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甘草是一味大宗药材,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甘草的历史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梳理了往年各版药典对于甘草炮制方法的记录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对于甘草饮片加工工艺的规定,对甘草的炮制历史进行全方面总结,理清了甘草的炮制发展脉络。经考证,从古至今,甘草的炮制方法较多,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炮、煨;加辅料的制法有酒制、醋制、盐制、油制、姜制、蜜制、水制、胆汁制等多种方法。在已出版的药典中共有9版记载了甘草的炮制品,全国共有24个省市均有记载甘草的炮制方法。目前,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记载了甘草蜜炙的炮制工艺,蜜炙法沿用至今并广泛使用。现今炙甘草是否应统一为蜜炙甘草使用,应以历代方书本草所使用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使用为依据。该文为后续甘草的其他炮制工艺研究和临床合理选择甘草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相应药材资源提供参考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甘草炮制首部记载典籍《金匮玉函经》为历史沿革起点,参照《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所载167部医方古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现代炮制规范,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现代炮制研究进展,对比研究甘草酒、酥、蜜制历史演变沿革及现代炮制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最佳炮制饮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草炙远志不同炮制品远志皂甙的HPLC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代远志的炮制方法有十余种;现代沿用甘草制、蜜炙、朱砂制,尤以甘草制为主。据文献调查:现行的甘草炙远志的炮制工艺各地不统一,一药多法。计有蒸、煮、炒、烘等操作。缺乏统一的制法和质量标准。不同的炮制法对饮片质量有何影响未见报道。为探求远志炮制理论依据及炮制意义,我们用HPLC法,以远志中主要活性成分远志皂甙为考察指标,对不同工艺的甘草炙远志攸片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认为传统甘草炙远志的炮制方法值得磋商。!样品间合1.1原药材 甘草、远志购于成都市中药材公司,经我院唐家福主任中药师鉴定。甘草为豆科植物…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5.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为线索,查阅我国有关龙胆炮制的历史文献和现代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历代关于龙胆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加热炮制及加多种辅料炮制等记载,而现代龙胆的炮制方式相对单一,仅净制、超微饮片、炭制和酒炒等方法收载于历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酒炙龙胆、甘草炙龙胆、姜炙龙胆、龙胆炭、醋龙胆、盐龙胆等炮制方法具合理性与质量可控性。本文通过梳理龙胆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进展,为其现代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甘草水制甘遂与中药十八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文献记载,甘草水制甘遂的使用至少已超过240年,若以《炮炙论》算起则超过1500年。甘草与甘遂相反见于十八反,但考察历代方书,十八反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至于现代实验,也只提出:甘草量大于甘遂时,才有可能呈现毒性增强。而且各类用甘草水制甘遂的方法,甘草用量都不大可能超过甘遂。甘草水制甘遂的炮制方法,或含这种炮制甘遂的成药,既然已经长期、广泛应用,所以在没有充分的科学研究之前,这些经验仍应得到尊重,十八反理论尚不能否定这种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古籍中"人中黄"的记载,列述其炮制方法,追溯"人中黄"之由来及炮制方法,为恢复和改善人中黄炮制方法,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历代古籍医书和本草著作中有关"人中黄"的载述,列述其炮制内容及方法。结果 "人中黄"是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在古代本草中一般收载于"人部"药材中,据《中华本草》所述,可能形成于在唐宋时期,其相关炮制方法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元代之后的历代医家著作和医案中多记载有相关的应用或炮制方法,至清代人中黄的使用和炮制方法开始多样化,有所发展,但近现代相关人中黄的炮制方法研究已淡出临床。  相似文献   

9.
追溯吴茱萸炮制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功能主治的演变,为吴茱萸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古籍查询,对历代吴茱萸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等内容进行较系统整理和总结,如盐制、醋制、酒制、黄连制、甘草制等所得的不同炮制品在临床治疗上各有偏重。甘草制能降低毒性,黄连制能降逆止呕,醋制能疏肝镇痛,生姜制能散寒止呕,盐制能引药入肾,酒制治心腹气滞作痛等。说明吴茱萸不同炮制品功效主治具有明显差异,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进行吴茱萸的炮制研究尤为重要。吴茱萸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为制定吴茱萸生熟异用饮片的临床规范使用原则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正确应用吴茱萸不同炮制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甘草炮制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甘草在炮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甘草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对甘草炮制后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甘草的炮制方法及炙甘草和生甘草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论:生甘草和炙甘草是2种最常用的甘草制品,而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同,使质量存在一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甘草的炮制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确定甘草的炮制工艺,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炮制前后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结果甘草的软化方法为闷润,闷润温度为60 ℃,不去皮,切制后饮片在70 ℃条件下干燥。结论甘草的炮制工艺可靠、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12.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因有大毒 ,不宜生用。目前炮制多采用砂烫法 [1 ]和油炒法 [2 ]。本品质地坚硬 ,表面密生绒毛 ,炮制后能降低毒性 ,质变酥脆 ,易于去毛和粉碎 [3]。历代炮制马钱子方法很多 ,这里不作赘述 ,现以番木鳖碱的含量为控制指标 ,拟找出科学、简便、省工、省料的炮制方法。1 原料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 Strychnos nux-vomi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及根茎。2 方法2 .1 砂烫法 [1 ] :取净马钱子照烫法 (药典附录 )用砂烫起并显棕褐色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炮制条件对甘草中主要成分差向异构体与杂质含量及变化规律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法,样品取样18α-Gly和18β-Gly及杂质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炮制时间及炮制温度对标准品混合物及甘草饮片中杂质含量、主成分及18α-Gly和18β-Gly比例变化的影响。结果:炮制后的甘草其饮片主成分总含量有所下降,增长炮制时间会逐渐增加甘草饮片主成分的损失,对甘草饮片中18α-Gly和18β-Gly比例关系没有影响,炮制温度小于90℃时,炮制时间和炮制温度对甘草饮片中杂质含量、18α-Gly和18β-Gly含量无明显影响;当炮制温度达到140℃后,延长炮制时间会分解18α-Gly和18β-Gly,显著降低主成分含量。结论:甘草饮片炮制温度不可过高,炮制时间不可过长,防止其有效成分的丢失,适宜的烘制法条件为:温度65℃,时间1~2小时。操作简单、时间温度可控,样品稳定性质量好。  相似文献   

14.
附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了理清历代中药附子炮制加工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回溯核查西汉至清朝时间本草原著59部,并查阅建国后各版《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炮制规范14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附子炮制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和文献循证。附子传统的炮制方法较多、历史悠久,始见于汉代,其方法多为炮、煨、炒、烧等;唐代以后,增加了黑豆制、蜜制、姜制、醋制、甘草制、童便制及多种辅料浸制、煮制、蒸制的炮制方法,其主要目的均在于解毒。古人认为附子不宜用黄连、童便炮制,现早已废除。自明代起,附子用胆巴腌制防腐,再采用水火共制的加工方法来实现减毒增效,经历了"火制-单一辅料炮制-多种辅料水火共制"的变迁。通过系统概况中药附子炮制历史沿革,可为附子炮制、商品规格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浅谈经方三拗汤饮片炮制与临床辨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启悦  龙飞  欧水平 《中草药》2011,42(8):1655-1657
古往今来,历代医家对经方"三拗汤"中药味——麻黄、苦杏仁、甘草同方异制的炮制方法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结合"三拗汤"饮片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研究,对炮制方法与药性、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关联性进行探讨,并对其临床饮片炮制品的合理选用及临证配伍加减情况展开论述,为本方同方异治的临床辨证应用提供参考,充分阐述"同方异制,同方异治"的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体外L02肝细胞模型上观察甘草炮制雷公藤的减毒效果,为研究雷公藤低毒饮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存活情况,比较甘草炮制雷公藤和配伍雷公藤的减毒差异。结果:雷公藤对肝细胞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在IC50的剂量下,甘草炮制雷公藤和甘草配伍雷公藤都有显著的减毒效果。结论:采用高内涵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具体地反映了甘草炮制雷公藤的减毒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炮制辅料甘草汁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定炮制辅料甘草汁的质量标准,以保证甘草汁和甘草汁所炮制饮片的质量稳定。方法:采用TLC鉴别、常规检测和HPLC测定法进行研究。结果:建立了以甘草酸铵和甘草苷作为对照品的TLC鉴别方法,对甘草汁中灰分、可溶性固形物进行了检测,测定了药汁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结论:对炮制辅料中的药汁之一——甘草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质量研究,初步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可靠,可以用于甘草汁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交设计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雪胆炮制工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优化甘草制雪胆的炮制工艺。方法 HPLC法测定雪胆素甲;以雪胆素甲质量分数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闷润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对甘草制雪胆炮制工艺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考察闷润时间和烘干时间对该炮制工艺的影响。结果正交试验确定的甘草制雪胆最佳炮制工艺为闷润7 h,80℃烘干12 h;CCD-RSM确定最佳炮制工艺为闷润时间7.48~8.56 h,烘干时间12.06~13.12 h。结论本实验首次使用甘草汁炮制雪胆,实验方法设计精确,模型、数据可靠,建立并优化了甘草制雪胆的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19.
<正>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干燥根或根皮,为临床祛痰利窍、安神益智之常用品。历代许多中药学、炮制学中记载过远志有小毒,需用甘草汤制。经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探讨,也证实了远志必须用甘草煎汁浸洗后,才能入药用之。  相似文献   

20.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