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12月中、下旬,杨浦区某街道托儿所发生一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全所共有8个班,本次暴发集中发生在托中班,此班共有入托儿童26名(年龄除2名22月龄外,24名均为2足岁),保育员2名(25岁与32岁)。12月12日发生首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保育员25岁),12月17日至25日发生7例托儿急性肝炎,其中3例黄疸型,4例无黄疸型。8例急性肝炎HBsAg均阴性,抗-HBc和抗-HBcIgM(ELISA,下同)均阴性,抗HAV·IgM(ELISA,下同)均阳性,所以认为此起疫情为甲型肝炎暴发。  相似文献   

2.
四种血浆蛋白在肝炎、肝硬化中临床意义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正> 血浆前白蛋白(PA)、纤维连接蛋白(Fn)、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主要由肝脏合成,在肝脏有炎症或器质性损害时,其含量有明显变化。本文报告1986~1988年收治的16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四种血浆蛋白变化情况,并对其诊断意义进行比较。材料及方法一、病例选择:正常对照系本院血库献血员,心肺、肝功能检查均正常,HBsAg、抗HBc、HBeAg及抗HAV-IgM均阴性者。病毒性肝炎系我院成年住院患者,男133例,女31例,年龄16~67岁,平均32.6岁。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急黄肝)44例,急性无黄疸型肝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我院于1988年1~5月收治急性病毒性肝炎1226例,全部符合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1226例中,男性680例(55.5%),女性546例(44.5%)。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73岁,平均为28.9岁。其中26~35岁发病人数占63.9%。病前有食用毛蚶史者约占85%,未食用毛蚶而发生肝炎者约占15%。急性黄疸型肝炎1022例(83.4%),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04例(16.6%)。所有病例均作血清抗HAV-IgM检测,其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HBsAg阳性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性指标,在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急性乙肝)症状明显期一般呈阳性,但临床上HBsAg阴性的急性乙肝并不少见,对此认识不足,可能会造成漏诊或误诊,甚至延误治疗。现就笔者诊治过的HBsAg阴性的急性乙肝8例进行简要总结,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例均为我院感染性疾病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病例,占同期急性乙肝的6.4%(8/125)。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3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HBVDNA阳性3例,阴性5例。抗-HBs阳性2例,阴性6例。-抗HBclgM 8例均阳性。1.…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46例 HBsAg 阳性的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分析,并与100例 HBsAg 阴性的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了比较。资料来源:广州市传染病院1975年~1977年的病历资料。一、诊断标准HBsAg 阳性的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1.无肝炎过去史。2.发病前6个月内无长期服用异烟肼、解热止痛剂等药物;亦无与可能会引起肝损害的化学物品接触,无嗜酒习惯。3.起病后有黄疸及 SGPT 异常。4.起病后查 HBsAg 阳性。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在我院经B超检查72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发现其中26例合并急性胆囊炎。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6例均为住院病人,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旰炎。男23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HBsAg阳性12例,阴性14例;胆红素21~171umol/L 24例,>171umol/L 2例;ALT 78~120u 5例,>150u21例,A/G 26例均正常;WBC>10×10~9/L 4例。经B超检查,26例胆囊壁均增厚毛糙,边缘模糊不清,出院前进行复查胆囊声像图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采用上海科华实业生化公司的抗丙型肝炎(科华抗 HCV)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试剂,对67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抗 HCV 筛选,其中16例抗 HCV 阳性,检出率为23.9%。血友病患者检出率高达83.3%,急性白血病为27.3%,再生障碍性贫血为23.1%。输血少于10次者抗 HCV 阳性检出率为12.8%,多于10次者为39.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7例未接受输血者抗HCV 均为阴性,多次输血后复查,其中6例转为阳性,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01)。67例中,HBV/HCV 二重感染6例(9%)。对献血员作抗 HCV 筛选,可能有助于减少输血后肝炎的传染。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1995年6月~2000年6月用自拟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性96例,女性32例;年龄19~64岁,平均26.5岁;病程1~3个月。诊断为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64例,乙型黄疸型肝炎56例,丙型黄疸型肝炎6例,另2例甲、乙、丙、丁肝炎检测均阴性。均符合1990年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IgM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建的ELISA法检测1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系列血清抗HCV-IgM,与同步检测的抗HCV-IgG、ALT一并分析,以68例正常人血清作对照。发现5例急性输血后丙型肝炎在输入污染血后第4~6周发病,ALT升高,抗HCV-IgM转阳性,输血后第8~12周达高峰,约第13~16周进入恢复期;而抗HCV-IgG则在第10周后转阳,在12周达高峰并持续到恢复期。10例慢性输血后丙型肝炎急性活动时,抗HCV-IgM及抗HCV-IgG均阳性。说明抗HCV-IgM是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指标,也是慢性HCV感染近期活动的指标。还显示ALT值与抗HCV-IgM的吸光值(P/N)在一定范围内有相关性(P<0.001),说明血清抗HCV-IgM与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炎病人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是病毒性肝炎诊断和病原学分型的可靠依据,而酶联免疫吸附法是目前最敏感的检测方法之一,本文报导应用此法对成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72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并加以分析讨论。一、材料与方法 1.检测对象:均为自1983年6月~1984年10月来我院住院的成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其中急性黄疸型67例,急性无黄疸型5例,共72例。本组病例来自广州市及其郊区军民,均有明确的发病日期与急性起病的特点。检测时间除2例(为急性甲型肝炎)分别在发病后第34天和第54天外,其余均在发病后第4周内,最早的是在起病后第3天。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7~1996年间共收治各类病毒性肝炎2910例,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HA)1305例.有9例(0.69%)以上腹剧痛起病,3例误诊.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23~43岁,平均33.2岁.临床表现:除上腹剧痛外,发热畏寒伴阻囊区压痛4例,发热伴吐泻2例;恶心呕吐3例.6例发病2~4日出现黄疸,ALT565~2160u/L,TBi51.3~170μmol/L,抗HAV-IgM(+),确诊为HA急性黄疸型.3例发病4日肝功正常.其中2例B超示胆囊急性炎性改变,1例胃镇检查示胃粘膜充血水肿,分别以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胃炎收住急诊科.住院3~5日腹痛缓解,但皮肤巩膜黄染,肝功明显异常,抗HAV-IgM(+),乃纠正诊断为HA急性黄疸型.  相似文献   

12.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 IgM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9年 Reyes等 [1 ]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 ,获得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的基因克隆 ,作者对 15 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定期随访 ,用 EL ISA检测病人系列血清的抗 - HEV Ig M,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均为 1996年 5月~1998年 12月本院传染病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 12 1例 ,女 36例 ,年龄 13~ 80岁。急性黄疸型 141例 ,急性无黄疸型 9例 ,亚急性重型 5例 ,淤胆型和慢性迁延型各 1例。1.2 标本收集 以患者入院前出现发热、消化道症状作为病程的开始日 ,按发病后 3~ 14d,15~ 30 …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抗HLA抗体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和结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的泰萨奇板检测法,对46例尸体肾移植患者(男34例,女12例;年龄20~63岁)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并分析其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46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13例(28.3%),PRA阴性者33例(71.7%).移植前PRA阳性者中有6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并口服免疫抑制剂.肾移植后PRA阳性组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失败后切除移植肾恢复血透.PRA阴性组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3例经MP冲击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经MP冲击无效,改用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冲击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有17例(其中术前PRA阴性者4例),发生排异者9例(其中3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0例输血后旰炎进行了病原学分析。全部病例血清抗-HAVIgM均为阴性。47例丙肝抗体(抗-HCV)阳性,占94%;其中3例重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3例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均为阴性,占6%。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的观点是 :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 ,预后佳 ,一般无慢性化。但临床上少数甲肝病人病程迁延 ,反复发病 ,伴有其他脏器的损害。我们总结了过去三年在我院住院的所有甲肝病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资料共 6 4 8例 ,均为 1995年 1月~ 1998年 12月我院住院病人 ,其中男 4 0 0例 ,女 2 4 8例 ,年龄 2岁~ 76岁 ,抗 -HAV IgM阳性。急性黄疸型 6 0 4例 ,急性无黄疸型 36例 ,急性淤胆型 8例 ,其诊断及分型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定的标准进行。2 临床情况2 1 发病年龄  <14岁 16 2例 (2 5 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血液病受血者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情况 ,探讨输血前抗 HCV的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液病受血者抗 HCV。观测输血前血液病受血者 176例 ,输血后追踪观察 6~ 12月完成复查 95例 ;并设对照组 417例。结果 :血液病受血者输血前抗 HCV阳性率 ( 5 .6 8%,10 / 176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72 %,3/ 417;P <0 .0 1)和普外科患者 ( 2 .2 3%,2 1/ 942 ;P <0 .0 5 )。输血后无新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血液病患者输血前HCV感染值得关注 ,开展输血前抗 HCV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洲定方法(ELISA),检测351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散发性NANBH和非乙型肝硬化抗-HCV阳性率分别为86%、34.9%和76.2%;28例急性甲肝均阴性;乙肝患者为23.3%;原发性肝癌为16.0%。有输血史乙肝患者抗-HCV阳性率高于无输血史者。提示除甲肝外,各类肝病患者均为HCV高危人群。输血液制品是乙肝合并丙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戊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现就我院收治病人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5 8例散发性戊型肝炎均为本院 2 0 0 0~ 2 0 0 4 - 0 5收治的住院病人 ,男 5 0例 ,女 8例。年龄最大为 6 2岁 ,最小为 2 2岁 ,平均为 4 2 5岁。其中 ,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者 4 7例 ,无黄疸型肝炎发病者 11例。1 2 诊断标准以上病例均符合 2 0 0 0 - 0 9全国肝病会议制订的标准 ,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肝功异常 ,抗HEV -IgM和 (或 )IgG阳性。1 3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甲、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及对输血溶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 867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抗体的特异性分布情况,按照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不同进行分组,将64例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简单随机抽样选择60例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输血溶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 867例输血患者中,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者64例,阳性率为2.23%,其中抗-E抗体阳性30例(42.86%)、抗-DC抗体阳性14例(14.29%)、抗-D抗体阳性13例(14.29%)、抗-M抗体阳性7例(28.57%),发生溶血性输血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20.31%;对照组发生溶血性输血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9,P=0.003)。结论:患者临床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验,Rh系统抗体阳性患者较多,且输血后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并发症,应加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H血型E抗原在输血中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入本院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筛选交叉配血相合、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的受血者共98例进行研究,以49例受血者E抗原阴性、供血者E抗原阳性为观察组;以49例受血者E抗原阴性、供血者E抗原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 M)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患者输血前后Ig M抗体、IL-2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第3天、第5天Ig M抗体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10天开始下降,至第18天降至输血前水平;且观察组患者输血后第3天与输血前IL-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抗原阴性患者输注E抗原阳性红细胞后Ig M抗体、IL-2表达情况均会出现上升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至输血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