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任宝琦  李成辉 《新中医》2018,50(2):163-16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病因复杂,其本在脾,涉及心、肝、肺、肾。基于五脏相关学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治疗上认为从脾论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治则,并进一步提出从肝脾相关、心脾相关、脾肾相关、肺脾相关论治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为支撑,从肝与大肠生理密切相关、病理相互为病认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并从气机郁滞、气郁化火之肝郁肠闭和木乘脾土、肝经湿热之肝旺肠泄两方面列举冯全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独到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而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导致IBS发生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治疗主要以抑肝扶脾、疏肝理脾为主。安肠汤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确,结合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及文献资料,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特征,为更好地应用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其中腹痛和腹部不适是肠易激综合征最核心的临床症状。其突出特点是这些症状与排便有关。刘铁军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独到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他认为,肝脾同病是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机,治疗常用疏肝健脾和温补脾肾两法,用药主张"忌刚用柔",避免辛温香燥之理气药伤肝体,劫肝液。且要调理情志。参见《刘铁军教授运用"肝脾同病"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一文。  相似文献   

5.
中医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先立 《河南中医》2010,30(5):466-467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位在肠,关乎肝、脾、肾三脏,其中肝疏泄太过,肾之温煦不及,都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有关,但脾是关键。治疗以健脾贯穿整个病程。初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疗主要在于疏肝健脾,后期,以脾肾阳虚为主,治疗重点在于健脾温肾。但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复杂多样,每个阶段都不是单纯应用一法,常几法联用,甚至常常肝、脾、肾共调,抑肝、健脾、温肾等合用,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异常。IBS的发生与肝、脾、肾诸脏有关,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机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致肝脾失和或肾阳虚衰,不暖脾土,脾失健运,致大肠气机异常。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针灸、中成药等方面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朱振红  郭朋  唐旭东  郭瑞 《中医杂志》2014,(23):2061-2062
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病因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具有高度相关性,病理特点甚为相似,腹痛病机系肝木过亢为本,湿邪、瘀血等为标;便秘病机是肝木过亢,脾运受抑,导致肠道气阻于内;泄泻病机为木疏过极,脾泄由作,故强调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焦敏 《中医药通报》2011,10(1):17-19
党中勤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归属到中医"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六淫外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而其病机则是多方面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本病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标在肠。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中医众多医家认为本病多与肝脾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从脑-肠互动的角度来综合认识和理解肠易激综合征。本文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对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胀伴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近年来,中医治疗IBS的疗效已被临床实践证实[1],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内治法调和肝脾。汪正芳等[2]认为IBS的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在调肝理脾立论的基础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7例。治疗组予自拟调肝理脾汤(党参、白术、八月札、白芍、陈皮、绿萼梅、白扁豆、芡实、防风、甘草)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医学对肝、脾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及现代研究中的证治观点,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发病病机,贯穿于病理变化的始末,据此确立施治之法,并附病案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钱小洲 《光明中医》2013,28(2):257-259
张照兰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可涉及外感、内伤等方面,终致脾失运化,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不畅,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病。肠易激综合征病位主要在小肠,与肝脾密切相关,也可波及胃、肾、大肠等脏腑,早期以实证为主,久则虚实间杂,寒热错杂。其核心病机为肝脾不调,故治疗上以调和肝脾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中医药治疗IBS有独特的优势,并在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98-2499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顾庆华教授多年临床实践,得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功能不调及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的结论,情志不舒诱发,肝脾不调,通降失司,便秘发生,遵病机治以疏和肝脾,通降和中,临床常用自拟方术芍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前医学者发现,脑肠轴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疏肝理脾、肝脾同治可起到调节胃肠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多重作用,这与脑肠轴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西医不同角度阐述脑肠轴学说与肝脾同治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该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以调肝健中,运脾益肾,注重审证求因,肝脾同调,擅用风药,均衡饮食,身心并调,利于康复。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林一帆教授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肾三脏出发,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抑肝扶脾法治疗。结果:痊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结论: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闫瑞  田耀洲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52-105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肝脾二脏有关,以肝郁脾虚、木虚肝旺为主,治疗以柔肝扶脾为大法.田耀洲教授自拟加味痛泻要方,柔肝健脾,清热化湿,辨证施治,切中病机而取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