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心肌再灌注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05例AMI患者PCI术后血清T3水平,根据T3水平将患者分为A、B、C、D4组,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结果A组(重度低T3组)TIMI3级比例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G3级比例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T3水平(1.00±0.05)nmol/L、TIMI3级比例(32/46,69.6%)、MBG3级比例(24/46,52.2%)均低于男性患者,后者分别为(1.19±0.02)nmol/L、(143/159,89.9%)、(110/159,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女性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较男性患者低。AMI患者T3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灌注相关,监测T3可以间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魏芳晶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3):185-1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PCI)后白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与心肌灌注的关系。方法:AMI(ST段抬高)病人9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于术前5min,术后6h、12h、24h分别抽取动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sICAM-1及IL-8。PCI术后1mo做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DISA SPECT)检查,根据心肌灌注程度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心肌灌注良好组。结果:IL-8在PCI术前5min两组均已呈现升高趋势(P=0,728);术后6h心肌灌注不良组进一步升高达峰值(P=0.001);术后12h(P=0.009)、24h(P=0.023)心肌灌注不良组仍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sICAM-1在PCI术前5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99);术后6h、12h、24h均持续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P〈0.05)。结论:AMI病人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组血浆IL-8,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提示细胞因子IL-8,sICAM-1参与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障碍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灌注状况的价值。方法:采用99mTc-tetrofosmin(P53)SPECT心显像对54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SPECT显示无复流(NR)组22例,有复流组32例,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NR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非NR组有增加趋势;另外,急诊PCI组的预后明显好于择期PCI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对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治疗疗效可靠的无创性评价,NR者预示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心功能差,近中期预后差;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心电图方法包括ST段最大偏移 (maxSTE/sumSTR)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方法 :77例AMI患者接受PCI治疗 ,每例于PCI治疗术前、术后 90min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计算maxSTE/sumSTR ;术后 1个月内做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记录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及 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maxSTE预测心肌灌注敏感性 80 % ,特异性 85 . 7% ,准确性 83 1% ;sumSTR(70 )预测心肌灌注敏感性 4 6 . 6 % ,特异性 77 1% ,准确性 6 3 .1% ;sumSTR(5 0 )预测心肌灌注敏感性 5 6 . 7% ,特异性 5 4. 3% ,准确性 5 5. 4 %。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仅maxSTE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6个月心脏事件独立危险因子。Kaplan -Meier过程分析曲线显示maxSTE高危组 6个月心脏事件高于中低危组 (P <0 . 0 5 ) ,sumSTR 70 %有明显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采用心电图ST段变化方法评价AMI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maxSTE方法优于sumSTR方法 ,临床应用更为准确 ,方便 ,灵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新发房颤22例(8.2%),其中急诊介入治疗组10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2例,分析其房颤转归、临床特征以及住院并发症.结果:①急诊介入治疗组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例为持续性房颤;单纯药物治疗组2例转复窦性心律,10例为持续性房颤,两组新发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两者基础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诊介入治疗组出现心衰、低血压较单纯药物治疗组低,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可能与其早期成功血运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即刻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对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404例,按急诊PCI前WBC水平分为3组:≤10×109/L为A组,>10×109/L~≤15×109/L为B组,>15×109/L为C组.以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评估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并观察住院期间发生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 B、C组较A组年轻,B组吸烟率高于A组,C组CK-MB峰值高于A、B组,C组EF值低于A组,TMP灌注不良及住院死亡,MACE事件发生率高于A、B两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MP和前壁心梗、年龄、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术前CK-MB 峰值、WBC升高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WBC 水平的升高与介入治疗后TMP不良及院内病死率的升高明显相关,是预测院内生存率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on,Hcy)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心肌梗死组(MI)36例,稳定心病绞痛组(SA)32例,对照组38例,测定Hcy水平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各指标的关系.已行冠脉造影者按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中(RCA)任1支血管狭窄≥50%者为单支病变组,2支以上者为多支病变组.任1支血管为狭窄<50%者为冠状动脉造形阴性组.结果 Hcy水平:MI和S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MI组高于SA组;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具有更高危险性,其OR值明显高于其它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形阴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结论心肌梗死患者Hcy水平明显增高,提示Hcy水平病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血浆Hcy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的造影评价方法,包括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分级、心肌灌注分级和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技术。上述几种方法的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其中心肌灌注分级可半定量、客观地评价心肌灌注,能够很好地预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及未来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提高了心肌灌注评价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研究校正的TIMI计帧法(CTFC)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肌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对170例STEMI行急诊PCI,选取其中达到TIMI Ⅲ级血流的病人150例,测定其CTFC;术前5min和术后30min行12~18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术前、术后ST段下降情况,28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定其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③结果 150例TIMI Ⅲ级血流病人中,CTFC检查示正常血流灌注者仅102例,占68%,慢血流灌注者48例。正常血流灌注病人的病死率低于慢血流灌注病人(X^2=5.25,P〈0.05),ST段回落率高于慢血流灌注病人(X^2=31.34,P〈0.01),FS和EF值高于慢血流灌注病人,差异均有显著性(t=5.85、6.51,P〈0.01)。④结论 CTFC对心肌血流灌注诊断优于TIMI分级法,可以作为评价STEMI病人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AMI患者62例及健康对照者48例血浆中Hcy、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变冠状动脉血管VEC的损伤情况。结果AMI组Hcy、VWF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cy与VWF、Hcy与C-RP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和0.676,P〈0.05。电子显微镜显示AMI病变冠脉血管VEC有明显损伤。结论Hcy是AMI独立危险因素,Hcy可能通过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损伤VEC,促进AMI的发生和发展。早期检测血浆中Hcy的变化,可能有利于AMI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方法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2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死亡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住院总病死率为6.4%,心脏性死亡率为6.0%.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5例(33.3%),心室纤颤5例(33.3%),泵衰竭4例(26.7%),脑卒中死亡1例(6.7%).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1例.所有心室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心室纤颤2例,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继发于左室衰竭1例;1例为迟发性心室纤颤(PCI后2周).泵衰竭患者中,心源性休克3例,左室衰竭1例.结论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4%,心脏破裂、心室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术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治疗的11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BMI分为2组:A组(n=35)BMI〈25kg/m^2,B组(n=81)BMI≥25kg/m^2。评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TMPG心肌灌注分级;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结果】(1)冠脉造影结果中两支及以上血管病变: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0-2级:A组低于B组(P〈0.05)。(4)PCI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EF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BMI高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差、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替罗非班组在PCI前,在常规给药基础上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注完。后予0.15μg/(kg.min)替罗非班静脉滴注36h,对照组只常规给药,不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术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90min计算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PCI术后TIMI0~2级者,对照组29例,替罗非班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IMI3级者,对照组21例,替罗非班组4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替罗非班组术后心电图ST段迅速回落者17例,对照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替罗非班组LVEF(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0)(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进行血栓抽吸术并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8月一2013年8月收治的ASTEMI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静脉应用替罗非班,PCI术中行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行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对照组27例(单纯行PCI治疗,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术后即刻的冠状动脉TIMI分级,以及手术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1.5 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比较术后1周及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出血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所占比例、术后1.5 h心电图STR≥50%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酶CK—MB达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3个月时2组LVEDD及LVEF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大出血情况及MA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改善近期预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直接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mnaryintervention,PCI)中,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124例行急诊直接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n=66)和双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n=58)。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方案(氯吡格雷300mg,替罗非班术前、术后使用,术中不用),双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氯吡格雷600mg)。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胃肠道反应、即刻手术成功率、肌钙蛋白(troponin,TnI)、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情况,观察住院和随访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及30d左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结果】两组患者均急诊直接PCI手术成功。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冠脉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情况、24hTnI、30dLVEF显著优于双途径抗血小板治疗组(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住院及随访期间MACE发生、出血情况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急诊直接PCI多途径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经桡、股动脉路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连续行pPCI的19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依据手术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62例和股动脉组129例,观察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围术期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用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使用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手术操作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Needle-to-Balloon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桡动脉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的造影剂使用量较股动脉组显著减少(P=0.043)。结论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行pPCI后MACE无明显改变,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有降低趋势,造影剂使用量更少,故在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心可将其作为pPCI血管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血脂水平对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阐明急性期血脂水平和他汀药物干预后的血脂水平与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择624例STEMI患者,根据入院后24 h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80例(L...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探讨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梗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行PCI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应用抽吸技术的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及造影资料。结果:对于行血栓抽吸的直接PCI患者,其心肌灌注水平高于常规PCI治疗组,但其心功能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直接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方法,通过血栓抽吸可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tion myocardic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左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left ventrcular wall motion score index,LVWMSI)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不同BNP水平患者180 d内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STEMI患者64例,均于发病12 h内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依据BNP水平由低到高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按4个百分位数):A组(BNP≤P25:BNP≤115.25 pg/mL)、B组(P26≤BNP≤P50:115.26~200.5 pg/mL)、C组(P51≤BNP≤P75:200.6~409 pg/mL)、D组(BNP≥P76:BNP≥409 pg/mL)。分析各组间LVWMSI的关系以及BNP水平与LVWMSI的相关关系。随访记录18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浆BNP水平的关系。结果各组间LVWM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LVWMSI呈正相关(r=0.73,P<0.01)。随血浆BNP水平增高,各组间近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呈显著增高趋势(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能够反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变化,预测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直接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119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PCI前后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68)。评估PCI术后TMPG心肌灌注分级及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并发症。结果:(1)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3级: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术后60min心电图迅速回落(STR≥50%)者高于对照组(P〈0.05)。(4)PCI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LVEF: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轻度出血(出血TIMI分级)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