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RA患者和42例非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的含量。结果 64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50例,诊断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0%。类风湿因子(RF)阳性51例,诊断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1%。抗CCP抗体和RF两者敏感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特异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CP抗体的诊断敏感性与R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诊断特异性较RF高,有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F与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01月-2013年08月我院收治的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类风湿因子(RF)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结果,并与同期50例健康对照者RF与抗CCP抗体检测结果作对比。结果:RA组血清RF、抗CC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F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4%、76.0%,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3%、92.0%,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性明显优于RF(PO.O5)。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抗CCP抗体联合RF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7)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血清标志物形成不同的组合,以ROC曲线评价不同组合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的价值。方法收集病程<2年有关节症状的患者213例,健康对照10例。参与的每一位试验者必须检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血清标志物形成不同组合,计算每一指标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曲线下面积,并用Z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CCP+RF+CRP组合ROC曲线下面积最大,CCP+ESR组合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CCP+RF+CRP组合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最高。除CCP+RF组合与CCP+RF+CRP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与CCP+RF+CRP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P+RF+CRP组合是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最佳组合,能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因子分型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检测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 研究RA各证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环瓜氨酸肽(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CCP)抗体分型差异。方法 选择230例早期RA患者,按证型分为湿热痹阻(50例)、寒湿痹阻(50例)、肾气虚寒(50例)、肝肾阴虚(40例)、瘀血痹阻组(4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组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活动期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高于非活动期(P〈0.05);活动期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P〈0.01)。结论 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浓度可作为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期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杨秉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2):29-30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MPP-3)、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分型(RF)检测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疾病进程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检测法,测定血清MMP-3、抗CCP抗体、RF lgM、RF lgG、RF lgA的含量。结果:(1)MMP-3、抗CCP抗体及RF lgM、RF lgG、RF lgA在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CCP、RF在RA各组血清水平均高于非RA及对照组(P<0.01);MMP-3在RA组具有较高含量,显著高于非RA组、健康对照(P<0.01);在RA1组与RA2组中水平比较差别明显(P<0.01),在RA2组与RA3组中水平比较差别明显(P<0.01)。(2)RA组中MPP-3、抗CCP抗体、RF lgM+RF lgG+RF lgA的敏感度分别为65.3%,68.7%,71.8%。(3)MMP-3、抗CCP与RF lgM+RF lgG+RF lgA在RA组中特异性分别为70.2%,95.1%,83.1%。(4)五项指标的联合检测敏感度为32.8%,联合特异度为100%。结论:联合检测五项指标可降低RA的漏诊率。动态联合测定抗CCP抗体、RF lgM、RF lgG、RF lgA、MMP-3能更有效地及时监测RA的疾病进展,对指导临床诊治及干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 - IgG)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热证中对疾病活动度及骨侵蚀的意义。方法将82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分为热证组与寒证组,在 CCP 抗体阳性的情况下,观察其 ESR、CRP、RF 的数值,判断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有无统计学差异;观察两组患者随诊1年及2年后骨骼 X 线的进展情况,以判断 CCP 对于骨侵蚀的价值。结果热证组炎性指标(CRP、ESR)与寒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随访2年,热证组前三期 X 线变化较寒证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Ⅳ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CP - IgG 阳性患者,对于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热证病情活动性有临床意义,对于判断骨侵蚀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GPI)联合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RA患者7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血清中GPI抗原、抗CCP及RF-IgM水平。结果 RA组患者的GPI抗原和抗CCP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组GPI抗原阳性率、抗CCP抗体阳性率、RF-IgM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GPI、抗CCP抗体以及RF-IgM单一指标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PI、抗CCP抗体以及RF-IgM联合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达到100%,与单独检测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联合诊断后敏感性降低,与单一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GPI与抗CCP二者有显著相关性,GPI与RF-IgM存在显著相关性,抗CCP与RF-IgM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GPI抗原、抗CCP抗体均是RA敏感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两者与RF综合分析,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同时可以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41例RA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胸部X射线片和/或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分为2组: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组(RA-ILD组)65例(26.97%),单纯RA组176例(73.03%)。ELISA法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滴度,通过t检验及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抗CCP抗体滴度、年龄、吸烟史、受累关节数、病程长短对RA是否合并ILD有影响(P均<0.05)。2组患者性别分布、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C3、C4、Ig A、Ig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抗CCP抗体、年龄是RA患者并发IL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分层检验提示RA-ILD组抗CCP抗体高滴度(≥300IU/m L)患者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单纯RA组(P=0.017)。结论年龄、高水平的抗CCP抗体可能与RA患者合并肺间质性病变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故对高滴度抗CCP抗体的RA患者应早期行HRCT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RA3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IgG-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A患者65例、非BA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IgG-Rf。结果:抗CCP抗体、RA33抗体和IgG-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8.5%、33.9%、75.4%;特异性分别为98.O%、97.0%、81.0%。结论:抗CCP抗体、RA33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优于RF(P〈0.05),可作为RA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RF与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同时检测用于RA的诊断是临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CRP、ESR联合检测在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RA患者、27例其他相关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均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和CRP,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采用W estergren法测定血沉。结果 47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8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结论单独检测类风湿因子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CRP与ESR能很好地反映病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生地苦参汤联合艾拉莫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CP抗体、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α(IFN-α)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血清CCP、IFN-γ、IFN-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地苦参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降低血清CCP抗体水平,抑制TLR通路细胞因子TNF-α、IFN-α分泌,从而调节IFN-γ、IL-4平衡,发挥稳定免疫微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I)4基因padi4_9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河北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的关系及与抗环瓜氨酸化蛋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PCR-LDR)对134例RA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组中PADI4基因的padi4_94位点进行SNP分型,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结果:RA患者中padi4_94位点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用病例对照人群中携带AG基因型者患RA的可能性是GG基因型的2.010倍(OR=2.010,95%CI=1.162-3.476),A等位基因可能为RA的易感等位基因(P<0.05)。抗CCP抗体的阳性率在携带RA易感等位基因A阳性患者中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携带A等位基因的阳性组患者中抗CCP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di4_94位点AG基因型与RA具有相关性,其中A等位基因在河北汉族人群中为RA的易感等位基因。且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帕夫林胶囊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夫林胶囊,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DAS28评分、VAS评分、关节疼痛个数及指数、关节肿胀个数及指数、生化指标(CCP、RF、ESR、CRP)、左/右手腕关节滑膜厚度、腕/手关节滑膜内血流信号、炎症因子(IL-17、IL-23、IL-10、TNF-α)、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JAK、p-JAK、STAT3、p-STAT3)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AS28评分、VAS评分、关节疼痛个数及指数、关节肿胀个数及指数、生化指标、左/右手腕关节滑膜厚度、炎症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腕/手关节滑膜内血流信号、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更高(P<0.05)。结论帕夫林胶囊联合甲氨蝶呤可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来有效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关节滑液中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在RA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及病变膝关节滑液中RANTES、MCP-1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与骨关节炎(OA组)和外伤截肢者(对照组)对照。结果RA患者血清及滑液中RANTES、MC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OA组及对照组,且滑液中的水平也显著高于血清水平。RANTES、MCP-1的表达与C反应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RA患者过度表达的RANTES、MCP-1参与了RA的炎症及关节病变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复方夏天无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64例及对照组40例,联合治疗组予复方夏天无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对照组仅加用甲氨喋呤.比较治疗前后ACR20,ACR50,ACR70及实验室指标(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并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ACR20改善率为59.4%,高于对照组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R50改善率为32.8%,也高于对照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比甲氨喋呤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甲氨喋呤组(P<0.05).结论:复方夏天无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短期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并具有更高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痹痛康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痹痛康丸治疗,B组给予痹痛康丸治疗,C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3组疗程均为12周,3组分别于用药后4周、12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12周时A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A组VAS疼痛评分、疲乏VAS评分、肿胀关节数、疼痛关节数、ESR、CRP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和C组。结论痹痛康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起效快、疗效好,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功能活动、体征及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治疗组(微波配合中药组),以14 d为观察周期,比较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个数,血沉(ESR)和类风湿因子(RF)变化及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晨僵、关节疼痛个数、RF、ESR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僵、关节疼痛个数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F、ESR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微波配合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波配合中药治疗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指标,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住院人数的季节波动与六季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RA住院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用"六季"为分类方法,统计2000—2006年42季各季入院人数;同时根据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同期日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平均风速五项气象要素,计算7 a来42季各季气候平均值,运用方差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RA患者入院人数有按季节分布趋势,峰值分别对应温季和湿季,谷值对应风季。且温季与风季、湿季与风季入院人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气候因素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导致RA患者入院人数季节波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