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油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硅油填充术的患者81例(8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第1组为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即保留晶体组;第2组为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即无晶体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角膜内皮中央区进行活体摄像,计算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结果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第1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1周左右就基本保持稳定,第2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在术后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在术前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对角膜内皮有损害.术中保留晶体对保护角膜内皮有重要意义.当确定视网膜复位后,应尽早取出硅油.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切除手术与角膜内皮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方式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观察 2 6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术 ,2 2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 +晶状体摘除术 +硅油填充术 ,术前 ,术后 1周、1月、2月、3月内皮细胞动态变化。结果 :有晶体眼者行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术 ,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晶体眼者行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术 ,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施行玻璃体切除术时 ,晶体完整性对角膜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对68例(68眼)伴有晶状体浑浊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病人经睫状体扁平部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术中完整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并根据玻璃体腔填充物不同分为BSS组、C3F8组和硅油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BSS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差异(H=5.62,P>0.05),但存在减小趋势;C3F8组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角膜内皮细胞明显减少(H=12.14,Z=-3.25,P<0.05),手术2周后内皮稳定,术后1、3个月与术后2周相比无明显差异(Z=0.921、-1.095,P>0.05);硅油组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术后1、3个月与术后2周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明显下降(H=39.98,Z=-4.01~-2.50,P<0.05)。结论在完整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玻璃体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中,BSS填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下降,C3F8和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保护角膜内皮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需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植入的中老年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将40例(40眼)需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并存在白内障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行玻璃体切割硅油植入的同时行白内障手术,3~6个月后行硅油取出时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先行玻璃体切割硅油植入术,3~6个月后行硅油取出时行白内障手术。结果两组第1次手术后,观察组可以获得更好的视力;2次术后两组视力无明显差别。两组高眼压发生率、角膜内皮的丢失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有白内障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同时行白内障手术可获得较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钟凌  刘盛春  潘丽梅 《四川医学》2013,(9):1371-137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外伤性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7月住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眼球挫伤晶体脱位病例17例(17只眼).观察其术前,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15只眼(88.24%)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提高1行及以上;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眼压均正常;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手术前平均减少4.57%.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外伤性晶体脱位能够较大程度降低手术源性角膜内皮损伤,同时获得一个较为良好的术后视力与满意的眼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相关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没有角膜内皮原发病变需要行玻璃体手术的294例患者依据其年龄、是否保留晶状体及填充物不同进行分层分组,同一患者健眼为对照组.用角膜内皮镜或共焦显微镜观察术后1周、1、3、6、12、24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是否保留晶状体、不同的填充物对术后各时间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没有影响(P>0.05);不同年龄、不保留晶状体者术后填充硅油及20%C3 F8气体,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AVE、CV及RHC发生变化(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硅油或C3F8,保留晶状体有助于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对角膜散光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22例(44眼)双眼儿童白内障随机选择1眼(A组)通过巩膜缘隧道切口行白内障摘出并后囊环形撕开;对侧眼(B组)行上述手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及角膜内皮镜检查,观察角膜散光情况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87±0.13)D和(0.84±0.76)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57%、7.44%,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内皮细胞丢失个数平均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为31.8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对术后角膜屈光状态无严重影响,内皮细胞的丢失与其他术式相比无明显差别,并且可明显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小切口摘除、经瞳孔硅油取出、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本组40例(40只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小切口摘除、经瞳孔硅油取出、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结果手术后随访3—5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5者28只眼,0.02—0.1者10只眼,眼前指数2只眼。2只眼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经再次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8眼出现角膜后弹力层水肿,经用处理后均得以恢复,均无持续性角膜失代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硅油滴残留、人工晶体移位和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硅油眼行白内障小切口摘除、经瞳孔硅油取出、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对于硅油眼并发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5G微创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方法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9例(30只眼),均行25G微创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只眼中,术后1个月BCVA≥0.5者5只眼,0.3-0.5者8只眼,0.1-0.3者9只眼,指数-0.1者8只眼;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患者平均眼压分别为(17.13±2.84)、(17.20±4.16)、(17.43±3.41)、(17.36±2.51)和(16.73±2.33)mm Hg;术后1 d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467±280)mm-2,术后7 d平均为(2033±209)mm-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7.59%。患者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后囊破裂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25G微创系统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稳定眼压,减少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王文战  霍银平 《中原医刊》2007,34(11):17-18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术后眼眼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通过对37例玻璃体切除术合并硅油填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相同的患者行硅油取出手术前/后视网膜复位且屈光介质透明的眼进行检影验光、角膜曲率测量,及A型超声检查,研究硅油取出术后眼的屈光状态。结果A型超声检查,硅油取出术后有晶状体眼眼轴长度为(23.3±1.4)mm,对侧未手术眼为(23.0±1.6)mm,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硅油取出术后1个月角膜曲率为43.2±2.1,对侧未手术眼为42.6±2.0,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取出术后眼晶状体厚度平均为(3.97±0.34)mm,而对侧未手术眼的平均晶状体厚度为(3.39±0.02)m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填充眼的屈光度平均为(+7.5±3.0)D,硅油填充眼屈光度和未行硅油填充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硅油取出术后眼的屈光度比行玻璃体切除术前平均改变了(-3.4±2.9)D,硅油取出术后和患眼玻璃体切除术前屈光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取出术后眼的屈光状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近视改变。研究硅油取出术后眼的屈光状态有助于预测硅油取出术后眼的屈光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对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角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60例(68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34只眼),研究组围手术期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其他处理两组相同。对手术前、后角膜上皮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角膜水肿等进行观察。结果:术前两组角膜上皮均无染色,术后1个月对照组3只眼角膜染色阳性,研究组无染色。术前两组干眼构成基本相同,术后1个月,对照组11只眼(9例),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低于术前,对照组较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0.01);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均有增加,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1)。研究组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平均为(3.5±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2±3.0)d(P<0.01)。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有助于预防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损害,减轻干眼的发生,也能促进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修复,加快角膜水肿吸收。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215只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其中硅油填充眼106只、无硅油填充眼99只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硅油填充眼组12眼(11.32%),无硅油填充眼组2眼(2.02%)发生继发青光眼.两组比较x2=6.96, P<0.01.结论 继发性青光眼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硅油在眼内填充过量、硅油进入前房、硅油乳化、无晶体眼是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因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7):657-661
目的探讨硅油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未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5例,均为单眼发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硅油填充组25例和气体填充组20例,2组患者均施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组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入5 m L硅油,气体填充组玻璃体腔内注入5 m L无菌空气,均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检测2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比较2组患者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视网膜厚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患眼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3个月,2组患者患眼BCVA均优于术前和术后1周(P <0. 05);术后6个月,硅油填充组患者患眼BCVA差于术后1、3个月(P <0. 05),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气体填充组患者患眼BCVA优于术前和术后1周(P <0. 05),与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2组患者患眼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气体填充组患者患眼BCVA优于硅油填充组(P <0. 05)。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2组患者之间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气体填充组患者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鼻侧、颞侧、下方视网膜厚度显著大于硅油填充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周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1、3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小于术后1周(P <0. 05),而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小于术后1周(P <0. 05);硅油填充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鼻侧、颞侧、下方视网膜厚度显著小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P <0. 05),气体填充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与术前及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硅油可导致视网膜厚度降低,进而影响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82眼IV级核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组进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和改良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同组间对比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了解改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同组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观察组减少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均可造成损伤,改良超声乳化白内障可以有效减少IV级核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6例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49眼,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43例,51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玻璃体切割术),对两组手术指标、术后视力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电凝使用率、眼内普通消毒气体及硅油填充率、术中大出血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术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1年,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有助于降低玻璃体切割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不同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 96例(96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随机分为A、B和C 3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反眉弓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3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1周时分别是(2.08±0.96)、(1.36±0.83)、(1.69±0.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后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口所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漏斗状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漏斗状视网膜脱离18例、18眼 ,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 ,14眼填充硅油 ,4眼填充C3 F8。结果 :18眼中视力增进 13眼 ,占72 .2 % ,不变 4眼 ,占 2 2 .2 % ,下降 1眼 ,占 5 .6 %。硅油填充 14眼 ,C3 F8填充 3眼视网膜均一次复位成功。C3 F8填充 1眼术后复发网脱 ,行二次手术 ,视网膜复位。硅油填充 ,术后 4眼暂时性眼压升高。 1眼持续高眼压 ,2个月取出硅油 ,视神经萎缩。结论 :漏斗状视网膜脱离会致视功能严重损害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复位率 ,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共4眼,0.1~0.3共8眼,≥0.3共9眼。术后3例再次视网膜脱离。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手术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术后视力取决于眼底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完整的晶体后囊膜维持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替代物的稳定性作用,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规范术式。方法:对玻璃体切割联合或不联合晶体摘除,均做完整晶体后囊膜屏障的保留,保持眼球正常生态,稳固眼内填充物。结果:本组行玻璃体切除126只眼,眼内填充物为硅油的75只眼,BSS液的51只眼。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117只眼,透明晶体9只眼;完整留有晶体后囊膜的119只眼,破裂的7只眼。回顾性分析显示硅油填充组后囊膜完整者较破裂者发生角膜混浊、角膜失代偿、前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硅油乳化时间等并发症比率均低。BSS液替代组并发症少。结论:玻璃体切割眼内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脱离,完整的晶体后囊膜屏障可限制硅油的游动性,减轻病人持续性强迫俯卧位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及同轴微切口2.2 mm与2.8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白内障病人112例(112眼),随机分成小切口组(38例38眼)、2.2 mm组(37例37眼)和2.8 mm组(37例37眼).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术后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1);术后1周、1个月,3组病人视力提高幅度为小切口组>2.2 mm组或>2.8 mm组(P<0.01).3组病人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术后1周、1个月时3组病人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裸眼视力好、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