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供血动脉狭窄与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MRI DWI序列检查,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根据患者血管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病变为A组,大脑中动脉病变为B组,两者都有病变者为C组,血管检查阴性者为D组。分析梗死部位的形态与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患者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占47.3%。不同脑梗死类型与同侧血管病变关系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的血管病变导致的梗死类型有显著差异(P<0.01)。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导致的软脑膜动脉供血区梗死(CI)+分水岭梗死(BI)类梗死占68.4%(13/19),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导致的CI+BI类梗死占31.6%(6/19)。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多发CI占64.0%(16/25),非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多发CI占36.0%(9/25)。结论供血动脉狭窄与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类型具有相关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容易导致CI+BI类型,大脑中动脉狭窄容易导致多发CI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VS)在评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52例。根据T2 FLAIR图像上血管高信号征是否存在分为有血管高信号征组和无血管高信号组。比较两组患者弥散序列(DWI)上梗死体积大小、入院时及治疗10天后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基本临床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中无远端HVS组35例(67%)和远端HVS组17例(33%)中,梗死体积大小分别为(89.74±28.82)和(73.15±26.37),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6~27)分及10(2~21)分,入院10天NIHSS评分分别为13(6-26)和8(0~19)分,无远端HVS组与远端HVS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明显狭窄、闭塞,HVS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9例(42%)、11例(73%),16例(89%)。HVS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27例,占HVS阳性组77%,血管高信号征阴性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5例,占HVS阴性组2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T2 FLAIR序列HVS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缺血性梗死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有远端HVS的患者急性梗死灶体积较小,NIHSS评分较低,临床预后较好。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HVS的出现率越高。大脑中动脉区HVS联合MRA有利于临床评估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血管病变的大致位置、血管的狭窄程度,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梗死灶分布与卒中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住院的13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伴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检查(包括T_1WI、T_2WI、DWI、MRA)。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的分布部位将梗死灶分为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和交界区梗死;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数目分为单发梗死(MCA供血区的单一梗死灶)、多发梗死(MCA供血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连续病灶);依据MRA将MCA主干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比较不同狭窄程度之间病灶的数目与梗死分布之间的差异。结果 138例图像用于分析,其中单发梗死者61例、多发梗死者77例;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组54例、重度狭窄组58例、闭塞组26例。中度狭窄组以单发的深穿支梗死为最常见的分布类型(χ~2=13.197;P0.001)。重度狭窄组以多发的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交界区梗死多见(χ~2=5.561;P=0.018)。闭塞组病灶分布在单发与多发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42),但大面积梗死较其他组多(χ~2=24.745;P0.001)。结论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病灶分布与梗死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部MRI检查确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及相关性.结果 前交通支开放组43例,其中深穿支梗死28例,皮层梗死15例;后交通支开放组23例,深穿支梗死10例,皮层梗死13例.结论 脑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与完整的Willis环及有效侧支循环的数量有关,多支侧支循环建立,更倾向于深穿支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性,分析 TCD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 MCA 区 ACI患者122例,分别行 TCD、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MRA)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比较TCD与MRA检测MCA的结果。根据MRI将122例患者分为大面积CI组、小面积梗死组及腔隙性CI组,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患者MCA异常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TCD诊断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是82.8%,与MRA的符合率是81.8%;TCD检测不同面积CI患者的MCA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别;122例MCA区梗死患者和34例MCA狭窄性患者的梗死类型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为最常见类型。结论① TCD检测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与MRA的相符性较好;② MCA狭窄性梗死多引起腔隙性、分水岭区或深穿支供血区梗死,较少引起MCA供血区完全性梗死。③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低灌注可能是MCA狭窄性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 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 结论 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诊疗期间接受MRI常规平扫+SWI及头颈CTA检查。按梗死大小分为区域性梗死(37例)和小梗死(13例),基于头颈CTA及SWI观察责任血管改变;头颈CTA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斑块及狭窄,头颈CTA联合SWI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 SVS);比较头颈CTA及头颈CTA联合SWI对不同类型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2.5岁。37例区域性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13例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患者认知功能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认知功能良好,观察组存在不同程度认知障碍,分析对比两组梗死部位变化情况以及特征。结果两组内囊梗死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皮层下、皮层、左侧颞叶和额叶等部位梗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率高于对照组且其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和梗死部位存在一定关联,临床早期需要提前对额叶、皮层、侧颞叶以及中动脉供血区等部位发生梗死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以此便于早期诊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晓媛 《医学综述》2013,19(9):1613-1616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个直径<15 mm的缺血性梗死,分布于脑穿支动脉的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典型特征是无症状的小血管疾病发展过程,通常将腔隙性脑梗死冠以脑小血管病的称谓,这混淆了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的定义,从TOAST分型中的小动脉闭塞,ASCO分型中的小血管疾病到CISS分型的穿支动脉疾病,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两对概念的逐渐深入。该文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线,目的在于总结目前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及危险因素,从而揭示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变的关系,对预后和治疗方面给予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探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A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B组),均行颅脑MRI和MRA检查.结果 (1)A组患者的再发性梗死、大面积梗死、多灶性梗死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病变、多支病变的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A组脑血管狭窄程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以多发性、再发及大面积硬死多见,其血管病变以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性无症状脑梗死(SBI)应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70例老年SB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疾病类型分为观察组(SBI合并糖尿病,n=35)与对照组(SBI未合并糖尿病,n=35)。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比较两组梗死类型、动脉或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多发性脑梗死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动脉阻塞程度评分、侧支循环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侧支循环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糖尿病性老年SBI较非糖尿病性老年SBI的多发性脑梗死发生风险更大,动脉或血管狭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小脑和延髓内侧梗死被称为椎-基底动脉栓塞综合征。但椎动脉远端阻塞患者发生该病的情况未见报道。1例49岁的长期高血压患者突发眩晕,右侧Horner综合征伴左侧偏瘫。脑部MRI提示,小脑右下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和右上延髓内侧(发自椎动脉的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远端阻塞。椎动脉远端粥样硬化性血栓阻塞可以导致这一罕见的椎-基底动脉栓塞综合征。延髓内侧和小脑后下动脉区联合梗死综合征@Lee H.$Department of Neurology, Keimyu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aeg u, South Korea @Baik S.K.…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对急性大脑动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至今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区首次急性梗死患者MR影像资料,共35例,分为HVS阳性组(n=13)和HVS阴性组(n=22),比较两组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所示梗死体积大小、临床入院时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入院时及入院10-14天患者的NIHSS评分差值衡量)。结果 13例FLAIR序列远端HVS(37.1%)阳性患者平均梗死体积(76.49±28.72)mm3,入院时NIHSS平均评分[11(1-22)分]、入院10-14d NIHSS评分[7(0-21)分]、22例FLAIR序列远端HVS(37.1%)阴性患者中,平均梗死体积(97.69±30.26)mm3,入院时NIHSS平均评分[15(7-25)分]、入院10-14d NIHSS评分[13(4-25)分],HVS阳性及阴性患者在梗死体积大小、临床入院时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FLAIR远端HVS,能较早提供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7例经CT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儿童外伤后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92.6%痊愈。结论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是由于儿童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出现血管牵拉、变形、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若能及时发现并采用综合治疗手段,恢复梗死区供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析73例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脑核磁共振(MR)、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危险因素。根据文献公布的MR血管分布模板将患者分为2组,A组:深穿支动脉区梗死;B组:内边缘带区及浅穿支动脉区梗死。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和可能病因。结果 2组患者DSA检查血管异常比例A组为82.4%(42/51),B组为63.6%(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病变明显多于B组患者(P<0.05),而B组患者颈内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患者(P<0.05)。A组男性患者明显高于B组(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不同部位皮质下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探讨丁苯酞治疗疗效与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按CISS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ISS病因分为:5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50例心源性组和50例穿支动脉组.对比(: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出院6月死亡/残疾率.结果 (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前NIHSS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组、穿支动脉组出院6月死亡/残疾率分别为38%、46%、2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丁苯酞治疗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疗效最好,患者预后佳,其中以心源性脑梗死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解剖特点,并探讨Ⅰ级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症状性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20例(重度狭窄组)及闭塞患者22例(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Ⅰ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Ⅰ级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PCoA开放患者明显多于闭塞组,ACoA+PCoA开放患者明显少于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均以多发性梗死为主,组间单发性脑梗死与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仅多发性梗死类型中重度狭窄组BZI+PI梗死患者显著多于闭塞组(P<0.01);仅ACoA开放患者EBZ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AcoA未开放患者(P<0.05),其余梗死类型均与侧支开放情况无关(P >0.05).结论 多发性不连续梗死是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梗死类型;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可减少外分水岭梗死的发生,但与其它梗死类型无关;其它侧支开放形式亦与梗死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急性脑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与8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头MRI、MRA及大脑中动脉斑块的HR-MR扫描(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及Pd WI),在黑血序列T2WI上,测得大脑中动脉的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管壁面积(WA)及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分析斑块负荷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 (1)80例患者中,76例的图像符合研究要求;(2)非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VA、WA、NWI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梗死组与梗死组TVA、W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黑血技术能定量测量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高于非梗死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疗效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在急性脑梗死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 ACI 患者60例,按照患者是否合并有2型糖尿病(T2DM)分为 ACI 组(n=36例)和 ACI+T2DM 组(n=24例),另选则同期入院诊治的20例在急性脑梗死前并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 ACI 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 MMP-9、VEGF 水平、NIHSS 评分和 Barthel 指数、梗死灶体积。结果:ACI 组的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 ACI+T2DM 组和对照组;与 ACI+T2DM 组和对照组相比, ACI 组的 MMP-9水平和 NIHSS 评分明显降低,VEGF 水平和 Barthel 指数明显升高;ACI 组的梗死灶体积明显低于ACI+T2DM 组和对照组。结论:缺血预适应可以通过下调 MMP-9水平、上调 VEGF 水平,提高 ACI患者临床疗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自理活动能力,但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在 ACI 合并 T2DM 患者中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36-1637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内侧枝循环与脑梗死发病机制及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收集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23例,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头颅磁共振+弥散(MRI+DWI)分析梗死灶特点,记录入院NHISS评分与治疗7d后NIHSS评分,分析侧枝循环对脑梗发病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的影响。结果:(1)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分型中,侧枝循环开放组病理机制中动脉-动脉栓塞机制最常见(17例,40.5%),其次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13例,31.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7例,16.7%)及混合机制(5例,11.9%)所占比例较少;侧枝循环未开放组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所占比例最大(32例,39.5%),其次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20例,24.7%),动脉-动脉栓塞(17例,21.0%)及混合机制(12例,14.8%)。(2)侧枝循环开放组经药物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较无侧枝代偿组分值低,神经功能好转率高。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