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安全可行,近期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治疗未侵犯浆膜层的进展期胃窦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未侵犯浆膜层的胃窦癌病人130例,对照组48例,行开腹D2根治术;研究组82例,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比较两组病人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进行。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4.98±19.43)分钟、(169.66±27.51)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8.62±45.83)ml和(226.94±55.79)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51±0.49)天和(3.78±0.62)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淋巴结清扫数以及肿瘤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11例病人出现复发或外转移,5例因肿瘤死亡;对照组13例病人出现复发或外转移,9例因肿瘤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与开腹D2根治术治疗未侵犯浆膜层的进展期胃窦癌同样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更能减少病人创伤,促进术后恢复,近期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组),70例行传统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34.7±11.8)枚vs.(30.3±9.7)枚,P=0.033],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86.3±11.0)mL vs.(98.0±20.5)mL,P=0.001],两组其余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2D腹腔镜手术相比,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可清扫更多淋巴结,术中出血量更少,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或严重程度。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头颈乳腺科收治的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110例,按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分为腔镜下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实验组)50例和传统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等。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5.12±23.45)min、(78.42±18.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36±10.35)m L、(87.42±20.76)m L,平均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95.62±47.87)m L(362.72、±67.93)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枚数分别为(16.92±4.37)枚、(18.83±4.98)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和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4~37个月,平均随访(22.21±14.67)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复发转移分别为3例和4例,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与传统手术清扫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腔镜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胰头后淋巴结(第13组)微转移率及转移规律,探讨第13组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免疫荧光PCR法(RQ-PCR)检测研究组44例行D2胃癌根治术+胰头后淋巴结清扫术的胃癌患者术中切除的第13组淋巴结中胃癌特异性标志物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另选取49例同期行标准D2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44例中共有11例发生第13组淋巴结微转移,微转移率为25%.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原发癌灶大小、Bo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但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相关(P<0.01),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患者容易出现第13组淋巴结转移.6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和11例肠系膜上血管旁淋巴结(第14组)转移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F=23.694,P<0.01)和4例(F=13.756,P<0.01)出现第13组淋巴结转移,与其他各组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48 d和419 d,研究组中无1例出现术后第13组淋巴结转移所造成的梗阻性黄疸,对照组中发现1例,但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6,P=0.514).结论 对于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或术中发现第12组或第14组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该在标准D2根治术的基础上施行胰头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行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61例,开腹组37例作为对照.结果 5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5例中转,手术时间:腹腔镜组(178.00±15.51) min,开腹组(147.86±17.41) min;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138.43±39.67) ml,开腹组(362.86±59.86) ml(P<0.05);平均切口长度:腹腔镜组(5.12±0.85)cm,开腹组(18.40±1.98) cm;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发生5例肺部感染,腹腔镜组发生3例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病检回报:两组均达到了癌肿的整块切除.规律随访得知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现有远处转移.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手术可以达到根治和微创的双重效果,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行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时,淋巴结清扫达到胃癌根治度的程度及可能存在的优劣.方法 选择病灶位于胃下1/3的进展期患者共65例,胄中1/3病例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3)和对照组(n:35)分别行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D2).观察其淋巴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以及阳性淋巴结切缘肿瘤细胞病理改变等情况,进行统汁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平均清扫淋巴结(D)20.79±5.21枚,阳性淋巴结(N)10.09±5.30枚.对照组(JF腹胃癌根治术组)平均清扫淋巴结(D)21.20±5.04枚,阳性淋巴结(N)9.63±4.64枚,两种因素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淋巴结切缘癌细胞阳性6枚,对照组为14枚,无显著差异(Jp>0.05).而两组切缘癌细胞阳性淋巴结电镜下观察有明显不同,实验组可见癌细胞出现崩解、坏死,对照组癌细胞仍具有细胞的形态结构.结论 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可达到进展期胃癌根治术(D2)的要求,根治度A级(D>N),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而清扫阳性淋巴结切缘的处理效果则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D1和D2淋巴结清扫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54例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比较D1和D2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结果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7.8%、44.4%、33.3%。行D1淋巴结清扫术(D1组)1、3、5年存活率为81.3%、37.5%、25.0%,行D2淋巴结清扫术(D2组)为76.3%、47.4%、36.8%(P>0.05),54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D1组为23个月,D2组为34个月。D1组和D2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分级B、C级的病人中,D2组肝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P<0.05)。结论胃癌合并肝硬化病人D2组较D1组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病人行D2淋巴结清扫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Child-Pugh分级B、C级的病人应慎行D2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手术前后血清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的变化及其在术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接受胃癌根治手术43例,非胃癌病人胃大部切除手术28例,分别收集术前和术后的静脉血。健康体检者35例采静脉血。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HE4水平。分析其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病人术前、术后HE4水平分别为(53.4±23.5)、(74.9±41.4)pmol/L,术后较术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5,P0.05)。淋巴结转移组升高幅度[(26.5±23.4)pmol/L]较无淋巴结转移组[(17.5±15.6)pmol/L]显著升高(F=5.663,P=0.022)。结论:胃癌病人术后HE4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且淋巴结转移病人升高明显,对胃癌病人的术后恢复评估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15例,D1清扫3例,D2/D2 12例。全部病例均行毕Ⅱ式胃空肠吻合。结果15例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8.6±31.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2.4±21.3)ml,清扫淋巴结平均(33.4±13.6)个。肿瘤近端切缘(6.6±0.9)cm,远端切缘(5.4±0.6)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5±0.6)d,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0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胃癌标准根治术(D2)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肿瘤切缘,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