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与2型糖尿病病程、年龄及各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根据超声显像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无下肢动脉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44例,B组颈部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86例。B组根据斑块形成部位进一步分为:B1组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组66例;B2组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84例。测定三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LDL)、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mAIb)。同时记录病程、年龄及是否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结果:①颈部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高达66.2%。②B组病程、年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A组。③B组TG高于A组(P<0.05);TC、HDL-C、LDL-C、尿微量白蛋白(MAU)、HbA1c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年龄轻、病程短,B2与B1比较年龄、病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B1、B2组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A组(P<0.05)。且B1组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于B2组(P<0.05)。⑥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高血压史、高TG是血管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颈部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高,年龄、病程、高血压史、高TG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随年龄、病程的增加及并发高血压,其发生率也增加。  相似文献   

2.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2014,(11):1506-150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UAlb)定量检测结果,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DM)组60例和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DN)组60例,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DN组患者的病程较DM组长(P< 0.01),年龄、SBP、DBP和FPG均高于DM组(P< 0.05~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DBP、HbA1c、TG和TC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 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335例,其中T2DM非合并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157例,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心病组)17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结果冠心病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FPG、HbA1c、体重指数、收缩压、TC、LDL-C及TG均升高,HDL-C降低(P<0.05或P<0.01);冠心病组的患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发病率均高于无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bA1c、LDL-C及收缩压是T2DM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1、1.08、1.49、1.11和1.03,P <0.05或 P <0.01)。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LDL-C及收缩压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北京版量表作为认知功能的测评工具,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MCI组患者93例(MCI组)和2型糖尿病无MCI患者64例(NC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个人史、家族史,检测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血脂、血压及颈动脉彩超。结果 MCI组患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及C肽水平、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最小颈动脉阻力指数(RI)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高脂血症病史及其病程、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程、性别构成、年龄、BMI、WHR、血压、血糖(FPG、HbA1c)及血脂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C肽水平与MoCA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1),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最大IMT、最小RI与MoC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C肽水平及最小RI是MoCA量表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2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C肽、颈动脉IMT及颈动脉RI可能是患者发生M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将全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研究对象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成3组:HbA1c<7组、7≤HbA1c≤9组、HbA1c>9组,记录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性质、斑块检出率,和计算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积分升高,其中HbA1c>9组与HbA1c<7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性质等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低密度脂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与斑块积分之间有相关性。把两个变量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呈现正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呈现负相关,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其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性呈正相关,提示良好控制血糖,能减少该部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危险分层管理,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警惕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即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4例)和无斑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Cr),同时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结果斑块组年龄、吸烟、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病率、TC、TG、LDL、FIB浓度、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两组间性别、HD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和TC、TG、LDL、FIB、hs-CRP指标升高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依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100例,非糖尿病组(NDM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HbA1c、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斑块的有无,测定其最大斑块厚度(MTCAP).探讨其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T2DM组和NDM组MTCAP、收缩压(SBP)、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T2DM组中HbA1c、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与MTCAP呈正相关(r=0.243,0235,0395,0.278,0.215,P<0.05),以MTCAP为因变量,以HbA1c、TC、TG、LDL-C、Hcy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C、TG、Hcy 3个变量进入最终方程.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MTCAP呈正相关,但并不是MTCA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54例住院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尿蛋白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对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高血压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分析比较,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UAER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间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病、BMI、PG、HbA1c均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病程、TG、CH、FIB在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TG、FIB是UAE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2型糖尿病患者 1 68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 2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空腹血浆胰岛素 (FINS)、餐后 2h血浆胰岛素 ( 2hINS)、血清甘油三酯 (TG)、血清总胆固醇 (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测定 ,测量血压、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HDL C与TC之比。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确定是否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FBG、2hBG、HbA1C、FINS、TG、高血压均较不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升高 (P <0 0 5 ,P <0 0 1 )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高血压、2hBG、HbA1c、FINS、TG与 2型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相关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高 2hBG、高HbA1c、高FINS、高TG血症是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控制血糖及脂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抵抗、严格控制高血压 ,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鑫  马琳  杨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5,(4):584-585,60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应用高频超声(5~12 Hz)观察患者颈动脉,按是否发生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为70.3%(130/185);斑块组年龄、病程、BMI、TC和SBP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5年[OR=2.512,95%CI(1.216~4.902),P=0.010]和TC≥5.18 mmol/L[OR=1.668,95%CI(1.063~2.814),P=0.029]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程长和高胆固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积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控制血脂代谢紊乱,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T2DM202例根据踝肱比(ABI)分成两组:ABI≤0.9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组,ABI>0.9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病程、纤维蛋白原(FIB)、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多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2DM并发PAD组血浆FIB水平升高,与年龄、血压、LDL-C均是T2DM并发PAD的危险因素。FIB等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与T2DM病程、PAD、LDL-C具有相关性。结论:T2DM患者并发PAD时血浆FIB水平升高,因此应重视对FIB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及非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A组年龄、BMI、FBG、HbA1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LDL-C、SUA在 T2DM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付金凤  徐洁  李阳 《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评估入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性斑块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1c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Fib、SUA、hs-CRP、HbA1c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ib、SUA、hs-CRP、HbA1c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5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源 《重庆医学》2008,37(13):1473-1474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5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较非糖尿病患者增高〔TC(4.82±1.14)mmol/L与(4.37±0.93)mmol/L,TG(1.90±1.08)mmol/L与(1.50±1.03)mmol/L,P<0.05〕;合并高血压率为69.1%,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患者的IMT(1.24±0.35)mm较非糖尿病患者(1.06±0.19)mm显著性升高(P<0.05)。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的IMT(1.33±0.34)mm较无高血压者(1.03±0.28)mm明显增高,随年龄增加糖尿病患者的IMT逐步增加(P<0.05);HbA1c≤6.5%组的IMT较HbA1c>6.5%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高的特点。这些因素、年龄和血糖控制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积极地纠正血脂和血压的异常及高血糖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彩色超声检查,将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126例未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清蛋白(UMA)等因素,并对因素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FBG、2 hPBG、TG、HDL-C、HbA1c、LDL-C、FINS、U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FBG、LDL-C、HbA1c、UMA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应同时进行多因素全面控制,尤其应注意血糖、血压、脂代谢和UMA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各相关危险因素与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180例,分为斑块组(n=86)和无斑块组(n=94),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检测静脉血中血脂相关指标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饮酒史和血脂生化检测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脂蛋白[Lp(a)]、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增高(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和LDL-C、载脂蛋白B(ApoB)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Lp(a)、TC、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颈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发生,其中高血压、糖尿病、Lp(a)、TC、TG是导致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HDL-C则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的老年患者中单核细胞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A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其中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组)73例,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组)59例。记录患者的化验指标及影像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探讨T2DM的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SBP、 HbA1c、FPG、MHR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HbA1c、FPG、MHR是老年2型糖尿病并CAS的相关危险因素,HDL-C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AS的保护因素。ROC绘制MHR下的面积为0.835(95%CI:0.768~0.902,P<0.01)。当MHR=0.547其诊疗效率最高,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0%。结论 MHR是老年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且具有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PAD)中的作用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踝肱比值(ABI)将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ABI≤0.90)及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78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PAD患者共53例,检出率67.9%,与对照组相比较,PAD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FPG、2hPG、HbA1c、HDL-C、TG、TC、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BI可作为PAD的无创早期诊断方法,其中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患者P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探讨visfatin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血脂康对其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斑块患者40例为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血脂康治疗组4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40例。检测血脂康组和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84d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visfatin等指标的改变,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visfatin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对照组(P<0.05),但三组间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4d后两治疗组血清TC、TG、LDL-C和visfatin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HDL-C也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isfatin可作为检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②在调节血脂水平的同时,血脂康具有与辛伐他汀相似的降低visfatin作用,血脂康可能通过减低visf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