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2014,(11):1506-150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Gl.5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1或PG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I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高鑫  马琳  杨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5,(4):584-585,60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应用高频超声(5~12 Hz)观察患者颈动脉,按是否发生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为70.3%(130/185);斑块组年龄、病程、BMI、TC和SBP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5年[OR=2.512,95%CI(1.216~4.902),P=0.010]和TC≥5.18 mmol/L[OR=1.668,95%CI(1.063~2.814),P=0.029]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程长和高胆固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积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控制血脂代谢紊乱,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187例T2DM合并H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总结可能导致T2DM合并HBp患者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给予描述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共有82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3.85%;形成组和未形成组在性别、BMI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组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症、吸烟指数>400支年/天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未形成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 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指数>400支年/天均是T2DM合并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1、3.074、3.123、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关。斑块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IMT、空腹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等因素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作用。除控制血糖外,应该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63例,使用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颈部血管进行扫查,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及性质。结果斑块组年龄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46±10.18)岁vs(55.86±10.20)岁,P<0.05]。斑块组112例患者共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36处,其中颈总动脉膨大处最多(126处,占53.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居多(123处,占5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73.7%vs 26.3%,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膨大处为斑块好发部位,斑块以混合斑居多。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斑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及非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A组年龄、BMI、FBG、HbA1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LDL-C、SUA在 T2DM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薇  周雷 《大家健康》2013,(15):131-13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情况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非糖尿病患者130例,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阳性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了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BP、△BP、年龄、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最强,其OR值和95%CI分别为2.187(2.155~3.243)、1.969(1.223~3.001)、2.429(1.106~2.937)、1.994(0.149~7.267)。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收缩压、脉压差、年龄、LDL~C水平是较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继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将294例T2DM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分析T2DM患者继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收缩压(SBP)、脉压、肌酐(Cr)、血尿酸(S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4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否>1.2 mm将其分为斑块组(n=105)和无斑块组(n=149).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单纯T2DM体检患者24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理化指标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单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硬化组和斑块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HbA1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吸烟比例(%)、T2DM病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餐后血糖(PBG)、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MHR、吸烟和HDL-C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年龄、HbA1c、NHDL-C、MHR和吸烟是形成斑块的危险因素,高HDL-C是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年龄:OR=1.62,P=0.011;HbA1c:OR=1.25,P=0.027;HDL-C:OR=0.65,P=0.009;MHR:OR=3.50,P=0.000;吸烟:OR=2.28,P=0.009;NHDL-C:OR=1.39,P=0.028)。高SBP、LDL-C、MHR和吸烟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HDL-C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SBP:OR=1.57,P=0.003;LDL-C:OR=1.99,P=0.000;MHR:OR=3.88,P=0.000;吸烟:OR=2.01,P=0.001;HDL-C:OR=0.53,P=0.001)。结论:对单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强调血脂、血压的达标及戒烟并提高HDL-C水平,可有效预防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斑块组(A组)和粥样斑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血糖、血脂、体质量、吸烟、使用调脂抗凝药物、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等临床情况.结果 B组病程长,PPG、HbA1C、TC、LDL-C、尿酸、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吸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药和抗血小板凝聚药使用情况不及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患者病程、PPG、HbA1C、TC、LDL-C进入回归方程,与IMT成正相关,余变量与颈动脉硬化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综合控制血脂、血压、血糖,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即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4例)和无斑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Cr),同时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结果斑块组年龄、吸烟、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病率、TC、TG、LDL、FIB浓度、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两组间性别、HD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和TC、TG、LDL、FIB、hs-CRP指标升高等。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其与血脂、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T2DM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用B型超声对116例T2DM患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两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测定患者的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HbAlc、Tch、TG、LDL-c、HDL-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1)116例T2DM中有斑块者50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3.1%。2)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P〈0.01)。80岁以上组检出率最高达100%。3)颈动脉斑块阳性组年龄明显增大(P=0.000),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高(P〈0.05,P〈0.01),餐后2h血糖(2hPG)较高(P=0.001),IsI降低(P=0.01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发生与年龄、收缩压、2hPG正相关,与IsI负相关。结论因此年龄、收缩压,2hPG及ISI是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严格控制血压及餐后2h血糖,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病变进行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对32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DM组),35例非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NDM组)行颈动脉CTA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DM组颈动脉中发现斑块56支血管轻度狭窄39支,中度13支,重度5支,稳定斑块35处,不稳定斑块42处;NDM组发现斑块48支血管,轻度狭窄44支,稳定斑块40处,不稳定斑块23处,中度4支。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2型糖尿病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胡国红 《四川医学》2017,38(11):1292-129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分析与斑块相关的临床因素及生化指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82例病历资料,根据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A组)、单纯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斑块组(B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复合斑块组(C组)。结果总检出率86.10%,其中,单纯颈动脉斑块17例(3.5%),单纯下肢动脉斑块77例(15.98%),复合斑块321例(66.60%)。复合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更大、病程更长、餐后2h血糖(P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SBP)是动脉血管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HDL-C是动脉血管斑块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高,其发生发展与年龄、病程、餐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莉 《中外医疗》2010,29(14):171-17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颈总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处的IMT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IMT明显高于颈总动脉的IMT,P〈0.05。结论彩超可以准确诊断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为临床及时治疗和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