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hemerin:一个新的脂肪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merin(趋化素)是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它可由脂肪细胞分泌,通过自分泌途径作用于自身受体CMKLR1,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及葡萄糖转运,并可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炎性反应细胞(如巨噬细胞).从而对脂肪组织及脂质代谢产生一系列影响,提示chemerin可能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的结构、分布及产生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Adiponectin--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组织能分泌一系列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并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新近又发现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即脂联素(adi—ponectin),它是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具有类似胶原结构的蛋白,在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动脉硬化研究的深入,脂肪组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4.
脂肪细胞因子是指从脂肪组织分离的生物活性分子,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炎性蛋白等,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后发挥正常的信号转导作用,而该转导途径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大部分脂肪细胞因子的负件调节,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及其相父疾病.本文综述了胰岛素信号转导作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脂肪细胞因子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卢建刚  彭清  范忠才 《山东医药》2012,52(11):96-98
脂肪细胞因子在能量代谢平衡、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细胞分化、食欲控制、产热、神经内分泌功能、繁殖、免疫及重要心血管功能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报道的重要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IL-6、MCP-1、PAI-1、TNF、Chemerin等,其中Chemerin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也称为他扎罗汀诱导基因2  相似文献   

6.
Chemerin、visfatin、vaspin、视黄醇结合蛋白 4(RBP4 )是近几年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它们参与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病理生理过程. 目前许多研究发现,它们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这几种因子的深入研究将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预测指标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脂肪组织可分泌众多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网膜素以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等以及其它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肪酸,类固醇激素、生长因子及前列腺素等。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这些脂肪细胞因子在胰岛素抵抗、物质代谢、抗炎或促炎及遗传变异中等中的作用。这些脂肪因子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就近年来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心肌病变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心肌间质重构和心肌纤维化,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糖代谢障碍、心肌微血管病变等有关.新近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apelin、网膜素、visfatin、chemerin等,这些脂肪因子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心肌胰岛素抵抗、心肌能量代谢及心肌血管内皮功能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肌纤维化过程,进而对糖尿病心肌病变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洪玉  吴小川  罗兰 《山东医药》2012,52(40):31-34
目的研究脂肪细胞因子、炎性因子和代谢综合征(MS)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索MS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MS的关系,了解MS患者和正常人的临床测量及一般代谢指标的变化;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上述细胞因子对MS的影响。结果不论男女,MS组SHBG、adiponectin细胞因子低于正常组,TNF-α、IL-6细胞因子高于正常组(P<0.05)。MS组男女CRP和男性的leptin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腰臀比及细胞因子IL-6、leptin是MS组的危险因素,而SH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MS的保护因素。结论脂肪细胞因子adiponectin、leptin、SHBG和MS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除了调节脂肪量和能量平衡外,还在肥胖、血脂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T2DM)、动脉粥样硬化等胰岛素抵抗(IR)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已发现人脂肪细胞分泌百余种脂肪细胞因子,可分别与大脑、胰岛、肝脏、肌肉、肾上腺、心脏及血管内皮等组织进行脂-脑、脂-胰、脂-肝及脂-肌等调节。其中一些细胞因子已被证实,可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和  相似文献   

11.
雄激素与男性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激素与男性冠心病的关系存有较多争议,但多数研究发现雄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男性雄激素水平的降低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雄激素通过影响人体的脂质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管张力及血管内皮功能对抗男性冠心病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脂联素(APN)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诸多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水平与冠心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4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n=96)组和对照组(n=48),冠心病患者再根据临床症状、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分组,ELISA方法检测受试者Lp-PLA2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均0.01);不同病变支数组和Gensini积分组之间Lp-PLA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冠心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p-PLA2与冠心病独立相关,优势比为1.028~1.068。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与冠脉积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Lp-PLA2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Lp-PLA2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与高尿酸血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55例,双支病变组21例,3支病变组20例,分别测定血尿酸(SUA)水平,同时记录性别、年龄、血尿酸、血糖、血脂、血压、肌酐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2组之间血尿酸水平,分析冠心病与高血尿酸血症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常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按W HO 标准。结果 共发现32 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其中17 例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15 例为冠状动脉扩张并狭窄。11 例并有心肌梗塞,17 例心绞痛,5 例为非典型胸痛。结论 部分缺血性心脏病可能由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所致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 :11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 4组 :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 3支病变组 ,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 ,颈动脉最大内 中膜的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 ,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关系。方法242例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107例,女性135例,年龄38-80(58.4±9.2)岁。测量外周肱动脉压力计算脉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分析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与脉压<65 mmHg的患者相比,脉压≥65 mmHg患者冠状动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增高(27.8%比12.6%,P<0.05),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 脉压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脉压增高可作为全身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痫的患者共182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6例(女性44例,男性62例),中青年组(<65岁)76例(女性19例,男性57例)。分别在两组中对比分析女性与男性的血清胆红素。结果老年女性冠心病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老年男性(P<0.01);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男性(P<0.01或P<0.05),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是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3月~2012年7月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胸痛患者22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HD组(n=140)和对照组(n=80)。冠心病组依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由轻到重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8)、不稳定心绞痛(UAP)组(n=45)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7)。所有入选者记录身高、体重、血压及是否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采用酶法检测GGT、血脂、血糖等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GT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患者血浆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14±7.36)U/L,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GGT也随之增加[SAP组:(38.43±6.10)U/L,UAP组:(54.68±4.12)U/L,AMI组:(61.32±9.61)U/L],各组间GGT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T是冠心病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4.333,95%CI:2.596~7.234)。结论 GGT是与冠心病轻重程度有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别测定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并探讨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成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血浆TM值。结果:UAP组及AMI组T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711),但这两组TM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TM水平又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良好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SAP的鉴别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