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Be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重要意义,正日益增加。已经知道HBe抗原阳性血中含有大量的HBV而且感染性强,加上最近又弄清了HBV持续感染的病理状态与HBe抗原的关系,使HBe抗原受到了新的重视。这里试对HBe抗原的意义,整理如下: 1.作为感染性的标记日本通过对黑猩猩的感染性试验,弄清了HBe抗原阳性血清的感染力,比HBe抗体血清约强10~8倍。已经知道在母婴感染时,HBe抗原阳性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有80~90%成为携带者。关于婴儿的携带者形成率问题,需详细说明。如果母体血的HBe抗原是用灵敏度低的方法调查的,结果是当母亲为HBe抗原阳性时,婴儿成为携带者的比率很高,但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在垂直感染方面,一般认为母亲HBe 抗原阳性时子女易成为携带者,HBe 抗体阳性时对子女一般不引起传染。我们在对HBs抗原阳性携带者母亲生育的子女观察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为一种世界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发现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已知HBs 抗原排泄于尿、便、胆汁中。有人用病人的唾液给黑猩猩静脉注射引起发病,因而强调唾液亦是重要的传染源。HBe 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HBV 血清,稀释10~(-9)能成功地使黑猩猩感染并发生肝炎。种种事实均足以说明构成乙型肝炎传播之容易,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可通过各种医疗途径构成感染。于日本,人群的2~3%为抗原携带者。随着乙型  相似文献   

4.
抗病毒制剂的出现,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性慢性乙型肝炎得到病因性治疗。抗病毒制剂有干扰素(IFN)、阿糖胞苷(Ara-A)、阿糖腺甙(Ara-AMP)和acyclovir等,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常用IFN治疗。一、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HBV持续感染时HBV增殖高或向低增殖期移行则活动性肝损害明显,增殖低时损害轻。但HBV携带者的自然病程表明,约90%病例不表现为临床程度的肝损害,为处于低增殖期(抗-HBe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其余约10%进展为慢性肝炎,这种慢性肝炎每年中仍有10%HBeAg可自行消失。这样,慢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自然缓解,小儿预后很好,青年人及女性预后较好,男性及中老年人预后较差。组织学上,有肝小叶结构破坏时,如HBeAg消失,也可不发展为肝硬化而病  相似文献   

5.
B型肝炎病毒 ( HBV)感染的诊断依靠 HBs抗原、抗体检测 ,HBV增殖程度则以 HBe抗原、抗体、HBVDNA多聚酶、HBV DNA量来判定。但是 ,随着病程的自然过程和治疗的进行 ,不能产生 HBe抗原的突变株已显现 ,而且 ,因 HBV DNA的量变动较大 ,依靠现有敏感度的 HBV DNA检测法 ,则难以正确把握 HBV的增殖状况。作者采用高敏感度可定量的实时 PCR( realtime PCR)法 ,研究 HBV携带者的病况与 HBV增殖的关系。对象为 1HBe抗体阳性无症状者 ( ABC) ,为本院接受普查的 HBs抗原 ( EIA法 )阳性者中 ,HBe抗体阳性 5年以上、AL T正…  相似文献   

6.
邓洁 《日本医学介绍》2006,27(5):230-231
虽然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己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都存在有无症状携带者。但是,二者在流行病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差异是携带者年龄上的差异。HBV在日本几乎只在乳儿期被感染后成为携带者,而成人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极少。HCV与HBV相比。成人HCV后,更易成为持续携带状态。现在日本普遍认为,因HCV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的病例是水平感染的结果。在有关日本成人因感染HCV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家庭集聚现象。并且。也没明确获得HBV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δ肝炎     
1977年 Rizzetto 等应用 HBV 健康携带者的血清,根据荧光抗体法对肝组织中的 HBc 抗原进行探讨,虽然发现被染色的肝细胞核呈 HBc 抗原样,但用电镜观察核内,完全看不到 Core 颗粒,提示是与 HBc 抗原、HBs 抗原、HBe 抗原不相同的抗原抗体系统,以此作为δ抗原、抗体而报道。此后,明确了此抗原与有关 HBV 抗原不同,即所谓如无 HBV 或其它肝炎病毒的帮助不能增殖的不完全(defecfive)感染因子.近几年,由于 RIA 试剂盒的普及,虽然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8.
现将近期日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种新疗法的研究情况,综合介绍如下。一、抗病毒剂[1~8、19、20] 抗病毒剂的应用,旨在清除体内的HBV以切断体内的持续感染。然而,至今尚无针对HSV的特异疗法。已知HBe抗体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较HBe抗原阳性者的预后好得多,且HBe抗体阳性的母亲不导致母婴垂直感染,据此可认为促使慢性肝炎患者HBe抗原向HBe抗体转变是治疗的直接目标。临床实践证明,干扰素和阿糖腺苷能促使这种血清学转变,并能降低与Dane颗粒有关的DNA聚合酶(DNAP)活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乙型慢性肝炎几乎全是于3岁以前受染,特别是多为出生时由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此在中国亦基本类似——译注)。日本自1986年将HBV疫苗接种列为预防母婴传播的法制化措施以来,已极少发生新的携带者。然而,以乙型肝炎为基础的肝癌发病数每年仍  相似文献   

10.
为根绝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继发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必须阻断这种病毒的母婴感染。因此,厚生省从1985年6月开始,对全体孕妇进行HBs抗原检查,1986年1月开始对HBs抗原阳性,且HBe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采取用HBIG(高价HB球蛋白)和HB疫苗的预防感染措施。一、乙型肝炎母婴感染防止对策事业的进展状况及效果据厚生省儿童家庭局母子卫生科汇总的来自于各地方自治体的资料,本事业孕妇检查实施状况在2年10个月期间,接受HBs抗原检查的孕妇达3093911人。推算85年为孕妇数的58.9%,86年及87年度分别有91.8%和92.2%的孕妇接受了HBs抗原检查。孕妇HBs抗原阳性率几乎没有年度差别,大约是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HBV多发地区的居民进行了普查,通过掌握HBsAg的年度自然消失率,比较了HBsAg不同亚型的HBeAg消失率。研究是从1979年开始,对象为日本佐渡郡某镇有肝检查登记的1805名中的213名,他们都是作了2年以上观察的HBV携带者,其中男101名,女112名,平均年龄男39.5岁,女40.3岁。HB-sAg和抗-HBs用血凝法检查,HBeAg、抗HBe以及HBsAg亚型用酶免疫测定法检查。结果表明,213例HBV携带者中,26例HBsAg自然消失,其中男10例,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着持续感染(带毒者),持续感染不但有发生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同时作为HBV的传染源也不容忽视。持续感染(带毒者)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HBV时引起的。婴幼儿的HBV感染途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人的肝细胞癌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无论在流行病学上或在临床都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南亚和非洲这些所谓肝细胞癌的高发地区,这种认识尤为突出。据报道,日本的肝细胞癌近40%的病例为血清HBs 抗原阳性,而且如果把含有其他某些HBV 相关抗原抗体阳性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患者双亲的HBsAg 阳性情况,判定是垂直感染还是水平感染,认为据此可以预测激素中断疗法的疗效。对象:18例均为HBeAg 阳性的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用强地松龙从40mg/日开始,每周递减10mg,当减至10mg/日时中止用药。以GPT180IU 作为开始时间,患者双亲测定HBsAg,对双亲已故者调查病例死因。效果判定:激素治疗一年后HBeAg 阴转或抗HBe 阳转为有效,HBeAg 持续阳性者为无效。结果:在18例中,有6例患者母亲为HBV 携带者,或因肝病死亡,结果全部无效。有12例患者母亲不是HBV 携带者,或死于非肝病原因,其中10例有效(X~2检验,P<0.01)。无效例中包括1例患者母亲,虽非HB  相似文献   

15.
成人HBV感染大多数是不显性感染,其一部分发生急性肝炎——一过性感染,目前在日本有300万人的HBsAg携带者——持续性染。作为携带者的发生机制,考虑有母儿间感染、父子间感染、来自同胞的感染、乳幼儿期的水平感染、免疫缺乏状态的感染等。针对携带者采取对策的关键是防止母儿间垂直感染。 1.HBV的母儿间垂直感染孕妇的携带率因人种、国别、地区及检出方法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用RPHA法在千叶县检查的结果是1.5%(195/13,000),这些携带者所娩出婴儿1年后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经HBsAg筛选供血者以来,输血后肝炎(PTH)有所减少,但仍经常发生,这些PTH 中乙型肝炎占10~20%,而80~90%的PTH 在血清学上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无关。这些病例大部分有肝脏损害,现在已明确是与另外一种病原因子——非甲非乙型肝炎抗原(病毒)有关。特别是病程迁延和慢性化率较高,且通过感染实验可形成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携带者,在临床上也注意到与肝硬化、肝癌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现在,广为应用的肝脏药,其中大部分是以改善受损害的肝细胞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从而达到改善肝脏病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肝炎病毒知识的进展,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害的机制正在被阐明,认为肝炎的发病并非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宿主以肝炎病毒的某种抗原作为靶子的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性免疫。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疾患来说,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必要的条件。以排除这种持续感染为目的,干扰素、阿糖腺嘌呤(ara—A)等抗病毒剂被用于HBe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以排除肝炎病毒为目的,cianidanol、OK—432,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作为免疫调节方法而被试用。这些药物治疗不能完全切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而是仅  相似文献   

18.
(二)损害受染HBV细胞的免疫机制Duddly(1972)最早指出Tc细胞的作用,无论急肝或慢肝,肝组织内浸润淋巴细胞之70%为Tc/s细胞。此Tc细胞每与同它共存的HLA-I类抗原一起被识别,后者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的核中,但在正常细胞则不易发现。黑猩猩实验表明,受染HBV而发生急肝的急性期可见肝细胞表面之HLA-Ag及β_2微球蛋白表达增强。实验接种后,首先是IFN形成,继而HLA-Ag表达渐增,至转氨酶上升即发生急肝。HLA-Ag表达约于接种后24用达最高,随后即出现e系统之血清学转变。慢肝时亦可见HLA-Ag表达增强,尤其HBeAg阴性例厦病情恶化时为最著。与此平行,可见肝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在全世界已达两亿以上,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就占1亿6千万。日本也有300万名HBV携带者,作为肝癌的起因,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根本对策尚有待解决。近年有关HBV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很快,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并试用于预防和治疗HBV感染。对HBV感染的预防措施,已建立HB免疫球蛋白(HBIG)的被动免疫,和HB疫苗的主动免疫的方法,可供临床应用。治疗方面,通过病毒的免疫学研究,现已有干扰素(IFN)和干扰素诱导剂正在研究其临床效果。本文将对近年HBV的免疫学预防和临床应用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三)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1.慢乙肝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二:(1)CD8~+Tc细胞起主要作用(表3);(2)HBV变异,Tc细胞可排除具有靶抗原C区基因之受染HBV肝细胞,因而可残留缺如C区基因之HBV,此多为抗HBe阳性病例,有报告称,似乎肝炎患者自然经过之差异取决于感染HBV的变异程度及部位,但须进一步研究证实。表3 慢性肝炎细胞坏死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