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19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监测心功能,同时观察肢体活动及血液循环情况,加强临床护理及心理疏导。结果 19例患者平均治疗25 d,存活1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死亡4例。结论急性期心源性脑栓塞是疾病发展最危险的阶段,护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与医生联系,注意输液滴速的调节,减少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马悦清 《包头医学》2018,42(2):45-46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CCE)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CC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CE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主要是加强神经系统、心血管的护理,根据疾病阶段调整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好转51例,再栓塞5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1.1%,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在CCE治疗过程中,注意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可降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范均成 《吉林医学》2010,31(21):3434-3435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5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诊断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抗凝,血管扩张,降血脂和颅内压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总有效率为82.7%(43/52),死亡7例,死亡率为13.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情复杂,要合理用药,严密监测,帮助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痊愈及好转率91%。结论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护理特点及观察要点,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1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 1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紧急救治及护理,12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与抢救,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翁元焦  黄静静 《中外医疗》2016,(29):146-148
目的:对人尿激肽原酶滴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和判定。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及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并观察2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治疗前后的Rankin评分、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Rankin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7.65±3.62)分及(1.53±0.81)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总好转概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人尿激肽原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我院诊治的30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给予常规溶栓等对症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30例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的有18例,有效的有11例,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对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除了给予常规治疗外,急性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可以明显延缓病情进展,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妤  孙丽娟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30-431,450
在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应注意监测患者意识状况、生命体征,观察患者肢体供血状况,并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需严格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心理支持;在用药中,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和个体化的伦理原则;在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体谅患者,尊重患者各项权益。同时,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维国  何爱玉 《浙江医学》1996,18(4):209-210
采用Coulter JT型血细胞计数仪对22例心源性脑栓塞、10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和216名正常人进行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发现脑梗塞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大于脑栓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3组间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提示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作为区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一项有参考意义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卢碧娟 《右江医学》2001,29(3):254-254
脑栓塞系指脑血液循环中的固体或液体等各种栓子阻塞脑血管 ,造成相应部位缺血性梗塞。而心源性脑栓塞系指栓子来自于心脏 ,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1) 。本病起病急骤 ,既有神经系统病灶体征 ,又有循环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病情复杂 ,病残率高 ,而细心地观察和精心的护理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心源性脑栓塞病人 34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 34例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40~6 8周岁 ,平均年龄 47.4岁 ,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 19例 ,冠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对于58例确诊为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给予抗凝、调脂、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结果痊愈23例,有效25例,有效率82.76%,死亡7例,死亡率12.07%。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情复杂,采取抗凝、调脂、扩张血管、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及分析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按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时,采用脱水和降颅内压等方法积极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急性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10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房颤合并闹栓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急性期实施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6例患者实施护理后顺利康复,1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3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患者临床满意度较高。结论:优质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树立患者信息,提升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天,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心源性脑梗死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相似文献   

15.
王梅  刘秀琴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151-151,14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急性期护理效果。方法:对本组32例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急性期进行正确治疗、积极的常规护理,注意有无出血、心功能变化、再发栓塞等,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心理护理和有效医患沟通。结果: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满意。结论:综合护理措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患矛盾,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对心源性脑栓塞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1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5例为观察组,予以rt-PA治疗;5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进行rt-PA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安全性高,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杰  张朝民 《吉林医学》2004,25(12):17-18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本次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就诊与我科的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对照组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对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病例进行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心源性脑栓塞内科保守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梅  罗利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117-117,133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加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65%,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