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和易患因素。方法 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0例(年龄≥60岁)和对照组14例(年龄<60岁)。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多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两组腹痛、血便、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②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两组间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异;③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④老年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因素。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是缺血性结肠炎重要的危险因素。CRP增高提示炎症反应也可能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colitis,IC)系结肠局限性缺血性病变 ,国内报道较少。随着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日益增加 ,以及医技检查技术的进展 ,IC发现率增多。但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病情轻重差异很大 ,误诊率较高。我们总结了近年诊断明确的 2 6例IC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89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我院经临床、钡灌肠、电子结肠镜、病理组织学确诊的IC 2 6例 ,其中男 10例 ,女 16例 ;年龄 4 878岁 ,平均 6 3 2岁。病程 3小时 4个月。其中 2 4例伴随下列疾病的一项或几项 :冠心病 16例 ,高脂血症 10…  相似文献   

3.
11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以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内镜检查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改变,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老年人出现腹痛、便血者,应考虑到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合并高血压22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0例;18例因腹痛、便血就诊,6例仅出现单纯血便而无腹痛症状;3例痛理学检查显示巨噬细胞有含铁血黄素沉着;治疗2~4周后患者症状均缓解,肠镜检查显示12例肠黏膜完全恢复正常,7例病变部位仅见轻度黏膜充血水肿,3例可见溃疡癜痕;6例因症状好转出院,未复查肠镜.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患有基础性疾病患者中,部分患者以便血为主要表现,腹痛不明显或无腹痛症状,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金标准,内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相似文献   

6.
<正>缺血性结肠炎是指由于闭塞性/非闭塞性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结肠缺血损伤。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诊断困难,漏诊率较高。作者回顾分析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确诊的37例缺血性结肠炎老年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方法对该院2000年以来经结肠镜确诊的4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该病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易患(38/4388.1%),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梗死和便秘等基础疾病或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左下腹部痛、便血、腹泻三联征。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左侧结肠,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病变肠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增生性改变且与正常肠黏膜界限分明。结论中老年人出现急性腹痛及血便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及早行结肠镜检查对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结肠炎易患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易患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对照 ,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计算发病相关因素的OR值 ,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找出主要易患因素。结果 :便秘、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 12 7,7 4,P <0 0 5 ;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脑梗塞的OR值分别为 4 8,3 4,3 0 ,2 3,但P >0 0 5。结论 :老年患者便秘 ,是缺血性结肠炎不可忽视的易患因素 ,应积极治疗老年人便秘 ,尤其是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3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3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1.
21例缺血性肠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分析21例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征、肠镜所见及病理改变。结果缺血性肠炎的病理改变以肠壁充血、水肿、出血及变性坏死为主,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论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并讨论其病因、分型、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结肠炎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分析2003年1月—2008年5月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出现腹痛后10d内行全结肠镜检查,部分病例取病变粘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者3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8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者31例,狭窄型4例,坏疽型1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征、诊断时的内镜与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10年11月间诊治的64例缺血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学特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内镜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64例患者平均年龄62.5±5.2岁,男性(30例)与女性(34例)发病率在无显著差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94.5%)、便血(92.1%)和腹泻(73.4%)。早期内镜检查(n=63)发现结肠黏膜水肿及局部出血(100%)。组织学表现为肠壁的急性缺血坏死(100%)。52例患者同时存在1或多个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同时伴发的高血压病(73.4%)、糖尿病(20.3%)和心房纤颤(17.1%)是发生IC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支持治疗在数天内临床状况改善而且预后良好,仅少数(1.6%)患者需行部分肠切除治疗。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便血;结肠镜联合活组织病理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早期确诊手段。同时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心房纤颤是发生IC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能在数天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气钡双重造影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由于缺血性结肠炎-过型多见,因此我们对10例患者在短期内作了多次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观察其变化。结果:X线主要表现为:①指压痕;②管腔狭窄;③多发龛影;④囊袋状改变。结论:钡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数日到数周内动态观察可发现明显的变化,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15.
Two cases of ischemic colitis occurring proximal to carcinoma of the colon are describ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barium enema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two conditions is rare but when present may cause some confusion.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two lesions may, for instance, be considered to be both due to ischemic colitis, or mistaken for granulomatous colitis with a stricture.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9月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12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脑梗死27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1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者149例,狭窄程度〈50%者163例。年龄(OR=1.037,P=0.000)及冠心病(OR=4.121,P=0.031)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常见,年龄和冠心病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积极控制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8.
19.
寇利琼 《华西医学》2014,(8):1457-1460
目的观察双流县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于2010年5月-2012年10月通过随机抽取双流县6个社区共276名60~84岁的老年女性,开展相关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 276名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9.64%;不同职业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城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重补钙及维生素D制剂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低于非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老年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现在体质量、闭经年龄、患呼吸系统疾病与骨质疏松患病密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现在体质量、食用牛奶、闭经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与骨质疏松患病密切(P〈0.05)。结论双流县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老年女性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