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但还应当将望"气"结合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诊断和预测的正确率. 望"气"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相似文献   

2.
"气为万物之资始,非此气则万物不足以长养,非此气则人类不足以生息,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人之一生,一气而已"。"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一生,全赖于气"。"人以天地之气生,  相似文献   

3.
"气为万物之资始,非此气则万物不足以长养,非此气则人类不足以生息,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人之一生,一气而已"."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一生,全赖于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相似文献   

4.
"气"这个概念和《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有"善养生者,必知养气"的说法。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  相似文献   

5.
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相似文献   

6.
正吕曰:"还丹既已知矣,所谓炼形之理,可得闻乎?"钟曰:"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形中之精以生气,气以生神。液中生气,气中生液,乃形中之子母也。水以生木,木以生火,火以生土,土以生金,金以生水。气传子母而液行夫妇,乃形中之阴阳也。水化为液,液化为血,血化为津,以阴得阳而生也。若以阴阳失宜,则涕、泪、涎、汗横出,而阴失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相似文献   

8.
呼吸,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一般人根本不会去刻意感受它。可是,一旦人们被呼吸系统疾病所困扰,就会真切地体会到能够自由、畅快地呼吸是多么幸福的事。气是人的本源,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中医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这意思很好理解。如果说肺是一根管子,是空气进来的地方,那么肾就是容纳空气的地方。肺吸入的清气通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肺、肾二脏协调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正常。  相似文献   

9.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终日之忌,暮常护气。一、四气《遵生八笺》载《养生论》曰:"大凡养生,先调元气。身有四气,人多不明,四气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连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生健。若精散则人疲,精竭则神去,神去则死。二曰坤元之气。化为血,血复为气。气血通于内,血足则体丰,血固则颜盛,颜盛则生全。若血衰则发变,血败则胸空,胸空则死。三曰庶气。庶气者,一元交气,气化为津,津复为气。气连  相似文献   

10.
要想了解中医里的"气",真是件很让人泄气的事,因为实在是太过复杂讨厌.复杂讨厌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泄气",在中医里都有另一种意思. 什么是气 中医里的气有所不同,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中无形的精微物质或是能量.气是人体生死攸关的组成部分,"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这个不难理解,人"断了气",自然活不了.其实气的概念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由于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精微之气正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天人相应"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由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季节养生或时令养生就是其中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相似文献   

12.
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夭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  相似文献   

13.
开卷有益     
《家庭医学》2014,(9):1-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疏其血气,令其调达","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人体后天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全在于气血。人体内气血运行状况,决定了人体生理、病理特征,形成千变万化的症状。要想知道自己气血足不足,仔细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大法,主要有"法于阴  相似文献   

17.
《长寿》2016,(4):69
名著选录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  相似文献   

18.
<正>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周期性变化"人亦应之"。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气温、水温、人体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如果此时开始冷水浴锻炼最为适宜。冷水浴也被称作是"血管体操",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作者施肩吾,唐道士。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有诗名。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后隐于洪州(州治今江西南昌)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一名南昌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吕祖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体,与母分离;自太素之后,已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于中医学,帮助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的生命过程要受到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黄帝内经》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天地二气发生相互作用,阴阳交感,其中天地之精气相结合,化生了人体.因此认为,人体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