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缺血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4组。每组心肌取心尖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一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Mb染色)。结果表明:早期心肌缺血组心肌呈片状肌红蛋白(Mb)缺失;冠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缺失。所以,LSAB-Mb法可望为冠脉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红滴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红滴丸组、丹七片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45 min/松开恢复血流3 h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给药组缺血即刻十二指肠给药。缺血再灌结束后,摘取心脏,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血清。N-BT染色计算心肌缺血梗塞范围;HE染色观察缺血再灌心肌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6、IL-1β、TNF-α、ICAM-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心肌梗塞区占心肌面积28.89%,血清中IL-6、IL-1β、TNF-α、ICAM-1水平显著升高,NF-κB胞浆表达增多、转核现象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心肌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梗塞面积降低,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ICAM-1水平降低,心肌NF-κB表达量及核转减少(P0.05-0.01)。结论:丹红滴丸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与其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NF-κB活化,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微电极阵列技术(MEA)与局部电位探查法观察大鼠心梗周围区转SERCA2a基因后心肌电生理的变化,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盐水组和SERCA2a基因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梗模型.术中全程行心电监测,术后24 h内大鼠存活30只,两周后盐水组存活10只;SERCA2a组存活15只.基因转导采用梗死心肌周围组织局部多点直接注射法,分别用组织微电极阵列技术(MEA)与双极电位标测技术观察干预2周后,心肌组织间场电位时程(FPd)与局部电位时程的变化.结果:造模成活率为60%,大鼠结扎冠脉后30 min可见ST段抬高,Q波形成.2周后MEA显示:两组梗塞周围区场电位时程较梗塞对侧均有所缩短,但转SERCA2a基因组场电位离散度显著小于盐水组,双极电位标测结果显示转SERCA2a基因组梗塞周围区局部电位时程长于对侧区,而盐水组梗塞周围区局部电位时程短于对侧区,但转基因组场电位离散度显著小于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证实转SERCA2a基因可以缩短心肌梗塞后心肌电位时程离散度.因此提示转SERCA2a基因有预防心梗后心律失常的作用.MEA技术在观察心梗周围组织电活动一致性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结扎冠状动脉制造心肌梗塞模型的方法观察预处理对大鼠心肌坏死范围和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等的影响。mRNA方法:在缺血再灌注,结扎冠状动脉前注射给心肌次、每次缺血间隔再灌注90min/180min5min35min5min为心肌缺血预处理组();结扎股动脉松开再结扎冠状动脉为结扎股动脉组();结扎肠系膜动脉IPC15min10minFAO15松开再结扎冠状动脉为结扎肠系膜动脉组();结扎冠状动脉前不做任何干预的为对照组()。min10minMAOI/R.结果:3组预处理组测得的心肌坏死范围()分别为#.5±、1.524.3±、1.723.8±、1.224.2±、4.117.6±与组1.7I/R35.9±相比2.1P<;经测得的为0.01RT-PCRbcl-2mRNA0.900±、0.040.891±、0.040.875±与0.02I/R.0.817±相比。0.02结论:()预处1理对心肌坏死范围有保护作用;()预处理保护心肌的部分机制是通过上调细胞凋亡基因,减少心肌梗塞区域2Bcl-2mRNA细胞凋亡数量等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观察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后6小时内腹腔间断注射山莨菪碱(654-2)对急性期和愈合期时梗塞范围(IS)以及左室心肌收缩性(LVMC)恢复的影响。发现在左冠状动脉结扎后6小时,对照组(16例)的坏死区范围占缺血区范围的88.8±2.2%,而给药组(15例)仅占63.7±3.5%(P<0.01)。21天时对照组(12例)的坏死区范围占左室的47.4±1.8%,而给药组(15例)仅占36.2±3.0%(P<0.01)。结扎后21天,给药组的dp/dt_(max)、—dp/dt_(max)和左室收缩期最高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的值。以上结果证明654-2能缩小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时的IS,并促进梗塞后LVMC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 FABP)含量变化的规律 ,并与肌红蛋白 (Mb)对比 ,为法医病理学诊断心肌缺血所致的猝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按Selye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H FABP和Mb在心肌细胞中含量的改变。结果 :三个不同对照组均无明显H FABP脱失 ,但穿线不结扎组有少量的Mb脱失。早期心肌缺血 15min时 ,缺血区心肌即可出现H FABP和Mb缺失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二者缺失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重 ,从心内膜下向外层心肌发展呈“波浪式推进现象”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二者的缺失面积在 4h组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肌缺血后 15min即可出现H FABP脱失 ,H FABP脱失可用于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曲马多预先给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区和非缺血区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探讨痛觉干预在缺血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70-300 g,随机分为3组(各n=6):假手术组(S组)、单纯冠状动脉结扎组(I组)和曲马多干预冠状动脉结扎组(T组)。S组大鼠开胸后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结扎;I组大鼠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T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曲马多12.5 mg/kg,15 min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各组在手术后计时3 h。采用免疫组化、酶免疫试验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蛋白和基因水平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SP的表达。结果 I组大鼠缺血区与非缺血区心肌SP和SP mRNA的水平均较S组升高(P<0.05),T组低于I组(P<0.05),但仍高于S组(P<0.05)。结论曲马多预先给药可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SP的表达,提示曲马多痛觉干预可能参与缺血心肌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四氢小檗碱衍生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氢小檗碱衍生物(86017及85023)、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ip 8 mg/kg,bid·4d),均能显著改善结扎左冠状动脉96h后的大鼠急性心肌梗塞病灶形态学的相对指标。两化合物显著缩小梗塞区表面积指数,梗塞区截面积指数,减少梗塞区边缘的白细胞浸润指数和梗塞区心内膜长度指数,增加室中隔心肌细胞核指数。提示两化合物均能缩小梗塞区范围,抑制室中隔代偿性肥厚,但不能减轻梗塞区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心肌及血清中IL-6、TNF-α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表达情况.方法 将98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按照再灌注时间又分7个小组,每组8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近端45 min,打开系袢,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5 min、30 min、1h、2h、4h、6h、24h各时间点采集右心房血及梗死心肌组织,检测该时间点心肌组织及血清中TNF-α、IL-6的表达;对照组:按照再灌注时间又分7个小组,每组6只大鼠.开胸在心脏同样部位(ALD近端)穿线但不结扎,分别在与实验组相同各时间点相同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及血清中TNF-α、IL-6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各组心肌、血清中TNF-α和IL-6均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心肌组织及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均明显表达,再灌注15 min至2h各指标逐渐升高,4h至6h逐渐下降,24 h又略有升高,峰值在再灌注2~4 h.  相似文献   

10.
麻醉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致急性心肌缺血,静注绞股蓝总皂甙10mg·kg~(-1)/min×10min,经微机系统检测分析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情况下可改善缺血早期左室的收缩、舒张性能,尤其对后者作用更明显,并可升高血压,增加左室心内膜下血液供应,缩小梗塞范围。提示绞股蓝总皂甙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其改善缺血早期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适度间歇性低氧对生后发育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使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分别测定梗塞面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间歇性低氧处理28天及42天后,实验组动物心肌梗塞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减少、SOD活性增强而MDA含量下降。结论:间歇性低压低氧处理可显著地提高发育大鼠心脏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此作用与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当归对心肌梗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当归对大鼠心肌梗塞后梗塞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梗组(MI组)、当归干预组(MI+Angelica 组)。经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塞模型,MI+Angelica组于造模24 h后,每日每只大鼠腹腔注射50%当归注射液3.5~4.0ml(含生药量1.75~2 g),MI组和 Sham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 1, 2, 3, 4 周处死动物。分别采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数、心肌细胞凋亡加速基因 Bax和凋亡抑制基因 Bcl 2 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 MI组和MI+Angelica组梗塞灶边缘区均有心肌细胞凋亡; 但MI+Angelica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MI组(P< 0.01); ②与Sham组相比,MI组和MI+Angelica组Bax和Bcl 2基因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加入当归干预后,进一步增加Bcl 2基因的表达(与MI组比, P< 0.01),明显抑制Bax基因的表达(与MI组比, P< 0.01)。结论:心肌梗塞后梗塞灶边缘区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凋亡,当归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下调凋亡加速基因Bax的表达, 而抑制该区的心肌细胞凋亡, 进而减少梗塞灶边缘区心肌细胞的坏死, 有助于心肌梗塞的治疗和预防心肌梗塞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去甲肾上腺素是否对大鼠心肌具有缺血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正常对照组 (NC ,n =13) :冠脉前降支下穿线 ,不结扎 ,旷置 10 5min ;单纯缺血 /再灌注组(I/R ,n =13) :冠脉前降支结扎 4 5min ,再灌注 6 0min ;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 (NEPC ,n =14) :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2 4h后操作同I/R组。以心电图 (ECG)、心肌梗塞范围及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为观察指标。结果 与I/R组相比 ,NEPC组显著缩小I/R后的心肌梗塞范围 (P <0 .0 1) ;减小了ECG的ST段上移幅度并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P <0 .0 1) ;心肌MDA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减轻了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缺血心肌有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观察人工低温对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后的心肌梗塞范围、左室心肌收缩性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发现,人工低温能使大鼠冠脉结扎后24小时的心肌梗塞范围显著缩小,从而证实了人工低温对缺血心肌确有保护作用。结果还显示,人工低温能使大鼠冠脉结扎后4小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左室收缩压峰值、左室内压变化速率正相最大值与负相最大值以及心肌耗氧量指数明显降低,提示人工低温可能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实现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内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对大鼠心脏组织内生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两组。缺血组取1 h,2 h,24 h三个不同时间点。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心梗后不同时间eNOS mRNA表达。结果:冠脉结扎后1 h,两组大鼠缺血心肌组织中eNOS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扎2h时则检测到缺血组大鼠梗死及梗死周围区域心肌组织eNOS mRNA表达下降(P<0.05),eNOS mRNA表达降低持续至结扎后24 h;结扎后24 h组eNOS mRNA表达与结扎后2 h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梗早期(缺血后2 h开始)缺血心脏即有eNOs基因表达减少,eNOs基因表达量不足可能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机制之  相似文献   

16.
碟脉灵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碟脉灵注射液(DMLI)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梗塞模型组及DMLI小、中、大剂量组,每组20只大鼠。计算急性心肌梗塞24 h后的心肌梗塞面积(MIS),测定血清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血浆内皮素(ET)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观察全血低、中、高切变率黏度及血浆黏度变化,并测定心肌梗塞及非梗塞区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结果:与梗塞模型组比较,DMLI 中、大剂量组急性心肌梗塞24 h大鼠的MIS缩小(P<0.05或P<0.01),血清AST、LDH、CK活性及MDA降低(P<0.05或P<0.01), SOD及GSH-Px活性升高(P<0.05或P<0.01),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血浆ET及AngⅡ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心肌梗塞及非梗塞区FFA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DMLI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纠正心肌缺血时FFA代谢紊乱,减少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ET及AngⅡ释放以及降低血液黏度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解耦联蛋白-2(UCP-2)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IPC)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取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IPC组行3次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的预处理,分别于预处理0、6、12、24和48 h后进行30 min缺血及120 min再灌注;对照组剖胸后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比色法检测心肌中UCP-2蛋白活性及iNOS活性。结果:IPC后各组UCP-2活性均增高(与I/R组比较,P<0.05),其中0 h组UCP-2表达水平最高(与I/R组比较,P<0.01),24 h组和48 h组心肌iNOS活性显著升高(与I/R组比较,P<0.05)。结论:UCP-2和iNOS共同参与了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能够应用于临床辨别早期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敏感代谢变化指标。方法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结扎0(对照组)、5、20、45min。采用luciferin/luciferase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心肌组织在不同缺血时间段梗死区、梗死边缘区及正常区ATP含量变化,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降解的情况。结果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别结扎5、20、45min时,梗死区及梗死区边缘心ATP含量上升,并于20、45min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grp75及HIF1α基因转录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少数细胞细胞色素C的释放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5min,而PARP的降解发生较迟,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20min。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45min时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PARP的降解明显增强免疫反应呈现片状染色。结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早期梗死区发生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PARP降解出现较早,可用作为临床辨别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早期变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内皮素在心肌梗塞中的发病学意义,本实验在结扎大鼠前降支冠脉48 h的心肌梗塞模型上,观察内皮素抗血清对心肌梗塞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显著升高。用特异的内皮素抗血清(ET-Ab)治疗心肌梗塞大鼠,可明显减小梗塞范围,降低其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水平。提示,内皮素是心肌梗塞发病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梗塞部位心肌产生不可逆改变,一般都在24小时内逐步坏死,以后梗塞范围相对稳定。而在AMI后24小时至28天以内,发生新的心肌坏死称为早期心肌再梗塞(Early myocardial reinfarction),为又一次冠脉事件。而把梗塞部位发生新的心肌坏死,称为心肌梗塞延展(Myocardial infarct extension)。早期心肌再梗塞和梗塞延展可使病情恶化,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下面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