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特点,对46例老年EH患进行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功率谱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老年EH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9DBP),SBP和DBP之负荷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SBP,DBP负荷值均>30%,老年EH组昼夜血压有显差异,白天比夜间明显或高,老年EH组之心率变异功率谱中高频指标显下降(P<0.01)。结论 老年EH昼夜血压有明显差异,且迷走神经活性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点,评价高血压患者的HRV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159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1例,高血压伴LVH的患者65例;伴肾功能损害者53例,选择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HRV时域分析.对入选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 h动态心电图、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 和甘油三酯(TG)、血肌酐.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HRV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伴左室肥厚HR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伴肾功损害HRV与对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尤其是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HRV减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因此可通过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来估计靶器官受损的程度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心率变异(HRV)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以期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21例,不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28例,选择年龄与患者可比的健康人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HRV时域指标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HRV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也比不伴左室肥厚患者进一步降低。PNN50昼夜节律明显减弱。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不伴左室肥厚组与左室肥厚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分别占各组总数的17.9%及47.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减弱可能与以上变化相关。高血压治疗应注意改善HRV,重视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24h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初发未治疗高血压患者296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根据患者夜间血压和心率均值较白天平均值下降是否超过10%,将患者分为4组: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杓型,n=163)、非杓型血压组(血压非杓型,心率杓型,n=62)、非杓型心率组(血压杓型,心率非杓型,n=42)、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非杓型,n=29)。对4组间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率分别为25%和27%,非杓型心率的比例为24%。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高于杓型血压和心率组(均P<0.05),其中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杓型血压、非杓型心率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调整相关指标后,非杓型血压和非杓型心率使左心室肥厚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6%和32%。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11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根据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 :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为非杓型组 ,≥ 10 %为杓型组。并比较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杓型组24hSBP/DBP、夜间SBP/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昼夜血压节律有关 ,2 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HR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210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l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65例、伴肾功损害者53例、伴颈动脉IMT增厚患者51例;选择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人选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肌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HRV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LVH组HRV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伴肾功损害及IMT增厚者HRV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岁。’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HRV减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可通过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来评估靶器官受损的程度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昼夜血压变异对心血管的影响。方法选取齐鲁医院高血压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情况、24 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了解昼夜血压变异对患者心脏、血管的影响及危害性。结果 200例患者血压监测分析,杓型血压84例,正常人均为杓型血压,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高血压患者中具有左室肥厚、ST段改变、颈动脉血管壁增厚(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升高是反映心脑血管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将4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低频(LF)、高频(HF)、LF/HF变化.结果 杓型组病人昼夜LF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而非杓型组昼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杓型组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门诊高血压患者8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h DBP)、昼间SBP(Dt-SBP)、昼间DBP(Dt-DBP)、夜间SBP(Nt-SBP)、夜间DBP(Nt-DBP)、昼夜SBP下降值(ΔSBP)、昼夜DBP下降值(ΔSBP)、杓型血压发生率]和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试(SCAFT)指标[包括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呼吸差、卧立位血压差、30∶15比值、SCAFT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CAFT评分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t-SBP、Dt-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t-SBP、Nt-DBP高于高血压组,ΔSBP、ΔDBP及杓型血压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30∶15比值低于高血压组,呼吸差、卧立位血压差、SCAFT评分高于高血压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AFT评分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t-SBP、Nt-DBP、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33、0.372、0.583,P<0.05),与ΔSBP、ΔDBP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315、-0.448,P<0.05)。结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人群以及高血压人群中不同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共入选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患者406例,其中高血压病例286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并设对照组120例。全部病例均在监测动态血压的同时记录动态心电图,并分析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和Triangular Index值均比杓型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其中,反杓型组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结论不同血压昼夜模式的高血压病患者HRV指标有明显差别,血压昼夜模式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我科2005~2006年老年高血压患者56例,用动态血压观察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与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比值]分组,nMSP/dMSP≥100%为反杓型组,nMSP/dMSP≤90%为杓型组,90%〈nMSP/dMSP〈100%为非杓型组。用动态心电图测定时域值和频域值,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血流受阻情况。结果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随着nMSP/dMSP升高而下降,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部动脉阻力指数(RI)随nMSP/dMSP比值升高有增加趋势,其中右侧颈总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同自主神经功能及颈动脉弹性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心率昼夜节律是反映病情进展及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激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心率变异(HRV)可定量测定高血压发生、发展及死亡等各个过程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通过对13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0.5 ~5年追踪随访,以探讨非杓型心率和血压与全因死亡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纳入44例诊断为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仅诊断为EH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7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入组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检查。24 h血压水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 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n DBP-SD)。根据d SBP和d DBP的差值与d SBP的比值判定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n SBP、n DBP、n SBP-SD和n DBPSD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存在昼夜节律异常者占95%(42/44),其中反杓型及浅杓型发生率分别为55%(24/44)、41%(18/44);对照组中昼夜节律异常占57%(24/42),均为浅杓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SBP及DBP的BPV较EH患者明显增大,同时该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易出现异常,提示自身调节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同时非杓型组的LVMI(179.8±36.6)g/m2和IMT(1.50±0.04)mm明显高于杓型组[LVMI(158.8±34.6)g/m2;IMT(1.20±0.03)mm,P均<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影响LVWI和I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患者和单纯高血压(不伴有左心室肥大)平均心率、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及其昼夜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31例、单纯高血压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24h平均心率、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单纯高血压组24h平均心率(75.1±10.8/次/min)、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值(9531.2±1321.8/次/min.mmHg)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79.1±10.9/次/min,11027.2±1562.7/次/min.mmHg)则较后两组更高,同时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结论平均心率、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增高及其昼夜节律减弱对高血压及其左心室受累程度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压负荷(BPL)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程度的关系,以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0例正常血压者,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各25例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量指数。结果(1)正常组与1级高血压组之间血压负荷(SBP:4.83±2.95%vs59.75±22.12%;DBP:3.75±2.05%vs 61.75±18.2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1级高血压组昼夜负荷差较大,呈杓型改变。2级高血压组的血压负荷(SBP:94.94±5.08%vs59.75±22.12%;DBP:91.75±10.08%vs61.75±18.24%)明显高于1级组(P均<0.01)。昼夜负荷呈非杓型改变。2级组左室肥厚(LVH)异常检出率76%明显高于1级组20%(P<0.01)。(2)高血压组LVMI与夜间SBP和DBP均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夜间SBP和DBP下降率均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 血压负荷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的评价和预测有临床价值。夜间SBP与LVMI的相关性比DBP与LVMI的相关性更佳。  相似文献   

17.
任春霖  李东峰 《心脏杂志》2005,17(6):581-582,585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按有无冠心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组,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以及夜间血压及心率下降幅度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小,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时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减小,提示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1 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龄老年组(≥80岁)、老年组(60~79岁)、中老年组(40~59岁)、中青年组(<40岁),分析不同年龄及性别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特点。结果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患者的年龄较大(P<0.01)。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的夜间收缩压(SBP)较高,夜间舒张压(DBP)较低(P<0.01)。平均动脉压(MAP)昼夜差值百分比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2,P<0.01)。女性患者的夜间DBP较低;夜间血压负荷增高的女性患者夜间SBP较高,夜间DBP较低;非杓型女性患者的夜间SBP、夜间脉压较高(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年龄、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心率变异及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虹艳  马玉荣 《心功能杂志》1998,10(2):72-73,76
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心率变异(HRV)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以解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21例,不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28例,选择年龄与患者可比的健康人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HRV时域指标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HRV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也比不伴左室肥厚患者进一步降低,PN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及其诊断早期心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夜间收缩压(SBP)下降率将78例患者分为杓型组(夜间SBP下降10%~20%)、超杓型组(SBP下降〉20%)、非杓型组(SBP下降0~10%)、反杓型组(SBP升高)。测定其血浆BNP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指标。结果各组BNP水平及LVDs、LVDd均有所升高,杓型组与超杓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和超杓型组,P〈0.05;反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及非杓型组,P均〈0.05。超杓型组EF降低,与杓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明显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BNP显著升高,心肌肥厚、心功能损害更明显。BNP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损害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