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亮  臧卫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96-298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 lex)是位于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SIJ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破坏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另外,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本文就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盆后部结构中,骶髂后韧带复合体、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完整,对骨盆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解剖结构,了解各韧带对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共40侧依次采用前后方入路,对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诸韧带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可分为3组: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耻骨上下韧带及耻骨前后韧带。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此3组韧带主要有两个功能:连接脊柱和骨盆环;维持骨盆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 方法 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 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 结果 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间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最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 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 结论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 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相似文献   

4.
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及手术指征.方法 2004~2006年采用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病人共18例.在C型臂透视下,将骶骨钉经过髂骨、骶髂关节、椎弓根固定到骶1椎体上.结果 18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诊,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优良率达94.4%,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对这组患者的治疗,认为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特点,手术指征为:(1)骶髂关节损伤、脱位或骶髂韧带损伤致骨盆不稳定;(2)骶骨骨折不稳定;(3)骶髂关节脱位伴骶骨或髂骨骨折,合并骶髂韧带损伤不稳定;(4)耻骨联合分离(>2.5cm);(5)分离、移位明显的耻骨支骨折伴骨盆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骶髂关节周围各韧带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骨盆-股骨有限元模型,在该正常模型基础上分别去除双侧骶髂关节各韧带,建立无髂腰韧带模型、无骶髂前韧带模型、无骶髂后韧带模型、无骶结节韧带模型、无骶棘韧带模型和无骶髂骨间韧带模型。在各模型上分别模拟脊柱的生理运动,分析左右骶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各关节面的平均应力,并与正常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相比正常骶髂关节模型,无骶结节韧带模型、无骶棘韧带模型和无骶髂后韧带模型的左右两侧骶髂关节ROM均无明显差异,而无骨间韧带模型除在脊柱右旋转情况下左侧骶髂关节ROM和后伸情况下右侧骶髂关节ROM无明显差异外,在其他脊柱生理活动下左右两侧骶髂关节ROM均显著增大。无骶髂骨间韧带模型左右两侧骶髂关节在脊柱生理活动下关节面的平均应力均明显降低。结论在所有骶髂关节周围韧带中,骶髂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有利于探讨骶髂关节错位的发生机制,为临床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个性化全骨盆三维有限元建模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的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模拟。方法从CT精确重建独立的左、右髋骨和骶骨实体模型,根据髋骨和骶骨的外形特征,利用专门的流线型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生成规则的体网格模型,并进一步建立骶髂关节的终板、软骨、关节接触面,和骨盆上的主要韧带组织及耻骨间盘。在建立的完整模型上去掉一侧的骶髂关节韧带群进行骨折脱位模拟,并与正常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建立了高精度的个性化全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左右髋骨和骶骨的皮质骨、松质骨,骶髂关节的终板、软骨和带摩擦的关节接触面,韧带包括骶髂骨间韧带、骶髂前韧带、骶髂后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上韧带和耻骨弓状韧带,以及耻骨间盘。正常模型的加载模拟和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拟的预测结果均与文献试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利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建模工具能建立更复杂更精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成为全骨盆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的平台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法和临床疗效,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16例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10例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后环,所有病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个月~6年,平均2年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骶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线片示骶髂关节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10例,优良率达73.1%。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均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固定坚强、损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并要注意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及相关的解剖观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骶髂关节及相关的解剖观测,为半盆脱位骶髂关节穿钉固定术提供临床应用依据。方法:观察成人干燥骨盆标本30付,并测量60侧穿钉时涉及的数据,以统计学方法计算出该组数据的国人正常值范围。结果:得出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钉点、方向、安全范围及深度。结论:掌握骶髂关节的相关解剖及进钉要点,对临床施行半盆脱位骶髂关节穿钉固定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骶髂螺钉LX 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 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外伤等异常。将骨盆等分锯成两半,左侧组采用骶髂螺钉LX固定,置入正、负应力骶髂拉力螺钉,沿着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压力带和张力带轴线,分别置入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张力带和压力带;右侧组置入常规骶髂拉力螺钉。测量拧紧力矩、轴向拔出力、相对位移、应变、能量吸收。结果 拧紧力矩与骨密度、拧紧力矩与轴向拔出力、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左侧组拔出力为(1158.10±29.20)N,比右侧组(791.2±44.6)N高32%(P<0.05)。右侧组的吸收能量为(6.52±0.78)J,左侧组的吸收能量为(11.75±1.45)J,左右两侧总的能量相比,左侧比右侧大(P<0.05)。结论 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强度和刚度均高于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拔出螺钉需要的能量亦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有利于骶髂复合体修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M型锁定重建钢板后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M型锁定重建钢板后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13例。骨折按Tile分型。骨折复位按Tornetta和Matta标准术后X线平片上骨折移位的最大距离。功能评估采用Majeed评分系统。结果 13例患者无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或脱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根据Tornetta和Matta标准评定优良率92.3%,按Majeed评分系统术后功能优良率84.6%。结论 M型重建锁定重建钢板后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是一种较好的固定骨盆后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一种具有螺旋刀片结构新型骶髂拉力钉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临床中常用的骶髂经皮拉力钉作为对照。使用聚氨酯材料模拟松质骨,利用Instron力学试验机测试对比抗拔出性能。然后使用骨盆标本,以正常骨盆、单侧骶髂关节损伤骨盆、骶髂经皮拉力钉-单钉修复、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骶髂关节损伤为对照,分析新型骶髂拉力钉修复正常站立姿态骶髂关节损伤的静态刚度和动态稳定性。 结果 新型骶髂拉力钉组拉力钉拔出后的聚氨酯材料破坏更小。新型骶髂拉力钉抗拔出的有效把持位移显著大于骶髂经皮拉力钉(P﹤0.05)。但骶髂经皮拉力的最大抗拔出力显著大于新型骶髂拉力钉(P﹤0.05)。骶髂关节损伤修复后,采用1枚骶髂新型骶髂拉力钉刚度显著高于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组(P﹤0.05)。骶髂关节损伤组的位移振幅最大,其次为正常组;其余组别的位移振幅较为接近,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骶髂拉力钉修复的动态稳定性最优,略优于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组,骶髂关节损伤组的稳定性最差。新型骶髂拉力钉能有效修复骶髂关节损伤。结论 骶髂新型骶髂拉力钉能更有效地把持松质骨,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骶髂关节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骶髂关节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耻骨联合的变化预测骶髂关节损伤程度.方法:防腐尸体骨盆8具,骨刀凿断耻骨联合,切断双侧骶棘,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前韧带,制成开书型骨盆骨折,使耻骨联合分离至1、3、5、7 cm时,用螺旋CT扫描,用标准CAD测量软件计算骶髂关节开大的距离.结果:耻骨联合分离1、3、5、7 cm时,骶髂关节分离距离平均值分别为:左侧(6.93±0.44)、(9.63±0.21)、(11.64±0.33)、(14.35±0.29)mm,右侧(6.91±0.44)、(9.63±0.19)、(11.63±0.20)、(14.30±0.49)mm.耻骨联合分离3 cm与5 cm时,髓骼关节分离距有明显差异,P<0.05.耻骨联合分离与骶髂关节分离有相关性,r(左)=0.991,r(右)=0.992,P<0.01.回归方程:左骶髂关节分离距离(mm)=5.777+1.214×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右骶髂关节分离距离(mm)=5.784+1.209×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结论:骶髂关节分离随耻骨联合的分离程度增加,根据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可预测骶髂关节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有限元法研究仰卧位屈膝屈髋按压法对骨盆应力及骶髂关节应变分布特点的影响,讨论该手法扳动整个骶髂关节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CT图像建立正常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屈膝屈髋按压法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力,将这两个力加载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该加载下骨盆应力和骶髂关节应变的分布情况。结果 加载模拟手法后,骨盆的主要应力位于骶髂关节前下1/3处、坐骨大切迹及臀下线和臀前线的中1/3;骶髂关节的最大应变主要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上缘、后下缘及上缘中部1/2。结论 屈膝屈髋按压法只能扳动骶髂关节的下1/3处,而不能扳动整个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骶髂关节融合和接触的模型,比较两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探究骶髂融合治疗下腰痛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构建包含骨盆环、骶骨、部分股骨、关节软骨和关节连接的骨盆有限元模型两例,分别设定骶髂关节连接为接触和融合,探究在500 N载荷下,两例模型中骨盆环特别是骶髂关节处力学传导的差异。结果在融合条件下骶髂软骨承受的应力及位移明显低于接触条件,在双侧骶髂软骨处尤为明显,其中左骶骨关节处,位移由0.83 mm减低为0.23 mm,减低幅度达约261%,等效应力由6.6 MPa减低至5.0 MPa,减低约32%。但融合条件下,骨盆环应力的传递相对更集中。结论骶髂融合可能提供较好的疼痛治疗效果,但同时必须谨慎评估伴发骨盆损伤和股骨头损伤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高度仿真的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使用新设计的解剖型钢板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进行固定,并与普通钢板的模拟固定进行对比,验证和分析新型钢板的性能.方法从CT精确重建髋骨和骶骨模型,采用专门的半自动流线型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生成规则的体网格模型,并进一步建立骶髂关节的终板、软骨、关节接触面,和骨盆上的主要韧带组织及耻骨间盘.然后去掉一侧的骶髂关节韧带群模拟骨折脱位,使用新型的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模拟,同时使用普通钢板替代解剖型钢板建立对比模型,分别进行加载分析受力情况.结果通过使用新的解剖型钢板改进棒一板内固定系统,骶髂关节的最大相对位移值减小了约23%,骨盆主要传承负载区域的最大的应力值降低了约25%.结论新型的解剖型钢板有效地提高了骶髂关节棒-板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为骨盆骨折的治疗增加了一种更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骨盆正位与斜位X线片中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提供确切的放射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男女各1具成人干燥髂骨和骶骨的耳状面上分别均匀涂上钡粉,合拢骨盆胶带固定,拍摄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再将钡粉洗净,用细铅丝分别沿着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的边缘环绕,合拢骨盆胶带固定,分别拍摄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观察耳状面和骶髂关节在骨盆正位片与斜位片上的投影变化和形态特征。 结果 在骨盆正位片可清晰的观察到双侧骶髂关节的前间隙和后间隙及耳状面。斜位片可观察到对侧骶髂关节的情况,骶髂滑膜关节位于X线上骶髂关节间隙的中下2/3;女性骶髂关节较男性短。 结论 骶髂关节在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上有其放射解剖学及性别特征,骶髂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以及耳状面是观察的重点,骨盆正位X线片基本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36岁。11例均为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后路腰骶髂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L5∕S1椎体和髂骨螺钉固定髂骨,配合患肢牵引和器械的撑开、合拢纠正垂直及分离移位。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骨盆后环形态恢复良好;下肢等长,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未出现跛行,下蹲功能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 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 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 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 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钱齐荣①综述贾连顺①审校由于骶髂关节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特点,关节活动度很小,而放射学检查难以清晰显示,增加了认识和诊断其疾患的难度,骶髂关节的研究显得极为欠缺。以至于Lavignole等[1]指出:迄今为止,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髂骨开窗入路行骶髂关节感染手术的优势及可行性。 方法 2013-2015年,我院采用经髂骨开窗入路治疗5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其中3例骶髂关节结核,另2例骶骨感染累及骶髂关节。依据CT测量骶髂关节在髂骨外板的投影数据,结合病灶的具体位置确定髂骨开窗位置,充分暴露病灶行清创手术。术后随访感染治疗效果及该入路对骶髂关节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骶髂关节感染消除,并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平片及CT检查未见骶髂关节脱位、不稳征象。 结论 经髂骨开窗入路显露充分,避免损伤关节周围韧带及前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减少对关节稳定性影响,手术风险小。与经典的前、后侧入路相比优势明显,可以作为骶髂关节手术入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