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 p5 3基因突变 ,并确定其对肝癌诊断的意义。 方法 收集 2 5例肝癌 ,2 0例肝硬化 ,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 ,提取DNA ,应用限制性酶切及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 p5 3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 结果 显示 p5 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 2 49密码子产生突变 ,ARG变为SER ,肝癌 ,肝硬化 ,健康者中发生率分别为 44 % ( 11/2 5 ) ,2 0 % ( 4/2 0 ) ,7% ( 2 /30 ) (P <0 .0 1)。结论 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p5 3突变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 ,其可作为新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及肝癌p53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硬化及肝癌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80例肝硬化、肝癌标本,分别以PCR-SSCP法,双链DNA序列测定法研究其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点。结果:62例肝癌标本p53总突变率为19.4%,其中,早、中、晚期突变率分别为10.5%、15.0%、35.0%;18例肝硬化标本p53总突变率为5.6%;第7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249位密码子第3号碱基上,为G:C→T:A的转换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肝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初,随着肝癌的进展逐渐积累,突变率呈上升趋势,故p53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启动癌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虎  汪渊  周青  李旭 《癌症》2000,(11)
目的: 研究 p53基因 249密码子在肝癌非高发区安徽省的点突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 PCR- RFLP技术分析肝细胞癌 p53基因 249密码子突变的频率。结果:所检测的 38例肝细胞癌均无出现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 4例有 p53基因 249密码子的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 10.53% (4/38)。结论:本资料说明,在肝细胞癌非高发区中 ,肝细胞癌中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发生的点突变并非为高发事件。提示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点突变在肝癌非高发区肝细胞癌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黄曲霉毒素高危区肝癌p53基因序列改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Deng Z  Pan L  Ma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18-21
目的 检测广西肝细胞癌 p53基因的序列改变。方法  4 0例肝细胞性肝癌 ( HCC)分两组 :一组 2 6例 ,来自广西扶绥地区已知 HCC、黄曲霉毒素 ( 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 ( HBV)高危区 ;对照组 14例 ,来自广西玉林地区 ,该地 HCC和 HBV高危 ,但 AFB1可能低 ,因居民以低 AFB1的大米为主食。第七外显子直接测序。 p53蛋白和 HBs Ag免疫染色。结果 扶绥组 16/ 2 6例 ,占 61.5% ,2 4 9密码子第三号位 G→ T颠换 ,形成公认的突变热点。玉林组仅在贵港地区 p53突变集中在热点 ,为 3/ 5例 ,其他地区第七外显子突变点则分散在不同位点。全组 38/ 4 0例 HBs Ag( ) ,占 95%。结论 除启东和南部非洲外 ,世界上第三个 AFB1高危区肝癌 p53基因出现特异突变位点。已知肝癌 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这热点则提示该地 AFB1高污染。 HBV常伴随这些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肝细胞癌(肝癌)和23例肝硬化标本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后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0%(20/29),癌旁组织阳性率为60%(18/29),肝硬化组织阳性率为30%(7/23),有血管侵犯的12例肝癌变变型p53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而无血管侵犯的17例中仅8例为阳性(P<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高于阴性组(8370±4764ng/ml比98.7±64.3ng/ml,P<0.05)。提示:P53蛋白表达在肝硬化时即发生了异常;p53蛋白异常可能是AFP基因被激活的原因之一;p53蛋白异常有利于肝癌向门静脉转移。  相似文献   

6.
启东肝癌高发区乙肝病毒流行株全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霞  金晏  钱耕荪  许丽  屠红 《肿瘤》2007,27(6):429-432
目的:通过对江苏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该地区肝癌高发的分子病毒学病因。方法:以蛋白酶K消化后,酚/氯仿抽提7例肝炎和7例肝癌患者血清中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血清中HBV基因全长,克隆至T载体后行全自动测序。以PHYLIP软件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判断HBV的基因型;以Clastal W软件对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14例标本中有12例为C基因型,2例为B基因型。肝癌和肝炎组中HBV基因型类别分布无差异。有5例HBV发生了PreS2的缺失突变,其中肝癌标本4例(57.1%),肝炎标本仅1例(14.3%)。HBV基因组中常见的点突变为PreS1区的nt.3116及核心启动子区的nt.1762/1764,发生率高达78.6%(11/14)。与肝炎组相比,肝癌中点突变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位点为前C区nt.1899G→A的突变(P=0.01)及核心启动子区nt.1653C→T的突变(P=0.05)。结论:启东地区HBV以C基因型为主;启东HBV基因组中可能存在着与肝癌相关的点突变和缺失突变。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及肝癌p53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硬化及肝癌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选择 80例肝硬化、肝癌标本 ,分别以PCR SSCP法 ,双链DNA序列测定法研究其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点。结果 :62例肝癌标本p53总突变率为 19 4 % ,其中 ,早、中、晚期突变率分别为 10 5%、15 0 %、35 0 % ;18例肝硬化标本p53总突变率为 5 6% ;第 7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 2 4 9位密码子第 3号碱基上 ,为G :C→T :A的颠换突变 ;第 8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 2 73位密码子第 1号碱基上 ,为C :G→T :A的转换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肝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初 ,随着肝癌的进展逐渐积累 ,突变率呈上升趋势 ,故p53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启动癌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分析胃癌p53基因的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胃癌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点突变的发生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银染技术,对40例胃良性疾病和30例胃癌标本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点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40例胃良性疾病均无点突变发生,30例胃癌中有12例发生p53基因的点突变,突变率为40.00%(12/30)。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CR-SSCP银染技术不仅灵敏安全,而且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高龄食管癌患者与低龄食管癌患者中抑癌基因p53全部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谱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的差异。方法:留取林州市〉70岁和〈40岁、低年龄组食管癌患者食管癌新鲜标本51例,提取DNA,PCR扩增p53第2~11外显子。DHPLC进行突变的筛查。突变样本进行DNA纯化测序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p53至少有1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36例,突变率为70.6%。高年龄组突变率为63.3%(19/30),低年龄组突变率为80.9%(17/2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有2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10例,突变率为17.6%。高年龄组突变率为26.7%(8/30),低年龄组突变率为9.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是林州市居民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发生频率很高的事件。林州市居民的p53外显子突变谱中,共有15种突变类型,共计59个突变位点,其中最多的突变类型是插入碱基C。在p53基因第2~8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的非编码区有大量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0.
覃文新  潘勇  姚根富  万大方  顾健人 《肿瘤》2004,24(4):318-321
目的应用非放射性PCR-LIS-SSCP方法快速分析肝癌患者p53基因第249位密码子突变.方法采用PCR-LIS-SSCP方法,研究了16例来自中国广西、江苏启东和上海地区肝癌患者p53基因第249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并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测序对PCR-LIS-SSCP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从16例肝癌病人中检出3例在该位点具有突变.其中广西地区的4例肝癌病人有1例发生突变,江苏启东地区的4例肝癌病人有1例发生突变,上海地区的8例肝癌病人有1例发生突变. 结论用该方法检测肝癌病人p53基因第249位密码子突变频率为18.8%(3/16),为该方法应用于候选新基因的未知突变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肉瘤c-myc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YL  Qiu JS  Xiong M 《癌症》2002,21(1):63-67
背景与目的:原癌基因c-myc和抑癌基因p53与脂肪肉瘤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脂肪肉瘤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文献报道不一,本文拟探讨脂肪肉瘤中c-myc、p53基因蛋白表达的水平及意义,以期为本组肿瘤发生发展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资料。方法:采用链菌素抗生物素-生物素(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LSAB)免疫组化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方法。结果:c-myc和p53蛋白在脂肪肉瘤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09%(16/42)和48.08%(25/52)。不同类型脂肪肉瘤,分化良好者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分化较差者。脂肪肉瘤中c-myc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c-myc和p53蛋白表达在原发者和复发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53第6、7、8外显子PCR-SSCP分析,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出现异常泳动带。DNA序列分析证实1例第8外显子第268位编码区出现错义突变(AAC→ATC),另1例第6例显子第221位编码区出现可疑杂合性同义突变(GAG→GAA)。结论:c-myc和p53蛋白与脂肪肉瘤的形成及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它们可作为判断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参考指标之一,但与肿瘤复发无关。在脂肪肉瘤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脂肪肉瘤中p53基因第6、8外显子分别存在点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p53基因杂合性缺失(LOH),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56例ESCC中p53基因LOH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56例ESC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7 %(34/56),它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家族史无关(P>0.05),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81.0 %(17/21),48.6 %(17/35);生存率低于3年组和高于3年组的p53阳性表达率为73.9 %(17/23),46.4 %(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3基因LOH率为80.5 %(33/41),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3年生存率有相关性(P<0.05)。p53基因总突变率为76.8 %(43/56),突变位于17号染色体第4外显子者5例,第5外显子者23例,第6外显子者1例,第7外显子者4例,第8外显子者7例,有3例在内含子。p53基因突变/过度表达率为46.4 %(26/56),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55.4 %(31/56)。结论 p53基因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伴有p53基因LOH/p53蛋白过度表达的3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53蛋白阳性表达的ESCC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判断食管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36例乳腺单纯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30例乳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用PCR-RFLP检测p53基因第8外显子第278密码子突变。结果: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0,22.6%,46.7%。p53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3.2%,10.0%,均为杂合子突变。结论:乳腺癌不典型增生中存在p53蛋白表达和该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能在乳腺增生病向乳腺癌进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法检测了60例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5、6、7三个外显子。[结果]对例有异常电泳带,Ⅱ-Ⅳ期乳腺癌中存在着高频率的p53基因突变,Ⅱ期15/25例(60.0%),Ⅲ期14/18例(77.8%),Ⅳ期4/4例(100%)。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突变率(30/36,83.3%)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4,21.4%)。〔结论〕p53基因异常可能发生在乳腺癌早期,并持续存在于乳腺癌突变的全过程,在乳腺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中也有p53基因的突变,提示应密切关注此类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启东肝癌中P53基因突变是否与饮酒、吸烟相关。方法:分析210例肝癌中P53基因序列改变,结合患者饮酒、吸烟状况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53%(112/210)肝癌中有P53基因突变。饮酒、吸烟者突变率增高,特别是饮酒且吸烟者中突变率更高。结论:饮酒、吸烟有助于启东肝癌中P53基因突变,增强突变P53基因的致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南北方食管癌患者中抑癌基因p53全部编码外显子基因突变谱的差异。方法各选取揭阳居民食管癌患者42例,佛山患者52例,常规提取DNA, PCR扩增p53第2-11外显子全部编码区和附近的一部分非编码区,扩增产物用DHPLC进行突变的筛查。筛查出的突变样本进行DNA纯化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p53突变位点的比对和定位。结果高、低发区组中p53至少有1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63.8%(28/42)和61.5%(32/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0.05); p53有2个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分别为14.3%(6/42)和15.4%(8/52),两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81>0.05)。结论高低发区间可能具有相似的环境致癌物质,通过相同的p53基因突变机制导致了两地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30例配对新鲜胃癌标本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标本中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情况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SSCP检测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结果: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6.7%(14/30),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率分别为10%、16.7%、23.3%、16.7%;p53基因突变与病人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O.05);但是,p53基因突变与胃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进展期胃癌p53基因突变高于早期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早期胃癌一进展期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虎  汪渊  周青  李旭 《癌症》2000,19(11):978-980
目的:研究p53基因249密码子在肝癌非高发区安徽省的点突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肝细胞癌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的频率。结果:所检测的38例肝细胞癌均无出现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4例有p53基因249密码子的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10.5%(4/38)。结论:本资料说明,在肝细胞癌非高发区中,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发生的点突变并非为高发事件。提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管癌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中多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胆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p14^ARF、DAPK和TMS1/ASC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并对胆管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36例胆管癌组织标本中,有24例(66.7%)至少存在1个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其中p14^ARF、DAPK和TMS1/ASC基因甲基化的比率分别为25.0%、30.6%和36.1%;癌旁组织中,有5例(13.9%)存在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其中TMS1/ASC3例(8.3%),DAPK2例(5.6%)。36例胆管癌组织标本巾,有22例(61.1%)存在p53基因的突变。p53突变伴1个以上抑癌基因甲基化者共14例,占38.9%,其发生率与胆管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中,DNA甲基化是胆管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癌旁组织中,DAPK和TMS1/ASC基因的甲基化率虽然较低,但可能有早期诊断意义。p53突变伴抑癌基因的甲基化与胆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有关,并趋向于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输血传染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检测及血清稀释法检测血清TTV滴度,结果:肝癌中TTV阳性为山东临沂8例(8/25),广州6例(6/16),广西28例(28/65),肝硬化中TTV阳性为6例(6/16),结论:本组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中39.3%的TTV感染,TTV感染可能对肝癌,肝硬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