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杂色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能产生致癌毒素—杂色曲霉素(ST),国内有报道和胃癌高发有关。本站通过对60份大米、小麦、玉米样品进行杂色曲霉和杂色曲霉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中杂色曲霉污染严重,污染率达60%,经产毒鉴定有60%产毒。大米、玉米中未检出杂色曲霉。三种主粮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较普遍,总污染率为78.3%,平均污染量261.3mg/kg,最高达1626.0mg/kg,其中小麦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率依次为小麦100%,玉米95%,大米40%,平均污染量分别为小麦534.1mg/kg,玉米27.5mg/kg,大米2.4mg/kg。  相似文献   

2.
目前,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简称ST)在食品中的污染特性〔1〕,ST产生源在粮食中的产生关系〔2,3〕,及霉菌产生ST的生理生化〔4〕,分子生物学特征〔5,6〕等方面都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报道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  相似文献   

3.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5):606-608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 (IC ELISA)检测我国粮食中杂色曲霉素 (ST)。样品取自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 12个省市的小麦、玉米和大米样品共 15 80份。结果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平均污染量分别为 6 8 9、32 2和 13 9ug kg。杂色曲霉素污染率分别为 98%、89%和 72 %。污染量及污染率大小为小麦 >玉米 >大米 (P <0 0 1)。按地区统计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华东和西北高于东北、华中和西南 (P <0 0 1)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安徽省部分地区小麦、玉米、大米三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杂色曲霉素(ST)用化学方法提取,毒素含量测定用灵敏、快速的ELLSA方法。结果表明三种粮食中霉菌侵染严重,侵染率分别为96.27%,84.79%和26.80%。霉菌菌相以曲霉为主。ST在粮食中污染较普遍,阳性率为67.2%~100%,平均含量为0.49~231.53μg/kg。尤其在小麦中阳性率高达100%,平均含量达161.3μg/kg,1994年收获的小麦、玉米平均含毒量明显高于1995年收获的小麦、玉米,说明ST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易产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杂色曲霉素在生物体内吸收,转运,分布,排泄及进一步代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人类肝癌,胃癌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6.
杂色曲霉素(简称ST)主要是由杂色曲霉、构巢曲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几年来,英国、加拿大、美国及我国均有因摄入含ST的饲料导致鸡、奶牛、羊、马等畜禽发生急性中毒而死亡的事件,动物实验表明,ST导致动物发生肝癌、肺癌.  相似文献   

7.
粮食中杂色曲霉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1):111-111
楼建龙等研究发现肝癌、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中杂色曲霉素(ST)的检出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上述肿瘤低发区。提示我们应重视粮食中ST污染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加强对ST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粮食中ST的监测和控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检测粮食中杂色曲霉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 immuno sorbent assays(ELISA),并将其标准化,有助于推动我国杂色曲霉素的监测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9.
杂色曲霉素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抗杂色曲霉素抗体的制备方法,建立了检测食物及饲料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情况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两种方法对ST的最低检出限为2ppb(μg/kg)。液相萃取配合多次层析技术,从杂色曲霉纯培养物中提取到ST,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后,以甲醛为偶联剂,将一定量ST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上,制得复合抗原BSA-ST,多次免疫大白鼠和青紫蓝兔,10~16周后获得不同滴度的抗体。用双向琼扩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间接ELISA测定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后,经饱和硫酸铵盐析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法纯化抗体。以ELISA和Dot-ELISA两种方法检测了24份饲料样品,发现其中14份含ST达8~6500ppb。  相似文献   

10.
杂色曲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建龙  孟照赫 《卫生研究》1993,22(5):299-302
用薄层层析法初步筛选16株曲霉在5种培养基上产生杂色曲霉素(ST)的能力后,选定14株比较它们在玉米豆粉固体培养基上的ST产量。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发现,经28℃一个月静置培养后,ST最高产量达1.16g/kg,比国内文献报道产量高4~23倍。高产菌株已用于大量制备ST。  相似文献   

11.
日光消除杂色曲霉素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同欣  张祥宏 《卫生研究》1996,25(4):234-236
采用小鼠微核试验和体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探讨了日光消除杂色曲霉毒素致突变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日晒8h,杂色曲霉培养物的提取液不能诱导微核出现率升高和UDS;相反,未经日晒的培养物的提取液则可明显引起微核率升高和UDS,表明日光可消除杂色曲霉素的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杂色曲霉素是我国肿瘤高发区粮食中的优势污染霉菌毒素。为探讨杂色曲霉素 (ST)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ST作用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H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血细胞介素Ⅱ (IL 2 )的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 ( 0 0 3 12 5~ 2mg L)ST处理 2 4h后 ,体外培养的HPB Mc的IL 2分泌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其中以较低浓度ST( 0 0 3 12 5~ 0 12 5mg L)和较高浓度ST( 1~ 2mg L)抑制作用最明显 (P <0 0 5 )。在ST 1mg L作用 1~ 64h的时间范围内 ,ST对HPBMcIL 2的分泌总体表现抑制作用。ST处理后 8~ 64h ,随ST处理时间的延长 ,对IL 2分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r =0 82 2 ,P <0 0 5 )。本研究结果提示 ,ST对HPBMcIL 2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粮食中霉菌毒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湖北省粮食中主要霉菌及毒素污染情况。方法:采取随机分层定点方法采集大米、小麦、玉米共182份样品,按卫生部营卫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三种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B平均污染率为39.75%,杂色曲霉素为78.57%。黄曲霉毒素B1为80.36%。结论:三种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B、杂色曲霉素和黄曲霉素污染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胃癌、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C-ELISA)测定了208份粮食样品的杂色曲霉素(ST)污染量,发现其中79份含ST少于4μg/kg,111份含4~39μg/kg;ST污染量高于40μg/kg的有18份,最高含34μg/kg。采自胃癌、肝癌高发区的107份样品,有44.9%含20μg/kg以上的ST,而低发区的61份样品只有14.8%含ST在20μg/kg以上。二者,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高发区样品的ST污染量加权平均值为(19.6±21.6)μg/kg,低发区的为(12.2±11.8)μg/kg,二者也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同一类地区,原粮的ST污染量显著高于成品粮的;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ST污染量有差异,按ST污染量由大到小排列为:杂粮及饲料>小麦>稻谷>玉米>面粉>大米。就单一品种比较,来自胃癌、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小麦、玉米、大米三种粮食的ST污染量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而稻谷、面粉的ST污染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其中的16份样品按现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薄层层析法测定ST含量,发现15份样品的测定结果与IC-ELISA法的测定值相一致。二种测定方法的符合?  相似文献   

15.
肝癌、胃癌患者癌组织及血、尿中杂色曲霉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良的Southern-Westernblot方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IC-ELISA),分别对14名肝癌、胃癌患者的28份癌组织、13份血样及20份尿样进行杂色曲霉素(ST)的检测,结果在14份癌组织和/或癌周组织中检出了ST与DNA形成的加合物(简称DNA-ST加合物)。在4/13份病人血样中ST检出值较高(65-113μg/kg),1/14份正常人血ST值较高(68μg/kg)。尿液ST检出值均很低(最高值为13μg/kg)。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中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中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林朝蔡海珊张荣何云亚象山县卫生防疫站(浙江315700)霉菌在粮食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当人们食入污染这些毒性代谢产物的食物后可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及各种疾病。杂色曲霉素是自然存在较广的致癌毒素,国内有报道和胃癌...  相似文献   

17.
杂色曲霉素对人胚胃粘膜细胞p53基因致突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旭明  曹文军 《卫生研究》1998,27(4):259-262
为探讨杂色曲霉素(ST)的致癌作用,运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和银染PCR-SSCP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ST(1mg/L和3mg/L)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胚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情况以及此过程中抑癌基因p53在蛋白及基因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ST处理4周后处理细胞增殖旺盛,并出现恶性转化灶;ST处理24周后处理细胞可在软琼脂上形成细胞集落(ST1mg/L和3mg/L组每皿细胞集落数平均分别为15和17个);FCM检测结果表明,ST处理的细胞细胞增殖指数增高,DNA含量增高,出现DNA异倍体,突变型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ST处理22周后,处理细胞p53第8外显子出现异常泳动带型。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T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胃粘膜细胞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毒真菌在谷物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当人、畜食入被真菌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以后,真菌毒素同时进入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某些真菌毒素因少量、持续地食入而引起癌症.在我国,除黄曲霉毒素外,对其他真菌毒素的研究还很少.为制定杂色曲霉素(ST)、伏马菌素(FB1)和烟曲霉震颤素(FT)在食品中的最高允许含量的国家标准,为了解我省产主粮中真菌及其有毒毒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杂色曲霉素致人胚肺细胞p53及Ki-ra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中国恶性肿瘤高发区粮食中优势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in,ST)的致癌作用,运用银染PCR-SSCP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ST(1μg/ml和3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第5、6、7、8显外子及癌基因Ki-ras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ST处理后第22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的第8外显子和Ki-ras癌匀出现异常泳动带型,表明S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部份主肿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玉米,小麦,大米3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和伏马菌素B1(FB1)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3种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3种粮食中毒菌侵染严重、其侵染率分别为92.3%,872%,72.4%,菌相以曲霉菌为主,同时检出了产生ST毒素的杂色曲霉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