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5):606-608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 (IC ELISA)检测我国粮食中杂色曲霉素 (ST)。样品取自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五大地区 12个省市的小麦、玉米和大米样品共 15 80份。结果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平均污染量分别为 6 8 9、32 2和 13 9ug kg。杂色曲霉素污染率分别为 98%、89%和 72 %。污染量及污染率大小为小麦 >玉米 >大米 (P <0 0 1)。按地区统计三种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华东和西北高于东北、华中和西南 (P <0 0 1)  相似文献   

2.
杂色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能产生致癌毒素—杂色曲霉素(ST),国内有报道和胃癌高发有关。本站通过对60份大米、小麦、玉米样品进行杂色曲霉和杂色曲霉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中杂色曲霉污染严重,污染率达60%,经产毒鉴定有60%产毒。大米、玉米中未检出杂色曲霉。三种主粮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较普遍,总污染率为78.3%,平均污染量261.3mg/kg,最高达1626.0mg/kg,其中小麦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率依次为小麦100%,玉米95%,大米40%,平均污染量分别为小麦534.1mg/kg,玉米27.5mg/kg,大米2.4mg/kg。  相似文献   

3.
目前,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简称ST)在食品中的污染特性〔1〕,ST产生源在粮食中的产生关系〔2,3〕,及霉菌产生ST的生理生化〔4〕,分子生物学特征〔5,6〕等方面都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报道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安徽省部分地区小麦、玉米、大米三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杂色曲霉素(ST)用化学方法提取,毒素含量测定用灵敏、快速的ELLSA方法。结果表明三种粮食中霉菌侵染严重,侵染率分别为96.27%,84.79%和26.80%。霉菌菌相以曲霉为主。ST在粮食中污染较普遍,阳性率为67.2%~100%,平均含量为0.49~231.53μg/kg。尤其在小麦中阳性率高达100%,平均含量达161.3μg/kg,1994年收获的小麦、玉米平均含毒量明显高于1995年收获的小麦、玉米,说明ST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易产生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粮食中霉菌毒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湖北省粮食中主要霉菌及毒素污染情况。方法:采取随机分层定点方法采集大米、小麦、玉米共182份样品,按卫生部营卫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三种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B平均污染率为39.75%,杂色曲霉素为78.57%。黄曲霉毒素B1为80.36%。结论:三种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B、杂色曲霉素和黄曲霉素污染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粮食中杂色曲霉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禾菁  刘秀梅 《卫生研究》2004,33(1):111-111
楼建龙等研究发现肝癌、胃癌高发区的粮食中杂色曲霉素(ST)的检出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上述肿瘤低发区。提示我们应重视粮食中ST污染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加强对ST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粮食中ST的监测和控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检测粮食中杂色曲霉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 immuno sorbent assays(ELISA),并将其标准化,有助于推动我国杂色曲霉素的监测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地区大米和小麦两种主粮中杂色曲霉菌(A.v)和杂色曲霉素(ST)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米和小麦中,A.v污染率分别为5.5%和10.5%;ST污染率为53.4%和65.8%;ST平均含量为15.5μg/kg和58.6μg/kg。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贮藏期粮食进行分析,A.v检出率越高,粮食中ST污染率和含量越高;贮藏期延长,A.v和ST检出率及ST含量增高。实验产毒表明所有A.v菌株均能产生ST,平均产毒量达7190.2μg/kg,证实A.v是ST形成的主要菌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从湖北、浙江和江西三个地区黄粒米中分离出来的48株构巢曲霉产生杂色曲霉素的能力。以上三个地区构巢曲霉产毒株的百分率分别为88.9%、77.8%和83.3%。湖北菌株的平均产毒量最高,为57,317ppb;其次是江西菌株,为19,550ppb;浙江菌株的平均产毒量最低,仅650ppb。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部份主肿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玉米,小麦,大米3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和伏马菌素B1(FB1)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3种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3种粮食中毒菌侵染严重、其侵染率分别为92.3%,872%,72.4%,菌相以曲霉菌为主,同时检出了产生ST毒素的杂色曲霉菌。  相似文献   

10.
张祥宏  谢同欣 《卫生研究》1997,26(2):110-112
以人胚肺组织体外培养、流式免疫技术和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肿瘤高发区粮食中污染的常见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作用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癌基因rasp21蛋白产物的表达及相应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杂色曲霉素作用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癌基因rasp21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电镜观察可见杂色曲霉素处理细胞出现细胞核明显增大、异型、核膜内褶、核仁明显等一系列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的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胃癌、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量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C-ELISA)测定了208份粮食样品的杂色曲霉素(ST)污染量,发现其中79份含ST少于4μg/kg,111份含4~39μg/kg;ST污染量高于40μg/kg的有18份,最高含34μg/kg。采自胃癌、肝癌高发区的107份样品,有44.9%含20μg/kg以上的ST,而低发区的61份样品只有14.8%含ST在20μg/kg以上。二者,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高发区样品的ST污染量加权平均值为(19.6±21.6)μg/kg,低发区的为(12.2±11.8)μg/kg,二者也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同一类地区,原粮的ST污染量显著高于成品粮的;不同粮食品种之间的ST污染量有差异,按ST污染量由大到小排列为:杂粮及饲料>小麦>稻谷>玉米>面粉>大米。就单一品种比较,来自胃癌、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小麦、玉米、大米三种粮食的ST污染量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而稻谷、面粉的ST污染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其中的16份样品按现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薄层层析法测定ST含量,发现15份样品的测定结果与IC-ELISA法的测定值相一致。二种测定方法的符合?  相似文献   

12.
食品卫生     
061728 麻痹性贝毒在广州市售经济贝类中污染状况分析;061729 中国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染状况调查及分析;061730 2003年乌鲁木齐市售猪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量调查报告;061731 市场鲜猪肉掺假状况的调查监测;061732 陕西省部分地区蔬菜与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北省食管癌、胃癌高发区居民食用小麦赭曲霉素A污染情况,了解居民的可能暴露量。方法深入高发区现场随机选取当地居民正在食用的小麦样品,利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赭曲霉素A含量。结果河北省胃癌高发区赞皇县居民食用小麦样品中赭曲霉素A的检出率为45.16%,平均含量2.41μg/kg,最高达14.25μg/kg。河北省磁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用小麦中赭曲霉素A的检出率为33.33%,平均含量0.59μg/kg,最高为1.63μg/kg。结论河北省胃癌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用小麦赭曲霉素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的有关文献报道,应引起肿瘤防治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部份主粮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玉米、小麦、大米3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和伏马菌素B_1(FB_1)、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3种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3种粮食中霉菌侵染严重,其侵染率分别为92.3%、87.2%、72.4%。菌相以曲霉菌为主,同时检出了产生ST毒素的杂色曲霉菌。FB1和ST在粮食中污染较普遍,FB_1检出率为12.8%~100%,含量15.2~27.0mg/ng;ST检出率为34.3%~56.9%,含量24.0~75.0μg/kg。FT在粮食中污染率和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中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中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林朝蔡海珊张荣何云亚象山县卫生防疫站(浙江315700)霉菌在粮食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当人们食入污染这些毒性代谢产物的食物后可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及各种疾病。杂色曲霉素是自然存在较广的致癌毒素,国内有报道和胃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述是乳酪中杂色曲霉素的一个半定量分析方法。该法基点是先以甲醇—4%氯化钾(9+1)萃取乳酪,随后用弗罗里矽土和聚酰胺柱净化及双向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板上杂色曲霉素的显现用三氯化铝喷雾剂加强。薄板第一次展开后,以杂色曲霉素和三氟醋酸反应为基础,杂色曲霉素的存在按双向薄层层析检验进行确证。该检验是用三氯化铝喷板,形成的反应产物目视观察,本法可测定及确证乳酪中浓度低至5μg/kg的杂色曲霉素。方法已应用于在仓库及自然地带中用杂色曲霉霉菌催熟的乳酪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 杂色曲霉素是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等霉菌的代谢产物,它的化学结构与黄曲霉毒素B_1相似,也是一种致癌物质。据报导以含有100ppm(毫克/公斤)的饲料喂大鼠后,其肝脏中所发生的变化与人肝炎或肝癌相近似,文献中有关于南非肝癌高发区食品中有杂色曲霉素检出的记载。也有报导食品中污染杂色曲霉素可达1000ppb(微克/公斤)  相似文献   

18.
已知如莽草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和柠檬酸可抑制黄曲霉毒素(AFT)的合成。但这些酸对其他霉菌毒素,例如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的生成是否也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曾发现面团酸化物质(含有柠檬酸和乳酸)能抑制黄曲霉毒素和杂色曲霉素的生成、本试验则对以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重复。试验采用全麦粉作原料,在制作面包时加入柠檬酸和乳酸,添加量分别为全麦粉的0.25%、0.5%、0.7%。烤制好的面包分别接种寄生曲霉、杂色曲霉、扩展青霉,在22℃培养。试验表明,添加柠檬酸和乳酸的量高至0.5%时,未见对寄生曲霉生长有明显抑制。添加量0.75%(最高量)时,面包中寄生曲霉的生长稍有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主粮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多,同时也侵染田间谷物和贮藏的粮食。如遇到合适的气温、湿度可继续生长繁殖,引起粮食霉变。同时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当人畜食入后可对健康造成危害。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可引起人畜急慢性中毒或致癌,在世界上已得到证实。安微是农业省,粮食生产品种多,产量高,全面掌握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按我省南、北、中部地区之分,选择黄山、巢湖、宿县3地区9个县的农户分别采集1994年和1995年收获的玉米63份,小麦61份,大米64份,样品用塑料袋…  相似文献   

20.
食品卫生     
021373安徽省主粮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研究/张慧玲…//中国公共卫生.一2001,17(1).一73~74 采集1994年和1995年收获的玉米63份,小麦6l份,大米64份。经检测表明,3种主粮中霉菌侵染率较高,菌相以曲霉属为主。主粮中霉菌毒索ST(杂色曲霉素)污染很普遍,尤其在小麦中阳性率高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