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随机将5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青少年患者分为2组,各26例。在椎弓根内固定后A组行PLF术,B组行PLIF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前及术后2 a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JOA及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F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轻中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后路环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3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均行环形植骨融合术,通过影像学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滑脱率、复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及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末次随访的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4.4%。腿痛VAS评分术前为(6.82±1.33)分、术后(2.11±1.05)分、末次随访为(2.70±1.62)分;腰痛VAS评分为(8.25±1.84)分、术后为(3.85±1.08)分、末次随访为(3.52±1.61)分。ODI指数术前为(68.6±14.7)、术后为(13.7±1.6)、末次随访为(14.0±1.8)。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97.2%。结论经后路环形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功能,具有较高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的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的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椎弓根楔形闭合截骨矫正术,其中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4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腰痛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手术后行椎间加压植骨联合单枚Cage置入的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53例双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行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PLF组31例,PLIF组22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下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手术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下腰背疼痛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加压植骨联合单枚Cage置入椎体间融合术较后外侧融合效果肯定,手术方式安全,手术后恢复快,出现下腰疼痛病例少,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后路椎间、峡部及后外侧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进行临床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峡部腰椎滑脱的32例患者给予后路椎间、峡部及后外侧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处理,出院后进行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变化和JOA评分。结果术后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患者的腰椎的滑脱率明显降低,相对椎间高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的滑脱角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滑脱角没有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0~36个月,结果显示腰椎滑脱患者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术式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9年9月,8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平均分成2组,分别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JOA改善率。结果术后随访12~54个月,平均27.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和VAS评分相比,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可以获得与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或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差异。方法对腰椎滑脱51例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27例(A组),行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24例(B组)。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滑脱角、滑移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后路固定联合椎间cage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在术后椎间隙高度维持、融合率较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侧后外侧融合基础上,单枚BAKcage斜向置人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270°融合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对19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12例,Ⅱ度滑脱7例,分别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单侧后外侧融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融合(A组)或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单侧后外侧融合并椎体间植骨融合(B组)两种270。融合方法治疗。结果19例病人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总体满意率为95%,其中A组为100%,B组为91.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19例病人均完全复位,随访复位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人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明显后移沉降和神经根及马尾损伤等并发症。全部病人术后1年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最终随访椎间隙高度平均减少1.2mm,B组较A组明显。结论两种后路270。植骨融合方式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对后柱破坏少,具有较高稳定性,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并能明显降低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复位丢失率,提高脊柱融合率。  相似文献   

12.
李新福  刘勇 《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198-201,211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腰椎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80例(97.5%)。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4例螺钉松动断裂但已骨性融合(4%),2例植骨未融合,椎间隙高度降低(2%)。疗效评定优24例,良46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85.4%。结论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远期疗效肯定,但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治疗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期临床疗效报道。方法 本组为2002年5月~2004年8月在对28位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上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以及手术后CT检查椎体间植骨面积,同时随访6~26个月观察初期临床疗效和融合率。结果 几乎所有患者手术后原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影像学上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都有明显恢复,手术后6~26个月,脊柱融合率达到96.4%。没有发生植入骨的吸收、移位和沉陷。并发症主要为术中硬脊膜撕裂、神经根牵拉以及出血多等。结论 后路减压、固定、椎体间微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17例均为L1~L3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行单侧小关节切除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3例;行双侧小关节切除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2~1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由术前的(88.1±5.8)%改善为术后的(47.9±4.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54,P=0.003);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94.1%(16/17),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重要血管等损伤,术后无植骨不融合和内固定失败。结论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大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扩大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1(35~8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32例,行单节段融合48例,行双节段融合1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融合率、对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7)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63例发生椎间融合,融合率达95.5%,其余3例未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以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4±3.2)分、(21.2±3.5)分及(23.3±3.8)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7.6±2.8)mm、(11.0±1.6)mm及(10.3±1.5)mm,术后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点间JOA评分、椎间隙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PLIF避免了过度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cage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手术方式治疗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患者均经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且治疗无效.应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标准和影像学指标变化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7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12~24个月).术前椎间隙高度(4.5 ±2.8) mm,术后(12.3 ±2.5)mm(P<0.05).术前腰椎前凸角(-31±11).,术后(-47±7).(P<0.05).术前JOA评分为(14.5±3.92)分,术后(24 ±2.65)分(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65%~100%,平均76%.结论 只要适应证得当,后路减压自体碎骨椎间打压植骨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和改善腰椎生理前凸,不需另外取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以小关节突为中心椎管减压、椎间隙松解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位固定、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26例。结果经18~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下腰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椎弓根螺钉无断裂、松动,融合器无移位、沉降。25例获骨性融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滑脱,神经根管减压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神经根减压以及椎间融合率的提高,椎体间融合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11年9月共18例多节段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52.2岁。12例为L3~5滑脱,6例为L4~S1滑脱。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临床功能恢复情况,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共完成随访17例,30个节段完全复位。VAS评分由术前(8.0±1.0)分降至末次随访(1.0±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8.9±2.4)分增至末次随访时的(24.8±2.7)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13例,B级4例。结论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该术式能使滑脱节段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并具有较确切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外科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6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46~68岁,平均(59.2±6.5)岁,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为(25.0±8.1)个月。记录手术后滑脱复位率、复位丢失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自主生活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0(8.0,8.8)]分降至术后2周[2.0(1.3,2.0)]分及术后1年[0.0(0.0,1.0)]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8±3.6)分升至术后2周平均(18.6±2.3)分及术后1年平均(23.6±2.7)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88.5±5.6)%降至术后2周平均(35.7±3.1)%及术后1年平均(9.3±5.7)%。ESR由术前[35.5(14.5,43.0)]mm/h降至术后2周平均(12.9±5.3)mm/h及术后1年平均(9.2±3.6)mm/h。CRP由术前平均(20.3±10.2)mg/L降至术后2周平均(7.6±3.1)mg/L及术后1年平均(3.5±1.7)mg/L。术后2周及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2周滑脱复位率平均为(91.2±6.7)%,术后1年复位丢失率为[8.0(5.0,9.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且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可行,通过重建脊柱稳定性来缓解患者疼痛、治愈病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