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遵生八笺>之一<延年却病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高濂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濂的养生思想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并提倡"养生"、"却病"等养生思想.针对这些养生思想,高濂记载了很多却病治病的气功导引方法:吐故纳新、导引按摩、调节心理等.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的气功导引提供重要参考,也为现代的健身气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遵生八笺》是明代学者高濂从数百种古代文献中摘录与养生知识有关的文献汇集而成。养生专著涵盖儒、释、道籍.经史杂著,医药卫生等丰富文献。全书由相对独立的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面.论述养生知识和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且取材精当、方法实用.文笔隽永、意趣高雅。尤其是《清修妙论笺》篇记录圣贤教诫、  相似文献   

3.
<正>"平明咽津术"是古代道家吞咽唾液养生的一种方法。初见于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原名《逍遥子导引诀》。后世许多医学、养生学著述,如《红炉点雪》、《遵生八笺》、《类修要诀》、《养生类要》等相继转载,称为"导引却病歌诀"等,足见本法颇为流行。"平明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抵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  相似文献   

4.
《遵生八笺》是明代学者高濂从数百种古代文献中摘录与养生知识有关的文献汇集而成。养生专著涵盖儒、释、道籍,经史杂著,医药卫生等丰富文献。全书由相对独立的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面,论述养生知识和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且取材精当、方法实用、文笔隽永、意趣高雅。尤其是《清修妙论笺》篇记录圣贤教诫、省心律己的警句格言三百余首,在养心、养性、养体等诸多方面极具教育意义。此次编撰,以《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宁》、《饮馔服食》为主要内容,结合科学知识,探求养生智慧。对其欠科学之处,尽以摒弃。为增强文章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撰写上采取了以下形式:以释义经典文献为主,附以解读;以章四简标立题,照其重点;以科学知识为主,精选具体事例;以趣味可读为主,例举故事情节。我刊将陆续刊出古籍养生专家时习之的文章,以飨读者。刊登这样大型养生专著于我们还是第一次。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广大读者给予指导。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正《养性延命录》又称《养生延命录》,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第57函第572册。由南朝梁代养生学家、医药学家陶弘景编撰,为我国古代早期养生学优秀代表作之一。其养生思想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另外,还包括情志、房室、饮食等。陶弘景博采众长,系统地提出了形神一体、饮食调摄、服气调息、导引按摩为一体的养生保健体系,成为后世奉行的养生法  相似文献   

6.
周贻谋 《长寿》2003,(12):44-45
高濂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在其《遵生八笺》里,除了收有“饮馔服食笺”三卷之外,又在“延年却病笺”中撰写了《饮食当知所损论》一类专篇。高氏曾说,饮食是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乃生命之依靠,人离开饮食就不能生存。他又说,饮食具有二重性,饮食适度则有利于养生,若贪吃无度则反而有害。那么在饮食方面该怎样趋利避害呢?一是不要过于饱食。高氏认为,少食有利于健康,可以减少或防止生病。经常饱食就容易成为营养过剩的肥胖者,会使人早衰短命。二是不要贪图异味,不要捕食野生动物。高濂说:“贪异味以悦吾口者,往往隐祸不小。”复又指出:倘若嗜食“…  相似文献   

7.
《真西山卫生歌》是古代一首有名的养生歌诀。作者为南宋学者真德秀(1178年-1235年)。真氏为南宋大臣兼理学家。字景元,后改希元。世称西山先生,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官至参知政事兼侍读,在学术上是朱熹理学的继承者。有《大学衍义》、《西山甲乙考》等著作传世。这首《真西山卫生歌》颇为世人所重视,明代高濂曾将其收录在所编《遵生八笺》之中,清  相似文献   

8.
黄健 《现代养生》2010,(12):15-16
《养性延命录》由南北朝时齐梁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家陶弘景所撰,分两卷六篇,上卷有《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围绕养性延命的宗旨,阐述相关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大量气功养生的内容。陶氏论气功养生,提倡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相似文献   

9.
黄健 《现代养生》2011,(4):12-13
《抱朴子》为“好神仙导养之法”(《晋书·葛洪传》)的东晋葛洪所撰,分《内篇》、《外篇》。两者的主要区别,如《外篇自序))谓:“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有关气功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内篇》,在该书明代刻版的《内篇》后,另附《别旨》一篇,专论气功。该书在养生方面崇尚外丹,认为服食丹药是成为“神仙”的必由之路,而将导引、药物等视为养生之“小术”。即使如此,它对古代气功发展的贡献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正>气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气功锻炼可增进人体健康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庄子》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吹嘘呼吸,吐故纳新"。《黄帝内经》也说道,吐纳导引能理气血,调气机,柔筋骨,和心气说明导引行气的练功方法是调节心身不适的有效手段。儒、释、道、医各家,功法万千,希冀各异,但有  相似文献   

11.
周贻谋 《长寿》2003,(9):38-39
高濂强调养生必须以安乐为本,惟有安乐才能使人到达寿域。正如他在《遵生八笺》的“起居安乐笺”中所说:“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保晨  相似文献   

12.
杖泛指棍棒,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在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以杖作为器械进行身体锻炼的历史非常久远。现存最早文献史料记载见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清华大学课题组在继承《导引图》持杖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史料中记述的有关导引、吐纳、行气动作原理为线索,并借鉴太极棒等传统功法的成功经验,编创了"健康气功·太极养生杖"。太极养生杖功法特点太极养生杖取意"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相谐等传统文化理念,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好学易练。以杖导引,形神统一太极养生杖的运动理念,以杖  相似文献   

13.
周贻谋 《长寿》2003,(8):36-37
在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四时调摄笺”按春、夏、秋、冬四季分为四卷,占了全书内容的1/5强。高氏指出:“人能顺四时调摄,神药频餐,勤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竞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意即人们若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养,选服验方良药,忙于操练气功导引,积极锻炼身体,懂得养生宜忌,不营求名利嗜欲,一切顺其自然,就必定能够防止疾病发生,并且有利于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4.
周贻谋 《长寿》2003,(10):34-35
在高濂的《遵生八笺》里,通过“延年却病笺”集中表明,养生的直接目标是健身防病和延年益寿。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此一目标呢?高氏提出了如下几点: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养生,绝不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氏引述前贤的话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认为人的健康和寿命在乎各人自己掌握,并非决定于上天,愚昧妄为的人夭折短命,善于养生者可以益寿延年。高氏进而指出:“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依,全在摄养。设使形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尽,岂知命者哉?”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靠的是精…  相似文献   

15.
黄健 《现代养生》2011,(2):19-21
《巢氏病源》,即《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等撰写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该书在论述疾病病因、病理与证候的同时,论治不载方药而专附导引,是中医气功疗法体系基本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气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之导引有广、狭两义:广者包括动功、静功在内的整个气功,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养生学家高濂的名著《遵生八笺》里,曾引述《大藏经》有关人生“百病”与“百药”的论述。两者涉及到做人处世、道德修养、视听言行、思想情志等各个方面,可称得上是养生名言,保健良药,很值得摄生者认真一读。倘能照着去做,不但有助于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自然有利  相似文献   

17.
导引的主要内容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最早可见于《庄子·刻意》。导引一词出现后,古人把许多健身养生方法都归入导引。导引所包括的健身方法在古代是相当宽泛的,包含的内容虽各有不同,但都可看做一种自我调节身体气血运行、祛病健身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8.
倪合一 《现代养生》2007,(12):44-44
我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养生必先养德。王文禄在《医光》中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相似文献   

19.
《道经》云:"道教兼融儒释,以完善自身的宗教仪轨和教义,故儒释中的某些宗教思想以及功理功法之教义,亦是道经中教学的来源之一。"气功主要来源于道家吐纳导引术以及道教丹鼎派丹道功,亦称内  相似文献   

20.
《诸病源候论》以疾病的病源、病证、症候作为纲目,不记载汤方,只记载相关的摄生导引法,导引的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意念运动等,在中医的运动疗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把"导引"称作为是古代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