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2004年3月份以来对19例外伤患者进行鼻骨X线双侧位片加CT扫描检查,证实鼻骨平片X线诊断,明确X线平片所不能发现的骨折,从而提高鼻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3种影像学方法的比较,选择合理的鼻部外伤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53例鼻骨骨折患者的X线鼻骨侧位像,冠状和横断CT扫描影像资料。以冠状位+横断位CT扫描的结果为准,比较了各种检查方法之间对鼻部外伤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冠状位+横断位CT扫描合用的诊断效果最好。X线鼻骨侧位片仅能检出64.15%的鼻骨骨折,对上颌骨额突骨折等其他鼻部外伤均不能诊断。在鼻骨或上颌骨额突骨折的诊断中,冠状位CT扫描显著优于横断位CT扫描,而在鼻泪管骨折,鼻颌缝分离,鼻骨间缝增宽的诊断上则横断位CT扫描显著优于冠状位CT扫描。结论 在鼻部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仅利用鼻骨X线侧位片是不够的;为了解有无鼻骨或上颌骨额突骨折应首先作鼻部冠状位CT扫描,如经济条件许可,可加作鼻部横断位扫描。  相似文献   

3.
鼻骨骨折以普通X线的鼻骨侧位摄片检查效果较理想,但对其根部骨折及侧位位置不正时效果欠佳,且左右侧重叠,容易引起漏诊。随着CT应用的普及,鼻骨骨折患者进行CT检查日益增多,笔者用顺鼻骨方向扫描法对其进行CT检查,效果颇佳,特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4.
鼻部外伤容易引起骨折,部分患者因鼻骨细小,普通X线平片不能显示轻微鼻骨塌陷或细小的骨折线。利用小焦点阳极效应原理对36例鼻骨侧位进行放大摄影并同常规X线平片进行对照,发现其放大像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使微小的病变得以及时发现。  相似文献   

5.
面部外伤以鼻骨骨折最为常见,通常用普通x线侧位像观察骨折情况,鼻骨轴位像一般不易显出,即使能显示也仅能观察到鼻骨的尖端,故x线检查一般只能靠鼻骨的侧位像。有些侧位鼻骨x线片显不出鼻骨骨折,常有误诊,产生纠纷。为此我们对鼻外伤患者都做普通x线鼻骨侧位像及CT平扫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6.
鼻骨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形态,极易受到外伤,且容易发生骨折。传统的检查方法为摄取平片,但因平片为重叠影像,效果欠佳;常规CT扫描也只局限在冠状位或横轴位扫描的图像上进行观察。我们采用螺旋CT扫描并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在多个方位上观察鼻骨,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鼻骨外伤常需X线摄片,以证实是否骨折或移位。在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对鼻骨进行X线轴位投照、鼻骨单侧位投照,或进行CT检查。我院对185。例患者行鼻骨同片双侧位对比投照法,诊断鼻骨骨折和移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鼻骨骨折的CT扫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鼻骨骨折以普通X线的鼻骨侧位摄片检查效果较理想,但对其根部骨折及侧位位置不正时效果欠佳,且左右侧重叠,容易引起漏诊。随着CT应用的普及,鼻骨骨折患者行CT检查日益增多,笔者用顺鼻骨方向扫描法对其进行CT检查,效果颇佳,特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9.
相爱华  刘士海  囤荣耀 《放射学实践》2005,20(12):1070-1071
目的:探讨鼻区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鼻区骨折病例及其常规X线检查、CT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的显示情况,30例行鼻骨长轴位扫描。结果:X线显示骨折51例,CT横断面和冠状面显示105例;有5例平片显示骨折线,常规CT无明显骨折线,行鼻骨长轴位得以显示。结论:CT扫描对鼻区骨折显示优于X线,CT沿鼻骨长轴位扫描是对常规CT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方法的又一补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头面外伤不断增多。鼻骨骨折是头面外伤的常见病,既往诊断鼻骨骨折采用拍摄鼻骨侧位X线平片和通过临床医生检查得以确诊。但是因为鼻部存在骨性重叠以及鼻骨固有的解剖学特点使得鼻骨侧位平片影像模糊,从而影响诊断,鼻部软组织水肿、磨损、挫伤、裂伤、疼痛和意识状态的表现常常会干扰临床检查的准确性。常规CT扫描横断面层面厚,部分容积效应明显,重建图像伪影大,因而常造成漏诊和误诊,特别是细微的骨折,诊断很是棘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颈椎急诊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颈椎急诊外伤CT扫描患者的资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有骨折58例。X线平片检查显示40例,CT轴位图像显示46例,三维体积重建及MPR重建显示58例。结论:颈椎外伤患者的安全度、病变检出率、时间功效及X线吸收剂量均优干普通CT单层扫描及X线平片,应在临床上颈椎急诊外伤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由骨、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鼻骨在鼻的根部,是颅骨的延续突起,鼻骨的上部又厚又窄,而下部又宽又薄,呈片状,又比较突起,所以很容易发生骨折,并形成畸形。文献报道鼻区骨折占外伤后面部骨折的59.3%。由于该区结构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以及外伤患者常牵涉法律纠纷,故影像检查十分重要。本文对高分辨力CT和X线在鼻骨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胸部外伤的X线分析。方法:笔者对160例因胸部外伤进行X线平片和CT扫描对比分析。结果:本病表现为肋骨骨折145例,液气胸125列,气胸110例。肺挫伤108例,肺裂伤45例,肺不张15例。结论:胸部外伤的放射学检查,应该在X线平片的基础上结合CT扫描,才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斜伴多平面重建诊断鼻骨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用应16排螺旋 CT,对18例鼻外伤患者行横断面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并分析结果。结果:18例中,3例X线侧位片显示阴性,CT图像显示山骨折线。单纯鼻骨骨折12例,合并鼻中隔骨折3例,合并上颌内折3例,鼻骨线形骨折3例,粉碎性内折5例。显示鼻骨骨折线全面,可靠,对碎内片的数目、来源、移位或塌陷的情况显示清晰。结论:斜位多平面重建诊断鼻骨骨折优于X线片和常规CT轴位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R在鼻骨骨折检查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鼻骨外伤患者鼻骨侧位CR照片。结果:35例鼻骨CR摄片,发现鼻骨骨折12例(占34.28%);鼻骨未见异常23例(占65.72%)。结论:利用计算机X线摄影(CR)的空间频率处理(边缘增强处理)和谐调处理结合应用(低对比处理和较强空间频率处理的结合)以及对图像放大后等处理功能,能清晰显示全鼻骨侧位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利用CR摄影替代普通X线平片检查,可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分析28例鼻骨骨折的X线平片和CT扫描影像学表现,现报告如下,供参考。1一般资料a)本组2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6岁~47岁,平均年龄38.25岁。以拳击伤、重物击伤、车祸伤为主。b)X线检查采用UD150L—30E500mAX线机配床下活动式滤线器,俯卧侧位投照,必要时加鼻骨轴位投照。CT扫描采用HisteedDX/I螺旋CT扫描机以2mm仰卧冠状位扫描。2结果a)X线平片25例表现为鼻骨连续性中断、鼻骨骨折块不同程度移位、鼻骨塌陷等,占89.29%。但其中8例无法确定鼻骨骨折是单侧或是双侧,占32%;其中5例无法确定是粉碎性或是凹陷性以及其凹…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片与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3DVR)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骨折的100例患者,具有完整的普通X线片及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图像与3DVR图像资料,比较X线片及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肋骨骨折91例共455处,3DVR图像诊断骨折89例共454处,X线片诊断骨折52例共206处。以CT轴位扫描图像为标准,3D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为97.80%,特异性为100.00%;X线片诊断的敏感性为60.46%,特异性为66.67%。结论 64层螺旋CT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X线片,与CT轴位扫描图像相比,具有定位容易和骨折显示直观、明确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0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CT、三维CT三种检查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在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0例患者均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其中84例(应临床,患者或病情需要)经多平面MPR重建,三维CT成像。结果100例中,X线平片阳性94例,CT阳性98例,而经多平面MPR重建,三维CT成像的84例全部为阳性。结论在脊柱外伤检查中,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但CT优于平片,而三维CT是X平片和CT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工作中,鼻部外伤是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大多数情况下仅靠X线检查即可作出诊断,但由于鼻部解剖形态的特殊性,对于鼻梁完整的鼻区骨折,X线平片常易漏诊。因此,在怀疑鼻区有骨折而X线平片未发现明确骨折的X线征象时,进行CT扫描可清楚显示鼻区的结构情况,从而避免了鼻区骨折的漏诊。为此,通过对我院2003-2005年期间75例鼻部外伤,且平片与CT检查资料齐全的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X线检查与CF检查对鼻部外伤的不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50例面部外伤的X线平片检查和螺旋CT检查做回顾性分析比较。认为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是普通X线检查的不可缺少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