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胖的人和糖尿病人经常要选择“无糖食品”。严格说,无糖食品并不是真正无糖。对食品中的“糖”,应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营养学上的“糖”,另一种是我们平常说的“食用糖”。  相似文献   

2.
目前谈“糖”色变的人在逐年增加,因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尤其是肥胖等,人们都认为“糖”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食品都怕“糖”,成年人选择低糖饮食尚可以,但目前有的家长对婴幼儿也采取低糖饮食。这是他们不了解糖是人类最廉价、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若供给葡萄糖则不用消化便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若是乳糖、蔗糖、麦芽糖也只需简单水解  相似文献   

3.
谈糖色变     
陈静 《健康世界》2010,(10):92-93
对很多糖尿病患者而言,“糖”是一个“谈之即色变”的话题,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有些人为了控制好血糖而明显减少“糖”的摄八,有些人服用降糖药物便无所顾忌地大吃特吃,有些人望蔬菜水果而生畏,这都是陷入了控制血糖的误区。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是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饮食控制是其中的前锋马车,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合理膳食,才能做到“谈糖色不变”。  相似文献   

4.
说"糖"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漏掉了重要的一条——糖。其实,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味品。炒菜、熬粥、制作点心和小吃,样样都要用到它,婴幼儿的饮食中也常常以糖相伴。食糖的种类很多,但很多人都不清楚它们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糖”。食糖按  相似文献   

5.
周宜 《家庭医生》2011,(19):17-17
生活中不少人常抱怨“我喝水都能长胖”,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隐形糖”在作怪。  相似文献   

6.
陈甲妮 《家庭健康》2011,(16):46-47
对于有些人来说,“吃糖”只是童年时一份甜美回忆,但也有些人一辈子都抗拒不了它的诱惑.有些人能在花花绿绿的糖果、巧克力面前望而却步,但芝麻糊、虾条、红烧排骨等隐藏着大量糖分的食物却让他们失去警惕…不管人们对“糖”的态度是多么的又爱又恨、若即若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人已经多吃了3000万吨糖....  相似文献   

7.
于康 《健康世界》2010,(1):91-91
禁区:糖=脂肪? 在一些人眼中,糖和脂肪一样,是饮食的“禁区”。之所以禁糖,无外乎担心吃糖长胖。其理由是:糖含有能量,吃糖的过程就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就是长胖的过程。然而,在长胖方面,糖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相似文献   

8.
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对于某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如大脑、神经组织、红细胞来说,糖几乎是唯一的能量来源.但是糖的过多摄入,却严重危害宝宝的健康成长.控制糖的摄入量,是培养宝宝良好饮食习惯的基础之一. 近年来,小胖墩宝宝、烂牙仔宝宝明显增多,虽然父母有意识地控制宝宝吃糖果的数量,但对含糖饮料、饼干、蜜饯中的“隐形糖”却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食物中的“隐形糖”?该如何控制好糖的摄入量呢? 高“隐形糖”的3类食物 “隐形糖”无处不在,并非仅存在于甜的食物里,很多吃着无味,甚至是酸的、咸的食物里,都可能有大量“隐形糖”存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发生下肢并发症,出现损伤、溃疡、坏死等病变,称为糖尿病足,简称“糖足”。糖足是下肢致残,甚至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400万人发生糖足,下肢截肢中70%为糖足病人。  相似文献   

10.
邵剑  蒋放 《大众医学》2020,(3):41-42
糖又称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脂肪合称为三大产能物质,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一日三餐中,主食是提供碳水化合物的“主力军”。糖的另一层概念是有甜味的糖,包括白糖、红糖、糖粉、蜂蜜等,其专业术语叫作“游离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的“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中,其中“一减”就是减游离糖。不光我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强调游离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夏季。人的皮肤油脂分泌更加旺盛,尤其是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们,只要稍微吃点高糖油腻的食物。恼人的“痘痘”就开始发威了。因此,不少家长按照“无糖少油”食谱给孩子安排一日三餐,结果导致他们叫苦不迭。  相似文献   

12.
王大妈体检时被确诊为糖尿病,她有点迷惑:自己平时极少吃甜的东西,怎么会得糖尿病呢。和王大妈一样,很多人一提到“糖尿病”就联想到“糖”,总觉得是糖吃多了引起的。其实这种说法不科学。糖也叫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以及多糖(淀粉类  相似文献   

13.
陆江 《现代养生》2005,(11):13-13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无论健康、亚健康或生病的人都应当合理膳食。所谓“合理”,包容“科学”和“平衡”的含义。即人的生理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量与摄入量之间应对平衡,不能总是供大于求。以热量来说,谷物中的淀粉在体内转化为糖,如供给多于消耗,糖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有的人虽然不发胖,但会使血脂增高,血脂高了会沉积在动脉内壁上形成粥样硬化,同时增大血流阻力。所以,有些人平时虽然  相似文献   

14.
王俊聪 《大众健康》2014,(10):18-23
糖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甜味,让人欲罢不能,但在营养师和健康机构的眼中,它的坏处已经日益向胆固醇、动物脂肪等看齐,一些激进的研究者甚至把糖看成毒品,说它是甜蜜的“毒药”。  相似文献   

15.
有些人在尿中检测有糖就认为患了糖尿病,因而思想顾虑重重。殊不知“尿中有糖”并不等于“判决”成了糖尿病。造成尿中有糖的原因很多,在一一介绍前让我们先分清“糖尿”和“糠尿病”这两个概念。糖尿泛指葡萄糖尿。正常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用一般定性方法不能测  相似文献   

16.
尿糖阴性者就一定不是糖尿病吗?这个概念是错误的。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病。虽然其名为糖尿病,但病理实质却是高血糖症,而不是糖尿症。我们每个人的肾脏都有一个排糖阈,就像水库的排水闸,有一个规定的水位线。一般人的肾糖阈是8~1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当血糖值在肾糖阈之内时,肾脏的排糖闸门是关闭的,尿中没有糖(尿糖阴性)。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排糖闸就开放,让糖随尿排出,尿糖就会出现“+”号(尿糖阳性)。肾糖阈可因人的体质、疾病等情况不同而有变化。老年人、肾小球硬化的患者,肾糖阈可以升高,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专家提示: 不要轻信广告宣传 大概是为迎合糖尿病人群的需要,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显得十分抢眼:无糖糕点、无糖奶粉、无糖八宝粥、无糖香口胶、无糖麦片、无糖冰淇淋等,各个品种竞相登台亮相;媒体上的广告铺天盖地,大有糖尿病人非吃商店或“专家”介绍的“无糖食品”不可。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真的那么神吗?上海的一位食疗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莫听信“无糖食品”的所谓神奇疗效,谨防陷入诱人的圈套。 这位专家透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前公布的无糖食品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虽然我  相似文献   

18.
郭辉 《医药与保健》2006,14(4):19-19
王大妈体检时被确诊为糖尿病。她有点迷惑:自己平时极少吃甜的东西,怎么会得糖尿病呢。和王大妈一样,很多人一提到“糖尿病”就联想到“糖”,总觉得是糖吃多了引起的。其实这种说法不科学。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养生家曹慈山编的《粥疗歌》,其中有这么一句:“防治脚气病,米糖煮粥饮”。“米糖”系为“米糠”之误。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得从脚气病的病因说起,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疾病,症状是患者疲劳软弱,小腿沉重,肌肉疼痛萎缩,手足痉挛、头痛、失眠、下肢水肿、心力衰竭等。而米糠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在我地民间喜用淘米水来治脚气病,其道理是一样的。米糖在我地是指爆米花糖,米糖虽然含有少量的维生素B1,但加工制作以后含量就更少了,不能用来治脚气病的。对于阴虚体质的脚气病人来说,吃了不但无济于事,而且…  相似文献   

20.
不可盲目食用“无糖食品”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市场上的“无糖食品”五花八门,有饮料、奶粉、饼干、八宝粥、麦片、口香糖等,颇受糖尿病人的青睐。但应警惕那些不合格的虚假“无糖食品”,不可盲目食用它。所谓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食品。但无糖食品通常含有食糖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