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保存对红细胞携氧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保存时间和过滤、离心等前处理操作对红细胞携氧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取不同保存期血样用血氧分析仪检测携氧能力并同时测定葡萄糖、Na+、K+及乳酸脱氢酶等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结果全血和悬浮红细胞的有效携氧量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在第1周分别下降了27.5%和19.2%。到保存末期,全血的有效携氧量仅为"新鲜血"的39%,悬浮红细胞也只有采血当天的51%。P50值在保存期总体呈减小趋势,在开始2周减少较快,随后变化不明显。葡萄糖逐渐消耗;乳酸脱氢酶随时间逐渐增加,全血到保存末期为采血时的近3倍。Na+浓度呈进行性下降,K+浓度逐渐增加,到保存末期悬浮红细胞K+增加了3倍。结论血液保存时间和前处理操作等对血红细胞携氧能力及能量代谢有重要影响,过滤、离心等操作会对红细胞造成一次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内血液储存在不同时间及温度过程中,红细胞功能的变化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实验室检测2,3-二磷甘油酸,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结果血液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保存,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红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结论保证血液质量冷链系统控制温度在4~6℃,血液在运输过程中2~10℃保存。  相似文献   

4.
现代液体红细胞保存体系运行良好,使一个国家供应的异体红细胞安全、廉价,并且有效率达到95%。现代红细胞保存系统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如可为自身输血提供血液,可为战场上的手术输送血液,避免献血者接触新生儿,显然如果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将会有更大的益处。然而,由于衰老的红细胞具有使血流不畅,细胞破裂后一些有毒性的脱出物可能使外伤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温度对保存血液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方法 10例当日采集的CPDA-1抗凝新鲜全血,在封闭条件下分离大部分血浆,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分别放入4℃、10℃、16℃、25℃冰箱保存,然后分别在24h、7d、14d、21d、28d,分别取样测定,计算携氧量、氧亲和力值。结果 4℃、10℃、16℃组24h、7d、14d、21d有效携氧量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7d的4℃、10℃、16℃、25℃组间有效携氧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0℃、16℃组24h、7d、14d、21d、28d氧亲和力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放时间、温度对血液中红细胞功能影响较显著,4℃后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携氧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6.
对红细胞保存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保存损伤是指血液保存在液体基质中红细胞发生的生物化学与形态学上的改变,红细胞保存损伤是影响红细胞保存效期和临床输血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红细胞保存损伤的主要机制及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血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液的保存是关键的一环。血液的保存包括红细胞保存、血小板保存、白细胞保存。红细胞的保存方法主要有4℃低温保存、-80℃或-196℃深低温保存,新近兴起的冰冻干燥保存较前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制品可以室温保存,易于水化,重量大大减轻,便于运输。目前,冰冻保存红细胞已用于临床,冰冻干燥保存正在研究中。本文综述红细胞的保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4℃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ACD)或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磷酸盐(CPD)溶液保存的血液有3周的保存期,盐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SAGM)和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磷酸盐腺嘌呤(CPD A)溶液又分别将保存期延长至35d或35~42d。然而,现有的保存方法基本能保障平时的血液供应,但远不能满足临床特殊医疗、自然灾害、战时等特殊条件下输血治疗的需要。而且随着对输血传染病检测的加强,许多献血者丧失了献血资格,血液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长久以来被认为可取代常规输血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代用品,也由于制造、功效、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不会很快广泛地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10.
从1818年第一次成功输血开始,输血已成为挽救危重患者的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输血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RBC)会发生保存损伤[1-2]和细胞老化,尽管保存期内血液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输注库血时还是会引起输血效果不佳甚至不良临床反应[3-4]。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表明输注 RBC 效果不佳还可能与库血中 NO 的缺失有关[5-7]。近年来,NO 改善 RBC 保存质量和在临床输血的研究关注者也较多,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SOD保养液延期保存过程中红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应用透射电镜对SOD保养液 4℃保存全血于保存第 0 ,42 ,75及 85天动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GMA液同期保存的标本作为对照 ,应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具有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保存第 42 ,75及 85天 3个时间点下 ,SOD保养液组红细胞形变率均低于GMA组 (P <0 .0 1)。SOD保养液组 42 ,75和 85天的红细胞形变率与GMA液保存 42天的红细胞形变率无显著性差别 ,甚至更低。结论 :SOD保养液在 4℃延期保存条件下有利于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各参数的过程中,为了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本文探讨了各种不同条件下保存EDTA—K2抗凝静脉血,其检测红系各参数的变化,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液在磁场环境下保存对红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在 4℃保存期间 ,红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1 ,2 ] ,这些变化与血液贮存期间氧化物质对红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3] 。磁处理水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4 ] ,笔者探索用磁场处理血液的方法来减少血液保存期间红细胞的损伤 ,以提高血液的质量和延长血液的保存期限。材料与方法1 仪器  FG-3 0 0型发光光度计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 :72 1型分光光度计 (上海分析仪器三厂 ) :H型强场磁化杯 (天津市天磁公司 )。2 试剂 ATP生物发光测定试剂盒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批号 990 80 2 )…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存期全血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全血在不同保存期辐照的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变化,确定不同保存时期的红细胞制品辐照后可保存的时间。方法 每袋CPDA-全血分成若干份,于采血后1、8、15、22d进行25Gy辐照,并设不辐照对照组。于辐照后即刻及辐照后7、14、21、28、35d取样测定各项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CPDA-全血于采血后1、8、15、22d不同保存期进行辐照,在继续保存至36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引起其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Hb的明显升高,表明不论是新鲜血或是库存血,25Gy辐照对红细胞活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各辐照组保存至36d时,其红细胞ATP含量仍保持在76.6%以上,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所有辐照组血浆K~+含量均于辐照后的一周内升高迅速,表明辐照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可引起红细胞内K~+的渗漏。结论 初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无论何时进行辐照处理,与不辐照血比较,在35d有效期内,均未影响红细胞制品的活性和功能。建议25Gy辐照CPDA-全血保存期与不辐照CPDA-全血相同,也可保存35d;但由于血液在辐照后的一周内K~+升高迅速,因此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49-150
分析不同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输血安全性的影响。随机选取进行无偿献血的83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血液采集标本,并在采集的第1、1530d对标本的RBC-C3b、RBC-SOD、RBC-IC及IL-8进行检测,对比变化情况。血液储存第15d与第30d的RBC-C3b与RBC-SOD水平均明显比第1d低,RBC-IC与IL-8水平明显比第1d高(P0.05);且血液储存第30d的RBC-C3b与RBC-SOD水平均明显比第15d低,RBC-IC与IL-8水平明显比第15d高(P0.05)。血液储存时间越长,红细胞免疫功能越低,为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应尽量为患者输入储存时间在半个月以内的血液。  相似文献   

16.
保存人红细胞的新策略-抗氧化剂保养液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塑料血袋盛义务献血员的静脉血(合适量保养液)并置4℃冰箱保存.在保存前、后不同时间检查各项指标,旨在研究抗氧化剂保养液延长人血红细胞在4℃条件下的保存时间,以缓解血液保存供应的压力,为输血抢救创造有利条件.实验分3组:ACD组,GMA组和抗氧化剂(SOD)组.研究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保存75天后SOD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回收率为87.2%,血浆血红蛋白(mg/L)为193.2,P50(mmHg)为34.0(正常值为33.1),最大变形指数(DImax)为0.2413,即为正常值的74.3%,外观检查无明显溶血、变色、气泡和凝块.结论提示,用抗氧化剂保养液保存红细胞在4℃条件下可延长到75天,其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浆血红蛋白回收率附合国家<血站基本标准>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液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液白细胞后红细胞性能改变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择42例入库合格血液,应用去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于过滤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检测,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游离Hb等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 经白细胞滤器处理后,红细胞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血液粘度轻度下降。结论 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去除血液中白细胞不会改变红细胞形态,去白细胞后血液粘度下降,血液质量不受影响,而不影响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郭峰邬伟秀蔡敏琪颜式可为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我们测定了30例血液肿瘤患者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对象30例经临床确诊的血液肿瘤患者,其中白血病15例,骨髓瘤...  相似文献   

19.
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红细胞 (RCC)保存质量的可能影响 ,分别取分离血浆后所得浓缩红细胞 (RCC1)和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后所得含少量血浆的浓缩红细胞 (RCC2 )各 8袋 ,每袋等量分为两份 :过滤组和对照组。过滤组在保存当天用去白细胞滤器过滤 ,然后按常规方法 4℃保存 35天 ;对照组直接 4℃常规保存 5周。每周取样本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浆K+浓度和乳酸脱氢酶 (LDH) ,游离血红蛋白 (FHb)和红细胞ATP水平 ,同时做细菌培养污染监测。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RCC在过滤组与对照组中MCV ,MCH和MCHC无显著差别 ;红细胞ATP水平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过滤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第 4和 5周过滤组红细胞ATP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保存过程中过滤组K+水平低于对照组 ,除了RCC1在保存第 0 ,1,2和 3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外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过滤组血浆LDH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在分离血小板后制备的RCC2这种差别更为明显。在保存期间RCC2组血浆的FHb水平过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RCC1两组间FHb水平无显著差异。各组细菌培养均为无细菌生长。结论 :保存前去白细胞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