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卫民  李翔  刘锋  王青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39-742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对21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45-72岁,平均64.6岁。患者均于受伤后2周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使用单极人工肱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68个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男36个,女32个;年龄41-58岁,平均47.9岁;均无骨性疾病。分别测量肱骨头后倾角和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5年,平均3.9年。X线片显示,肱骨头假体位置均满意,2例术后假体近端周围即出现透亮带,但临床无松动迹象。16例患者无疼痛,4例偶感肩部疼痛,1例时常伴肩部疼痛。所有患者上肢肌力均基本正常,日常活动无困难。按Neer评分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6%。评价为可的3例中,2例患者上举受限,经理疗和功能锻炼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肩部上举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结合理疗后疼痛好转,对日常生活和睡眠无明显影响。无肩部感染、肩关节不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的肱骨头后倾角,左侧26.59°±1.36°,右侧26.85°±1.61°;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左侧(6.63+1.13)mm,右侧(6.80+1.02)mm。结论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大结节和肩袖的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好坏的重要因素。将假体安放于恰当的位置(人工肱骨头的最高点至肱骨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应为6-8mm,人工肱骨头的后倾角应在30°-35°)及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3年3月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2~82岁,平均72.3岁.根据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13例,肱骨头劈裂骨折2例.新鲜骨折(受伤后2周内)18例,陈旧骨折3例.术后患肢用三角巾悬吊,第2 d拔除引流管并开始行肩部肌肉收缩锻炼,第3 d行肩关节被动和辅助下主动的适量外旋和前屈活动,从20°开始,每天增加5°~8°.1周后可在健侧手臂辅助下加大肩关节运动幅度,每天3~4次,每次10~15min,要避免引起疼痛和拉伤关节.术后6周内避免肩关节过度主动屈曲和外展,6周后去除三角巾,加强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200~300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按照SSMH综合评分标准所有患者平均为24.5分,27分以上(优)3例,24~27分(良)14例,14~24分(中)3例,低于14分(差)1例,优良率为86%;21例患者疼痛评分平均为9.3分,功能评分为8.6分,肌力和运动评分为8.2分,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上举为91.6°±7.2°,外旋63°±5.5°,内旋76.6°±2.2°.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满意的方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功能恢复快,能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可能存在中晚期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25例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56~77岁,平均68.2岁;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应用Neer疗效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疼痛、功能、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9.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Neer评分优8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76%。结论:通过标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积极合理的康复锻炼,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及骨折脱位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肱骨头颈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17例高龄肱骨头颈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0.4(65~78)岁,其中65~70岁10例,70~75岁5例,75岁以上2例。右侧13例,左侧4例,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周伤口拆线,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病例。术后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17例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生活自理,无假体松动、脱位、伤口感染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肱骨头颈部粉碎性骨折能较快地恢复患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NeerⅣ型)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同时修复受损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患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34个月,病人主观满意度为86.5%,肩关节疼痛评分4.6分,主动活动度:平均外展91°、前屈95°、外旋35°、内旋至L2水平,术后三角肌、肩内旋肌、外旋肌力平均为4.5、4.1、4.2分,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5分。X线片示肱骨头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或断裂。结论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最大限度恢复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采用钢板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40例老年肱骨外科颈三、四部分骨折患者,男15例,女25例;年龄70~81岁,平均73.5岁.采用骨折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3.2岁.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关节置换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平均年龄7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开始主动活动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20±30)、(90±2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500±150)、(400±100)mL,术后开始活动时间平均分别为(42±14)、(2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有7例、6例发生并发症,优良率分别为81.0%、8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34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除1例为陈旧性骨折外,其余33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四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3例,肱骨头劈裂性骨折3例.随访采用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VAS)评分,分析年龄、大小结节重建方法、骨折类型、大小结节愈合质量对肩关节主动上举、主动外旋、Neer评分、VAS评分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获3~5年(平均3.6年)随访,28例无肩痛,5例偶有轻微肩痛,1例有中度肩痛.Neer评分:优14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76.5%;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上举100°,外旋30°,内旋L5水平;VAS评分平均3.1分.70岁以下年龄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在肩关节主动上举活动范围平均值和Neer评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重建和重叠重建大小结节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类型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结节完全愈合组和大小结节愈合不良或吸收组的肩关节主动上举活动范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大小结节重建的质量、患者年龄、手术技巧等可以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8.
向成浩  蒋从斌  杨万波  鄢辉  何晶  施俊 《骨科》2015,6(2):70-74,7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LPH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我科治疗96例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两组:LPHP组,55例,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置换组,41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所有病例于术后第1、3、6、12、18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Neer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VAS评分等中短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依赖于适应证,人工肱骨头置换因术中涉及对肱骨头进行不可逆的切除,选择需相当慎重。两种术式的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肱骨近端骨折是成人上肢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其中大部分为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骨折 ,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愈合。存在移位的较简单的肱骨近端骨折 (2部分骨折 ) ,可通过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 (3部分、4部分骨折 )和 (或 )合并脱位、肱骨头劈裂压缩 )的治疗 ,骨科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那些粉碎、移位严重而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 ,人工肩关节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与技巧、结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一、适应证选择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21例高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病人资料,其中男4例,女17例,平均年龄76岁(65~89岁);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天(3~8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1例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人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其中11例病人随访超过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48个月)。21例病人肱骨大、小结节均愈合。术后6个月,21例病人的VAS评分为(1.24±1.22)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1.10±7.16)分,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提高为(88.45±4.57)分。进一步研究发现,75岁以上病人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75岁以下病人[(0.73±0.90)分 vs. (1.80±1.32)分],Constant-Murley评分也显著低于75岁以下病人[(78.00±6.83)分 vs. (84.50±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对肱骨近端Neer分型4部分骨折12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分析期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12例术后随访3~12年,平均8.6年,其中11例无疼痛,1例有静息痛。肩关节活动度在70%以上者8例,在50%~70%之间者3例。1例肩关节活动度小于50%,假体X线示位置较好,其中6例柄中段有透亮区,无临床症状。无感染、松动、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能解除疼痛、稳定关节、重建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2月,对42例高龄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术中修复受损的肩袖.重建大、小结节,术后根据Neer康复原则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10~28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功能应用ASE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11例,良24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83.3%.42例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3例术后出现肩关节假体上移,1例上举轻度受限,4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结论 对于高龄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可选择人工半肩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11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按Neer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9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13/14。无感染、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和关节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段骨折疗效可靠,术后能解除疼痛,稳定和重建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acute, four-part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and fracture disloc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humeral head replacement. At an average follow-up of 37 months (range 12 to 96 months) one author examined 24 patients and evaluated them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There were no infections. One patient had subsequent surgery for joint contracture. Nine (38%) patients had no pain, eight (33%) had occasional slight pain, three (13%) had pain with unusual activity, and four (17%) had moderate pain. No patient had marked pain or pain at rest. Average active forward elevation was 110°, average passive forward elevation was 139°, average active external rotation was 31°, and average passive internal rotation was to the L1 level. Active forward elevation of patient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ld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older patients. Functional outcome was variable. Although most patients could perform activities below the shoulder, only about one half could perform activities at or above the shoulder level. Eighty-nine percent of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treatment. Humeral head replacement for acute, four-part fractures reliably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shoulder pain. Functional outcome varied and was dependent on patient age, individual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rotator cuff integrity.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和分析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选择、手术关键以及早期结果。方法 对16例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8个月。16例中15例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8d;1例为骨折术后畸形愈合。患者平均年龄为58.9岁。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第2、6、10、16周、术后6个月以及最终随访时拍摄X线片。最终随访时应用ASES(American shouder & Elbow Surgeon)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IA评分以及SST(Simple Shoulder Test)问卷评估治疗结果。结果 16例ASES评分平均为89.1(64~94),VAS疼痛评分平均为2.7(0~5),肩关节活动度平均为前曲上举128.1^。(90^。~150^。),外旋35.0^。(30^。~40^。),内旋T8~T9水平(Ll~T6);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5.7(53~95);UCLA评分平均为30.4(21~33);SST问卷中回答“是”的问题平均为9.3个(7~11个)。对于疼痛的满意度为93.8%,对于功能恢复的满意度为87.5%。结论 通过严格的适应证选择,把握良好的手术时机,精细缜密的手术操作并结合术后长期、完善的康复治疗,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文为早期结果报告,仍需进行更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60~92岁,平均75.5岁。按Neer分类标准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分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15例,肱骨头劈裂骨折2例。新鲜骨折21例,陈旧骨折4例。术后第3天行肩、肘、腕、手关节的主动或被动练习。结果:手术时间45~90 m in,平均60 m in,出血量200~300 m l。25例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根据美国UCLA评分标准:优(34~35分)5例,良(28~33分)16例,中(21~27分)3例,差(0~20分)1例,优良率为84%。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上举为90.5°±6.2°,外旋61.0°±4.5°,内旋75.6°±2.1°。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满意的方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功能恢复快,能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制备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及成熟的加载测量装置,以进行有关肱骨近端人工关节置换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采集新鲜成人肩关节尸体标本8对16具,应用截骨的方法制成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对其进行人工假体重建,并分为解剖重建组和重叠重建组。设计并制作模型加载装置及光学测量装置。测定在肩关节处于不同运动角度时,大结节相对于肱骨干骺端的位移情况。检验整套装置是否具有稳定的可重复性。结果成功制成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各个标本在肩关节运动至各个不同角度时,多次重复相同的肩关节运动,其大结节的位移值基本一致或相差很小。检测中发现大结节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移位,在个别标本中甚至超过20mm。结论本试验所设计的加载及测量方式可成功模拟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在进行被动活动的过程中,大结节所受的生物力学作用及在此作用下大结节的位移情况。现有的针对人工肱骨头置换的大结节固定方法,在术后即刻的关节被动活动中,仍可导致大结节相对骨干的明显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