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54例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并对其中48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9个月.结果 胃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腹部不适常见,术前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率达 85.2%(46/54),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88.9%(48/54),全组手术切除率87%(47/54),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1%和72.9%.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存在一定关联.胃MALT淋巴瘤无特异临床症状,术前诊断均依靠胃镜及活检.对于胃MALT淋巴瘤,根除Hp治疗,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联合术后化疗或放疗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54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CT表现,以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胃MALT淋巴瘤54例。根据MALT淋巴瘤的病理分级,分为高度恶性淋巴瘤(21例)和低度恶性淋巴瘤(33例),对2组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4例中,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增厚36例(66.7%),淋巴结肿大21例(38.9%),溃疡13例(24.1%),胃壁肿块2例(3.7%)。14例(25.9%)无任何异常,均为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在CT上的异常(100%)比低度恶性组异常发生率(51%)高。高度恶性组胃壁增厚程度比低度恶性组高(71%、14%,重度或中度)(P0.01)。淋巴结肿大高度恶性组占66.7%(14/21),低度恶性组为21.2%(7/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在高度恶性组中的发生率为57.1%(12/21),在低度恶性组中为3.0%(1/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肿块形成仅在高度恶性组中发现2例。结论:2组胃MALT淋巴瘤的CT表现,均为胃壁增厚,淋巴结肿大,在影像学表现有重叠。胃壁增厚较明显、更弥漫及溃疡提示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李伟强  杨舟  邹益友 《武警医学》2005,16(2):101-103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的Cyclin D1,bcl-2及CD95蛋白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胃MALT淋巴瘤的Cyclin D1,bcl-2及CD95蛋白的表达.结果 45例中仅1例高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瘤细胞呈Cyclin D1阳性表达;低度恶性组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88.6%,31/35)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组(40%,4/10)(P<0.01);低度恶性组CD95蛋白的阳性率(34.3%,12/35)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高度恶性组(80%,8/10)(P<0.01);在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bcl-2和CD95蛋白的阳性信号强度均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结论 bcl-2和CD95蛋白参与胃MALT淋巴瘤的恶性转化,检测两者有可能作为判断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的指标,但Cyclin D1蛋白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认识肠道原发性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肠道淋巴瘤20例,应用多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免疫组化S-P方法标记观察。结果: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2~78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下腹疼痛,腹内可触及包块为主要症状。发生部位回盲部8例、小肠7例、结肠4例、直肠1例。形态表现MALT型淋巴瘤19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MALT型淋巴瘤表现6例;肠病型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MALT型最多见,临床上很难与肠癌鉴别,早期诊断依赖肠镜活检,预后与规范化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是结外淋巴瘤最常侵犯的器官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1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15例胃淋巴瘤患者,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56 9岁;均为NHL,其中DLBCL 1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2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PET/CT显像前均未进行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4例均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和胃肠钡餐造影(GI)、CT及胃镜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和浸润深度。结果4例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GI见胃内壁局限性或多个类圆形充盈缺损,黏膜破坏。CT表现见胃壁增厚或见小结节状突起。胃镜见胃黏膜明显增厚、充血,皱襞粗大、紊乱迂曲,并见多个小结节样增生及边缘模糊的浅表溃疡。结论 胃MALT淋巴瘤影像学表现虽没有特异性,但如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应考虑到胃MALT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B细胞MALT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亚型,可见于肺、乳房、膀胱、眼结膜、肾、肝、皮肤、唾液腺、甲状腺、胸腺,自体免疫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多数发展缓慢,预后较好。其中低度恶性 B细胞 MALT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且多好发于胃[1]。现将2002年6月收治的经CT、胃镜检查、活体组织标本、组织病理学证实的 1 例胃 B细胞 MALT淋巴瘤报道如下。病例资料 患者,女, 77岁。持续性上腹隐痛,伴纳差、呕吐、体重下降1 个月。体检:慢性病容,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剑突下深压痛,腹平坦,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腹壁柔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6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做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中胃恶性淋巴瘤23例,术前确诊14例,均为胃镜下活检确诊,小肠淋巴瘤19例,术前确诊4例,为CT或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结肠淋巴瘤24例,术前确诊10例,均为肠镜下活检确诊。共52例获得随访,其中胃恶性淋巴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47%;小肠为57.9%,结肠为45.8%。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0例,T细胞型14例,52例行辅助COAP化疗,总有效率92.6%。结论:(1)内窥镜下活检和CT或B超引导下活检最具确诊价值,X线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2)手术治疗和化疗同等重要,免疫组化分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胃恶性肿物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纤维胃镜及活检病理证实15例胃恶性肿瘤作CT薄层及重叠扫描。结果 15例中,胃癌9例,胃恶性溃疡1例,胃底癌4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7例胃癌及1例胃恶性淋巴瘤无任何肿瘤转移及外侵征象,作了手术切除,术中发现与术前CT检查相符,7例已有肝转移及胃外侵,不宜手术治疗。结论 CT是胃恶性肿瘤手术前评估最有效方法,应作为外科术前常规。  相似文献   

10.
胃肿瘤中以胃肉瘤少见,但其中以恶性淋巴瘤多见,本文对1997-2001年5例手术胃镜活检后病理诊断为胃淋巴瘤对其中3例X线误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活性在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测定端粒酶活性在诊断和预测卵巢肿瘤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PCR-TRAP法检测30例卵巢肿瘤组织(良性组织8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5例)的端粒酶活性。结果:8例卵巢良性组织中均未测出端粒酶活性,7例卵巢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组织中,4例(57%)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15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14例(93.3%)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在组织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分明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且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roli病的临床特点、分型及诊治原则,方法:对收治的5例Caroli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诊病的临床特征、分类方法、影像学诊断以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该病以年青患者、反复胆管炎及多次手术未能解除胆管感染为特征,黄氏四型分类法对术式选择有指导意义;B超、CT及MRCP对病变部位、大小及有无结石定位准确,尤其是MRCP的三维成像可显示胆管全貌;病变切除(肝叶、胆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固定器械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用本法治疗10例胸椎和22例腰椎的爆裂性骨折。结果:经临床观察和随访,疗效满意,伴有神经症状的28例中24例中获得改善。16例完全恢复,结论: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作者强调脊柱损伤只要有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甚为重要,早期或立即手术有利于脊柱骨折和椎管前方骨块的复位,早期复位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减少移植后疾病的复发。方法 :比较了液体培养净化的ABMT和混合 1/ 6量的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有核细胞的ABMT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对ABMT组 11例和混合移植组 2 3例的疗效进行了随访和分析对比。结果 :ABMT组除 2例移植早期死亡 ,余 9例皆重建造血功能。混合移植组 4例早期死亡 ,余 19例皆成功造血重建。后者外周血三系细胞造血恢复均慢于前者 ,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ABMT组无病存活 4例(36 .4% ) ,平均随访 48(34~ 92 )个月均CCR。混合移植组无病存活的 10例 (43.5 % ) ,中位随访 2 5 (16~ 6 5 )个月 ,仍存活 ,且均CCR。移植相关死亡ABMT组为 18.2 % ,混合移植组为 17.4%。ABMT组复发率为 44 .4% ,混合移植组为 31.6 %。混合移植组有 6例发生轻度皮肤型GVHD ,激素治疗后渐好转。二组病人皆未观察到急性GVHD。结论 :混合移植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ABMT ,并具有方法简便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行肾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发性肾破裂11例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并出血6例,肾癌1例,原因不明4例。原因不明4例保守治疗成功,余7例均手术治疗。结论:掌握本病临床特点配合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原因不明者,行肾切除应谨慎。  相似文献   

16.
乳腺占位病变的高场强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在高场强MRI的影像表现 ,评价高场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996~ 2 0 0 4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 3例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MRI资料 ,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典型乳腺良、恶性病变 ,高场强MR平扫即能准确诊断 ,而部分非典型良、恶性病灶 ,增强扫描形态、信号变化也有一定的重叠。结论 :MRI技术能够充分显示病变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是建议活检或预防性手术的最有力的依据。但是 ,MRI平扫、增强技术对乳腺非典型病变 ,仍然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血液中早期检出伤寒沙门氏菌病原体的方法。方法:选择沙门氏菌属中的invA invE,采用PCR扩增-反相杂交法及电泳法同时对血培养物中的伤寒沙门氏菌进行对比检测。结果:电泳法6h检出8份,检出率80%。8h、10h可将10份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反相杂交法4h有3份阳性,阳性率为30%,6h有9份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90%,8h、10h可将10份全部检出,阳性率为100%。临床标本中电泳法12/16阳性,阳性率75%,PCR-反相杂交法阳性14/16,阳性率87.5%。结论:反相杂交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对伤寒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泌尿系成像对输尿管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泌尿系成像(SCT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7例输尿管病变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①SCTU图像好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②SCTU图像可见,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输尿管瘘者显示瘘口位置、走行。结论:SCTU可多方位观察输尿管病变,可从二维及三维立体图像上获得更多诊断信息。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成像技术在壶腹周围梗阻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壶腹周围梗阻病人用组织谐波成像技术进行检查,作组织谐波成像前后声像图对比。结果组织谐波成像技术能明显减少壶腹周围胃肠气体干扰,病灶周围噪声明显减少,增强病灶界面回声,图像更均匀清晰,应用组织谐波成像前后,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92%(P<0.025,)X2=5.25)。结论组织谐波成像对壶腹周围梗阻定位、定性诊断较组织谐波成像前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