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mthrombosis)的概念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又包括了其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为其主要特征,即在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可预测的突发破裂基础上,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富含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即血栓栓塞性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最重要病因,由其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血管性(包括心、脑、周围血管)疾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这是一种累及不同区域血管的同一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病因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早在幼儿期就已开始,初始发生在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无症状地逐渐进展,中年或晚年后出现以下相关的临床表现:①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相关名词概念。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心血管疾病的根源主要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特别是重要器官(心、脑、肾)动脉的慢性多血管床病变。由于其发病时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故将两者概括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典型的发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次不可预测的突然破裂或侵蚀,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继之组织缺血和坏死,产生致残和致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概念、临床流行病学与西医防治现状,并通过对此类疾病具体病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的分析,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中医病机的共性因素,以期指导和规范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发生心血管疾病和致死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无单独的数据库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受试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特征或治疗强度进行过定义。目的:明确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和治疗情况在全球范围内的诸多国家是否具有类似的模式。设计、机构与受试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永保健康研究(REA CH)登记处收集了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和治疗的数据。2003—2004年间,在44个国家共5473个内科诊所的67888例年龄≥45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为确诊的动脉疾病犤冠状动脉疾病(CA…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部分(约87%)脑卒中起先都是缺血性的,往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结果,表现为散发的、累及范围广泛的、进展性的血管性疾病.导致急性缺血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性疾病的核心原因不是局部血流障碍本身,而是动脉粥样硬化后出现的血栓形成.这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猝死和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PAD)等.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相互作用是血栓形成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即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形成于破损或腐蚀的斑块表面,导致血流部分或完全阻塞.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脉将氧合血液带到全身,为全身的器官和组织供应营养和氧气。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就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导致血管事件甚至血管性死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抗栓治疗已成为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威胁的主要手段,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则成为心血管领域普遍接受的名称。可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生物学研究已导致多种阻断凝血途径药物的开发,从而预防动脉血栓形成。JAMA杂志中报道的OASIS(Organization to Assess Strategies for Ischemic Syndromes)-6研究代表了该领域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永平 《中外医疗》2007,26(18):47-47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除了是脂肪堆积的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它作为一个炎症因子,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中旬在泰国曼谷召开了国际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媒体研讨会,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及泰国Mahidol大学的Sritara Piyamitr教授针对生命极具威胁性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认识、治疗及预防发表了最新的观点,并宣布和介绍了简称为REACH(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的调查研究,即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永保健康的研究调查.  相似文献   

10.
近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受到广泛关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也就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达63%以上。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之上,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进展就是预防血栓形成。炎症的血清标志物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而动态变化,脂联素是新近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它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可能是连接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起着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旭  赵新 《医学综述》2008,14(17):2577-2580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是一种伴有大血管内膜和中膜中层脂质沉积的结构异常,它不仅累及单支血管,而且可以导致广泛的组织和器官损害。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就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主要围绕三种学说,即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近年来Ross以新的论据在他的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而不是单纯的由于脂质沉积所致"[1].实际上,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到最后斑块表面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所有阶段均发挥了作用[2].  相似文献   

13.
刘志华 《苏州医学》2005,28(2):59-61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形成一个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可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是导致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及血管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MI)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病变进展的典型例证之一。在与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相关的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起着关键的作用。血管镜检查结果表明,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形成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4.
韦颖辉  李月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3):1127-1129
脑血管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在脑卒中患者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2/3以上[1],影响血栓形成的因  相似文献   

15.
廖芫熙  胡笑容  江洪 《海南医学》2016,(19):3200-3203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动脉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血管事件的首要病因,亦是全世界人类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核心机制,亦主导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血栓形成的潜在可能性。IL-17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将IL-17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丹  郭晓玲 《医学综述》2008,14(8):1138-113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病变发展缓慢,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研究表明,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和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所有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全过程。抗炎和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应重视溶栓药物的血液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也是我国人的重要死因,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防治研究十分重要。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的原因,这是近20多年来才被人们接受的事实。随着对血栓与止血的深入研究,对血栓形成的机制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动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破坏了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的能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诱发血小板激活,使血小板在局部粘附聚集,加重管腔的狭窄,影响血流速度和性状,为凝血因子的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制造了条件,导致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作用转变为纤维蛋白,同时,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Ⅷ,活化…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angina 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发病率高、病情重,如不及时治疗易致急性心肌梗死,是发达国家及我国人群致死、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重要机制,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又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下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导致心肌供血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分子影像学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变最重要的病因,在其基础上斑块不可预测的突然破损(破裂或溃疡形成)、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 本文主要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征、分子影像靶点等方面介绍分子影像学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多罹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其基本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引发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并导致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的风险。许多研究显示,在此过程中止凝血系统参与并产生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因素改变对血栓形成影响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