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气厥论》中以临床客观发展为基础的脏腑寒热相移病证,为后世辨病与辨证结合施治奠定了实践和理论的基础。而脏腑之间发生寒热病证相移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在生理功能失调时,脏腑之间气机发生逆乱、失调,导致了脏腑寒热病证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对脏腑疾病所产生的各种表现,通过四诊、八纲来辨别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临床各科疾病诊断的基础。病证是内在脏腑机能失调的反映。由于各个脏  相似文献   

3.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一、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1.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偏衰的两个方面。心的阳气偏盛,即为心火。由邪热、痰  相似文献   

4.
五脏是组成人体的核心, 五脏的生理功能发挥是否正常,与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伤寒杂病论>序云:"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在中医学诸多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是较为重要的辨证方法.五脏各有其特性, 在辨治过程中, 抓住各脏的特性,在"顺其性而治"原则的指导下选方用药,方可纠正病理的偏性,恢复生理特性,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口中味觉异常包括口苦,口淡,口甜,口咸,口辣等。出现口中味觉异常提示五脏的功能失调。治疗时,可依据五味对五脏的原则,选用脏腑辨证。在治疗疾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补虚泻实,使各脏腑功能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傅青主女科>(以下称<女科>)为明末清初医家傅山所蓍.<女科>是临床实用价值颇高的一本妇科专著.其组方简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傅氏治疗月经病重视脏腑经络气血辨证,更以五脏辨证为调经的重点.本文对调经篇中依五脏辨证的十个病证,十一则处方的特色进行系统研究,考查傅氏治疗思想,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从情志异常在脏腑证中的分布情况入手,详细考查了《备急千金要方》精神情志异常类病证,探讨了其与五脏证和六腑证的关系,明确了其在脏腑辨证中的状况,表明情志异常可以对脏腑证的辨证起到一定作用,在脏腑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提出来的临床学说,其内涵是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病证。其依据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彼此相连相通,在病理演变上互相传变的原理,溶中医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和病机学说三者为一体.体现了脏腑同病痛机和整体现念。其实质为现代化的“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学》中绝大部分中医内科疾病按照五脏体系进行分类论述,而肢体经络和气血津液病证则分别按照病变部位和病因病机独立成篇单独论述。中医内科疾病所选代表方剂都是以古代经方为主,方中多数药物归经均在五脏范围之内,将疾病脏腑定位与药物归经结合起来,临床上一旦确定了疾病的脏腑定位,则该疾病治疗药物原则上都在相应脏腑归经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靶向性。气血津液疾病根源在于脏腑的功能失调,应该也归属于五脏分类中,更利于疾病定位归经用药。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后的反应.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这一主要精神,贯穿于全书各篇,在具体讨论病证时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不寐是困扰人类的一种顽固病证,其发病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尤其与肝联系密切,因此治疗不寐,可根据临床症状,从肝入手,灵活辨证组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断脏腑病证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主要依据。本文主要从脏腑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辨证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来略论脏腑辩证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杜武勋教授多年运用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是杜教授多年潜心研究五运六气所创立的一种辨证模式,该辨证模式以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结合患者出生、发病、就诊等关键时间点综合分析其脏腑盛衰及发病倾向,进而对临床提供指导。五脏之间因生、克、复的关系而紧密联系,一脏有病必累及他脏,故临证治疗冠心病除应考虑"心"外,还应考虑与心有关的其他脏腑,并综合分析病机,顾及整体平衡,以提高临床疗效。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五脏郁”是孙一奎继《内经》五郁发展而来,融《内经》五运、情志之郁论,易水学派之六郁论于其中,阐释五脏失调而出现的“郁”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心系病证病位主要在心,且临床往往病程较长,常有多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不利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文章以“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之五脏郁为切入点,理论梳理与临证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心郁发之,双心同治;肝郁达之,调气为先;脾郁夺之,坤静乾运;肺郁泄之,气清治节;肾郁折之,制水守蛰”的治疗思路,提出在恢复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的总治则下注重五脏郁的辨治,使五脏生理功能归于调顺;且进一步归纳出五脏郁的辨证要点及遣方用药规律,附以典型验案举例说明,以期加深对心系病证病因病机的理解,并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亦丰富了中医学关于“郁”理论的研讨。  相似文献   

15.
有明一代,脏腑辨证在金元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皇甫中就于《明医指掌》中大量运用脏腑辨证。皇甫中所运用脏腑辨证有如下特点:1)脏腑辨证,五脏为主。2)五脏辨证,肺居其首。3)脾胃病证,辨析详备。4)抓住病本,辨证入微。5)不囿成说,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6.
张景岳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五脏之阴阳根于肾,即肾阴和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肾阴可以滋生五脏之阴,肾阳可以产生五脏之阳。所以,无论五脏的阴虚或阳虚,日久皆会导致肾阴或肾阳的虚衰,故应从补肾之阴阳作为“治病求本”的大法,可以指导临床病证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调和阴阳与亚健康防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过早表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类生理功能低下状态。中医学认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紊乱,出现诸多身体不适症状,是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而调和阴阳治则临床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脏腑不和、气血紊乱、寒热失调、虚实夹杂、表里同病等所致的病证,对防治亚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儿遗尿证乃儿科常见病证,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身体发育。该文作者论述了其导师临床论治小儿遗尿证,注重五脏六腑辨证,同时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不囿于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三焦辨证为一体,以脏腑生理功能为基础,以病理变化为切入点,且病变部位不局限于膀胱,注重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及病理变化,抓住主证,同时不能忽视兼证的作用,论治之时,贵在辨证,灵活变通,使得论治小儿遗尿之证疗效卓越,对于中医儿科临床医师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脏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在对传统五行学说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汲取了传统的五行脏腑学说的精华,能较好地反映五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中强调"以脾胃为中心,从肺论治,五脏相关"。临床上通过以五脏相关理论为中心的脏腑辨证,分期、分型、分段辨兼夹证论治对COPD开展临床诊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脏腑辨证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与发展。成为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笔者经过系统学习。试从脏腑辨证浅论“五脏皆令人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