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以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考察其对N-三甲基壳聚糖(TMC)包衣的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摄取情况, 以评价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体外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方法 采用pH梯度法制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以不同取代度的TMC进行包衣,用DAPI定位细胞核,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在HUVECs胞浆及胞核的转运及摄取情况。结果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性质稳定,包封率均在80%以上,粒径在100~200 nm, 随着TMC季铵化程度的增大,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Zeta电位显著增大(P<0.05),同时HUVECs对其摄取能力增强,多柔比星能较快释放到胞浆并转运至胞核。结论 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具有较强的体外内皮细胞靶向作用,且与TMC的季铵化程度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靶向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整合素受体介导的靶向载体输送系统实现RNA干扰技术和抗肿瘤药物对耐药肿瘤的联合治疗。方法 分别用静电复合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载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关的小干扰RNA(siRNA)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三肽(RGD)修饰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和载多柔比星(DOX)的RGD修饰长循环脂质体,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来观察siRNA和多柔比星的细胞摄取和细胞内分布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和SRB(磺酰罗丹明B)实验测定多柔比星的细胞累积量和多柔比星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的毒性;采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了靶向和非靶向制剂输送siRNA到肿瘤模型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 所制备的各种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均在200 nm以内;与细胞孵育6 h后,观察发现siRNA和多柔比星各自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与非靶向组相比,靶向脂质体组细胞摄取siRNA更快更多,且有利于siRNA在细胞质中均匀分布;细胞毒实验结果证实,1%摩尔比RGD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对siRNA的转染效果最好,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也同样证实RGD修饰脂质体组细胞中多柔比星累积量更高;活体成像结果显示荧光标记的siRNA经靶向脂质体输送后主要集中在肿瘤且比非靶向组蓄积量更高。结论 采用RGD修饰脂质体载运技术可将MDR1 siRNA和多柔比星两种药物同位点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靶向性,并有利于改善多药耐药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修饰的脂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体,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将多柔比星载入脂质体内,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测定药物包封率,用透析法测定其体外释放,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度分布和Zeta电势,并考查脂质体稳定常数Ke、药物泄漏率以及胎牛血清对脂质体粒度的影响。结果 TPGS修饰的脂质体形态规整,药物包封率为(95±2.13)%(n=3);Zeta电位为-3.06 mV,平均粒径为68.7 nm,多分散指数为0.186;TPGS修饰后能显著提高脂质体的贮藏以及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大大降低药物泄漏率,而体外释放快于普通脂质体。结论 TPGS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具有包封率高、粒径小、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赵雯  张宏  卢婷利  陈涛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2):919-922
 目的 设计新型结构磁性脂质体,并通过自组装法制备。方法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多柔比星脂质体,测定Fe3O4粒子和多柔比星脂质体的Zeta电位,根据电荷性质选择适当的聚电解质,依次将聚电解质和Fe3O4粒子组装到多柔比星脂质体表面,得到磁性脂质体,并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貌。 结果 Fe3O4粒子和多柔比星脂质体的Zeta电位分别为-22.0、-22.6 mV,自组装过程中选择阳离子聚电解质PDADMAC作为中间层,磁性脂质体的TEM照片显示,其具有较规则的球形轮廓,表面均匀吸附有大量的Fe3O4磁性粒子使得脂质体表面略显粗糙,证实了新型结构磁性脂质体的成功构建。 结论 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可以制备新型结构磁性脂质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载多柔比星的介孔二氧化硅-聚乙二醇纳米粒(MSN-PEG),对其体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通过缩合反应制备MSN-PEG,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热重分析计算接枝率;搅拌法制备载多柔比星的MSN-PEG,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采用MTT染色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83 nm(PDI<0.2)。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9.26±2.08)%和(54.84±5.22)%。纳米粒经24 h水浴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5释放介质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空白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纳米粒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结论 MSN-PEG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粒子能被细胞摄取,其可作为抗癌药物多柔比星的载体,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6.
于洋  孔亮  刘婉滢  李沣芮  李学涛 《中草药》2022,53(24):7706-7713
目的 制备Angiopep-2(Ang)修饰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脂质体(Ang-Lip/Res),并对其进行处方优化和体外脑靶向性研究。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Ang-Lip/Res,利用Box-Benhken响应面法对影响其包封率的3因素(磷脂的质量浓度、磷脂与药物的质量比、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进行优化处方最佳制备工艺并验证脂质体的包封率;采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法考察脂质体对小鼠神经细胞的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探究细胞摄取情况;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比较白藜芦醇脂质体(Res-Lip)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结果 Ang-Lip/Res的最优处方:磷脂的质量浓度为4.4mg/mL,磷脂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1,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5.5∶1。按照最佳处方,以磷脂、胆固醇、DSPE-PEG2000及DSPE-PEG2000-Ang为膜材制备的Ang-Lip/Res包封率为(93.28±1.35)%。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50μmol/L浓度以内,AngLip/Res对小鼠神经细胞N2a和bEnd.3无明显毒性;体外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与非靶向Res-Lip相比,Ang的修饰明显增加了bEnd.3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提高了脂质体体外BBB渗透率。结论 成功制备Ang-Lip/Res,可进一步应用于防治脑部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分析多柔比星脂质体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疗效及对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7 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74 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 35 例、对照组 39 例。观察组采用多柔比星脂质体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 生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检查结果、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 85.71 % 高于对照组 64.1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 Ⅰ ~ Ⅱ 度的恶心呕吐、心肌酶异常、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健康 调查量表(SF–36)评分均低于化疗前,但观察组患者的 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化疗后,对照组患者的 LVEF 低于化疗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中,与表柔比星相比,多柔比星脂质体对患者的毒副反应、LVEF 和心电图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胡鹏翼  吴清  郑琴  张国松  龚莹莹  王佳  杨明 《中草药》2014,45(3):349-354
目的 确定槐定碱热敏脂质体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 比较pH梯度法、逆向蒸发法、pH梯度结合逆向法3种制备方法对槐定碱热敏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单因素考察药脂比、载药温度、载药时间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并以热敏脂质体分别于37、43 ℃累积释药率为评价指标,采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建立各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条件,通过验证性实验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3种制备方法中pH梯度结合逆向法制备的槐定碱热敏脂质体包封率较高;载药温度为35 ℃、载药时间为1 h,药脂比小于1∶10时,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75%以上;中心优化设计考察得最佳处方工艺条件:脂药比为17.80,DPPC/MSPC为9.50制得的脂质体在37 ℃时释药达到4.30%,43 ℃释药79.03%,包封率为(81.33±1.24)%,载药量为(3.95±0.76)%,平均粒径为136 nm。结论 以pH梯度结合逆向法制备槐定碱热敏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热敏释药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载多柔比星的羧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COOH-DOX),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和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共聚法制备羧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COOH),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小角X射线衍射确认介孔结构,氮气等温吸附进行比表面积分析(BET)和孔径,孔容积分析(BJH)。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采用MTT染色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和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80 nm(PDI<0.2),比表面积为657.9 m2·g-1,孔径为2.27 nm。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4.6%,19.7%。纳米粒经24 h水浴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0释放介质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空白纳米粒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载药纳米粒对MCF-7细胞和Hela细胞的毒性与游离多柔比星(DOX)相当。结论 共聚法制备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COOH),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其可作为抗癌药物DOX的载体,粒子能被摄取,而且能趋于完全释放,载药后可降低DOX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重酒石酸长春瑞滨(vinorelbine tartrate, VRT)热敏脂质体,建立脂质体中VRT含量和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 pH梯度法制备VRT热敏脂质体,HPLC测定脂质体中VRT的含量。微柱离心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考察葡聚糖凝胶类型、洗脱溶剂、柱高、洗脱体积等因素对VRT游离药洗脱的影响。结果 VRT热敏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94.6±1.6)nm,含量为(1.83±0.03)mg·mL-1。选择葡聚糖凝胶G-25制备微柱,最佳柱高4 cm,以PBS缓冲液为洗脱溶剂,梯度洗脱体积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测得3批VRT热敏脂质体的包封率分别为(95.75±1.42)%、(91.12±1.21)%、(94.10±2.03)%,洗脱回收率分别为(98.3±2.42)%、(93.5±1.83)%、(96.6±1.65)%。结论 VRT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载药量大,包封率高。含量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本实验可为VRT静脉注射用热敏脂质体新制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醇质体和脂质体作为克霉唑经皮给药载体的体外渗透性及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克霉唑醇质体和脂质体,采用Franz扩散池和鼠皮进行体外渗透实验,HPLC测定药物浓度并计算药物稳态透皮速率、时滞和皮内滞留量;采用二倍稀释法测试抗菌活性。结果测得克霉唑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和皮内滞留量分别是20.4和656.52μg·cm-2,与脂质体相比提高了2.59和1.09倍;醇质体的时滞为0.32h,仅是脂质体的11%。克霉唑醇质体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7.80×10-3,1.95,7.81,31.3μg·L-1,是脂质体MIC的50%,50%,12.5%和50%;MBC的变化趋势与MIC类似。结论克霉唑醇质体的经皮渗透性和抗菌活性都优于其脂质体,醇质体是一种有效的经皮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温度敏感凝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葛根素温度敏感凝胶剂。方法建立UV测定制剂的含量及体外释药量,采用搅拌子法测定相转变温度并测定黏度,从而确定处方。采用桨法进行处方的体外释药实验。结果确定20%的泊洛沙姆407和10%的泊洛沙姆188作为葛根素温度敏感凝胶的基质。凝胶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葛根素温度敏感凝胶达到了滴入眼内形成凝胶并且延迟释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体内外微透析回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红燕  汤湛  王俏  张望刚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1):1750-1753
 目的 研究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与流速、药物浓度等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川芎嗪为检测药物,测定不同流速、不同药物浓度时,体外正、反透析法的探针回收率,以及体内反透析法的探针回收率。结果 探针回收率与流速成反比,与川芎嗪浓度无关,体外正向与反向两种透析法得到的探针回收率差异较大。体外正向透析法与体内反向透析法得到的探针回收率比较接近。结论 药动学研究中,可采用反向透析法测得的体内回收率作为药物的探针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头孢克洛缓释微丸,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及人体药动学。方法 采用包衣锅滚丸法制备头孢克洛载药微丸, 以不同类型和比例的丙烯酸树脂及Surelease作为缓释包衣材料并以流化床对载药微丸进行包衣,对最终确定处方的成品进行体外释放和20例健康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求算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 以Surelease包衣增重15%,其体外释放行为符合一级释放方程,制备的头孢克洛缓释微丸和上市对照相比生物等效。结论方法适于制备较大剂量的缓释微丸,工艺可行,头孢克洛缓释微丸和市售对比体内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下,黄连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的抗炎效果及抑菌作用,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连的剂量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及鲍氏志贺氏菌模型,观察体内抗炎及体外抑菌作用。黄连(单)1~4组及黄连解毒汤(复)1~4组分别给予含黄连生药3.0,1.5,0.75,0.3 g·kg-1水煎药液;阳性药组给予阿司匹林0.2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均灌胃给药,连续5 d,每日1次。分别于末次给药后30,40 min用二甲苯涂抹小鼠左耳两面、醋酸腹腔注射造模,称量两耳片质量、检测腹腔涮洗液吸光度值。将不同浓度的黄连及黄连解毒汤水煎液(1~5组)制成药敏纸片,贴于涂布鲍氏志贺氏菌的mH琼脂平板上,24 h后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 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单1~4组、复1~3组,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度(P<0.01,P<0.05);除单1与单4外,单味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复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腹腔涮洗液吸光度值(A)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单1~3组、复1~3组,可明显降低腹腔涮洗液A值,抑制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1,P<0.05);单1~3组组间、复1~3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单味及复方各剂量组对鲍氏志贺氏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环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单3~5、复3~5抑菌强度无差别。结论 黄连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均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其作用效果与剂量无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苦参总碱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分析测定苦参总碱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流室系统检测生理剪切流场下(1.5Pa)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结果用0,0.5,0.75,1,2.5,5g·L-1苦参提取物培养ECV304细胞24h后,其增殖抑制率分别是0,6.97%,11.37%,29.27%,35.43%,39.26%。在生理剪切流场下,苦参总碱可显著抑制ECV304细胞的迁移(P<0.01)。结论苦参提取物抑制内皮细胞(ECV304)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用热水浸提和乙醇冷浸两种方法从洋葱中提取的总黄酮对血脑屏障(BBB)透过作用以及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共培养原代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和星形胶质细胞(AC),建立血脑屏障(BBB)体外模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跨膜电阻值(TEER)测量验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黄酮类提取物对血脑屏障的透过率。两组提取物分别处理U251细胞,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抑制、彗星电泳(SCGE)分析DNA损伤及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透射电镜及跨膜电阻仪鉴定BBB体外模型构建成功;HPLC检测证实两组黄酮类提取物尤其是乙醇冷浸法产物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该提取物80μmol/L浓度即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使U251细胞阻滞于G2/M细胞周期检查点。结论:采用乙醇冷浸法从洋葱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可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并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型利培酮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新型利培酮微球,并快速评价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质。方法 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PLGA浓度、乳化均质转速、油相与水相比例等对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升高释放介质温度建立体外释放加速评价方法。结果 在37 ℃ pH 7.4 PBS中,利培酮微球以零级释放模式缓释15 d,快速释放的时间与上市利培酮微球基本一致而无延滞期。采用45 ℃加速释放可提高释放速度5倍,在3 d内完成评价,加速释放评价与长期释放相关性好。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利培酮微球,可开发为释放两周的制剂。由于无延滞期,在临床使用和提高患者顺应性上比已上市产品更具优势。加速评价方法可对产品进行快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厉恩振    宋明玉  向卓    张学辉  韦林毅  史宁  吴久鸿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1):924-929
 目的 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毛叶假鹰爪素C的B环衍生物。方法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甲基化、O-甲基化、羟醛缩合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并以6个人肿瘤细胞株进行抗增殖活性评价。结果 制备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确证结构。结论 初步活性研究表明,除1i的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活性,1h和1n活性优于毛叶假鹰爪素C,B环引入两个F原子对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具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采用乙醇回流法从洋葱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对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透过作用以及对原代培养的鼠神经元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首先原代培养成功SD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VECs);然后原代共培养鼠BMVECs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Cs)以建立BBB体外模型。采用乙醇回流法从洋葱中提取黄酮类物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跨膜电阻值测量验证BBB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黄酮类提取物对BBB的透过率。采用过氧化氢(H2O2)和黄酮提取物处理神经元细胞,MTT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彗星电泳和免疫荧光法分析神经元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透射电镜及跨膜电阻仪鉴定BBB体外模型构建成功;HPLC检测洋葱中黄酮类提取物BBB透过率为60.58%;该提取物在10~20μg/mL浓度对H2O2诱导的鼠神经元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减少神经元DNA损伤。结论采用乙醇回流法从洋葱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可有效透过BBB,并对H2O2诱导的鼠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DNA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