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胸经导管植入带瓣膜支架置换主动脉瓣膜的可行性及术后短期疗效.方法:新鲜猪心包以0.6%戊二醛浸泡36 h后缝合在瓣膜环上,并将其固定在哑铃型镍钛记忆合金自膨胀支架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选择健康杂种犬8只,通过开胸穿刺左心室心尖部,超声引导下将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至主动脉瓣处,置换犬自身主动脉瓣膜,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彩超、CT及DSA造影检查,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制作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植入置换主动脉瓣膜后5只犬成活;心脏彩超及DSA造影检查证实术后支架位置及瓣膜功能良好,冠脉血流未受影响,术后3个月CT检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开胸经导管途径植入自制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可有效置换犬主动脉瓣膜,短期随访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414例病人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14例中风湿性瓣膜病349例、退行性瓣膜病21例、先天性瓣膜病13例,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31例。共行主动脉瓣膜置换(AVR)94例,二尖瓣置换(MVR)255例,双瓣置换(DVR)65例。414例手术并发症74例(17.9%)。围术期死亡16例(3.86%)。随访4个月-10年,远期死亡12例(3.02%),余各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近20年来中国大陆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构成、变迁及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早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927例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先天性和退行性病变是近年来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要病因。风湿性和感染性病变比例逐渐下降,而退行性和先天性病变比例不断上升。后10年内患者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前10年明显缩短(P<0.05)。927例患者中44例发生在院死亡,总在院病死率4.7%;男女性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15年内患者手术病死率下降,明显低于最初5年(P<0.05)。 结论 国人主动脉瓣疾病的病因近20年来发生明显变化;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在院病死率较前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替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手术127例进行临床分析,年龄13—76岁,平均54.5岁,60岁以上38例。风湿性心脏病64例,先天性瓣叶畸形28例,退行性病变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18例,其中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单一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6例,狭窄伴关闭不全46例。其中有主动脉窦瘤破裂3例,合并二尖瓣病变68例和(或)三尖瓣病变4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主动脉夹层8例、冠心痛2例、陈旧性脑血管意外6例,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3例。心功能Ⅲ级82例,Ⅳ级45例。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LVED、LVEDV、跨瓣压差、LVEF、LVEFS)。结果心超提示:LVED、LVEDV、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减少,LVEF、LVEF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后心功能近期明显改善,中期效果更好。平均随访36个月。结论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着手术技术、心肌保护技术、围术期处理的提高、心肌缺血再血管化手术及对伴发心脏其它疾病的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542例多瓣膜病变手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瓣膜病变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对542例患者行2个或(和)2个以上瓣膜手术。术前心功能(NYHA)III-IV级者392例。MVR+TVP229例,DVR 205例,DVR+TVP81例,多瓣膜+CABG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左心耳结扎125例,心脏瓣膜及心内膜SBE赘生物清除19例。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0例,占1.85%,其中DVR 5例,MVR+TVP 3例,DVR+TVP 1例,DVR+TVP+CABG 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21.22%(115/542),室上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结论进一步掌握多瓣膜病变手术指征,完善手术技能,强化围手术期处理,提高多瓣膜病变的手术成功率仍有较多空间。 相似文献
6.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及其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成圆柱状网状支架,腰部凹陷,并将网孔扩大,下段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 h,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支架近端连接丝线,收入鞘管,取离体猪心脏标本,经升主动脉将带瓣膜支架送至左室,直视下送至主动脉瓣位置,释放支架,注水观察瓣膜功能及冠脉水流量。结果:制备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可牢固地置于原主动脉瓣位置,释放后可回收,人工瓣膜启闭功能好,冠脉流量及二尖瓣前叶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设计合理,可经导管释放并回收,瓣膜功能良好,不影响冠脉开口,可用于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1992年 6月至 1999年 9月我们对风湿性双瓣膜病变在施行二尖瓣置换的同时探查主动脉瓣 ,对12例主动脉瓣瓣膜病变较轻者行成形手术 ,占同期双瓣置换的 31.58% (12 /38)。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 5例 ,女 7例年龄 2 5~ 54a ,平均 38a。病程 2~ 2 4a ,平均 11a .均为风湿性。术前主动脉瓣区闻舒张期杂音 (diastolicmurmurDM ) 4例 ,收缩期杂音(systolicmurmurSM ) 1例 ,DM SM1例 ,未闻杂音 5例。周围血管征阳性 5例。脉压差 >6 .6 5kPa(50mmHg) 2例 ,5.32~ 6 .6 5kPa(4 0~ 5… 相似文献
8.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经导管植入动物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 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 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实验、释放实验、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实验。小香猪7只,采用经导管逆行的方法行升主动脉内置入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结果:研制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体外试验证明瓣膜关闭良好,反向均为中心水流,并明确该瓣膜支架能经导管顺利释放,释放后能迅速完全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采用12F~16F的输送导管,6只实验动物经髂总动脉植入,所有瓣膜支架均能顺利跨过主动脉弓达升主动脉,并顺利释放,除1例瓣膜支架释放后未完全扩张、移位外,其余均迅速完全扩张、固定良好。24 h后处死动物解剖,见支架固定,支架内未见血栓。结论: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启闭功能、自膨功能良好,压缩后的体积符合经导管植入的要求,可采用逆行的方法经髂总动脉植入于升主动脉内,释放后能迅速扩张,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狭小的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代术时主动脉根部加宽的方法和结果。方法6例机械瓣双瓣置换(DVR),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AVR)患者主动脉根部狭小行主动脉根部加宽(Manouguian法为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大直径5~8mm,主动脉根部植入21~23人工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存活5例随访2~5年心功能良好。结论主动脉根部加宽采用Manouguian法对小主动脉小瓣环和冠状动脉开口下移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此法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酌情扩大主动脉根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横断升主动脉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的临床经验 ,从临床角度证实该手术径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对 15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手术的患者使用横断升主动脉的显露途径。于主动脉瓣环上方1.5cm处横断升主动脉 ,将升主动脉近端向前下方牵引后 ,显露并切开左心房顶部 ,自上腔静脉左侧缘到左心耳根部。经牵引后 ,显露二尖瓣。切除病变瓣膜并行二尖瓣置换 ,或直接施行成形术。关闭左心房顶部切口 ,将升主动脉近端向切口表面牵引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叶 ,置入人造主动脉瓣 ,关闭主动脉切口。术中对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左心房顶切口长度进行测定。结果 15例患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均有良好的显露效果 ,手术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为 (12 1± 3 8)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83± 19)min ,左心房顶切口长度为 (5 2± 2 2 )cm。结论 横断升主动脉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989年1月~1998年12月双瓣置换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0年中207例患者施行主动脉瓣、二尖瓣人工机械瓣双瓣置换术。强调对重症患者术前准备充分是围术期成功的关键之一。心肌保护运用仁济医院心肌保护液加山莨菪碱,心脏停搏后切开主动脉直接予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心肌保护液;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中度以上返流的三尖瓣做Kay氏法成形;常规切除右侧心包和纵隔胸膜使心包腔与右侧胸腔相通,术后加强ICU综合处理。结果前5年118例术死亡9例,死亡率7.6%。后5年89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3.4%。207例总的围术期死亡率5.8%。前5年118例术中自动复跳33例,占27.9%;后5年89例术中自动复跳47例,占52.8%。随访185例,4~120个月,平均随访58±21个月,5年以上生存92例。结论对围术期处理的重视,术前准备充分,合理的手术方法和心肌保护,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降低双瓣置换手术围术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49例重症瓣膜病手术病人,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2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MVR+AVR 8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152例,左房折叠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8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3.2%(8/249)。在241例中,随访235例,随访率为97.5%,随访时间6个月至5.5年,死亡2例,随访病死率.8%(2/235),其余232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的。结论:对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结构,选择合适的瓣膜,同时处理三尖瓣病变和巨大左房,采用含血停跳液温冷温顺序灌注,加强术后处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3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替换术的麻醉,对诱导用药,复苏前后处理和术后呼吸支持进行了探讨。结果提示:(1)重症心脏病人用硫贲妥钠诱导优于安定。(2)插管前静注1~2mg/kg利多卡因有助于保持心率和心律的稳定。(3)血压不低于10.7kPa,诱导时麻醉宁深勿浅,有利于降低心肌氧耗量,减少心内膜下缺血所引起的心律紊乱。(4)复苏后出现顽固性心动过缓时,应尽快使用起搏器。(5)术后24h,尤其前4h,应使用多巴胺类正性肌力药物以维持满意的血压。(6)停用呼吸机30min,改由导管内吸氧(FiO_20.4),如PaO_2≥8.00kPa,PaCO_2≤6.67kPa,呼吸≤30次min,即可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 (Ulinastatin)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2 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0例 ) ,乌司他丁组应用 12 0 0 0U/kg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推注 ,对照组不加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CPB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抽取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 ,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结果 CPB30min直至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血清ICAM - 1含量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CD11b/CD18以及血清ICAM - 1的表达 ,从而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术患者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室构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而行二尖瓣置换术(MVR)者79例,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P)40例,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NP)39例,再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二尖瓣狭窄(MS)组29例(MVRP 14例,MVRNP 1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27例(MVRP 15例,MVRNP 12例)和双瓣置换术(DVR)组23例(MVRP 11例,MVRNP 1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和3月三维超声测量左房面积(LAA)、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及收缩期末容积(LV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3月,MVRP组MI及DVR患者FS、LVESV、LVEF、LAA及LVEDV优于MVRNP组(P<0.05);两组MS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MVRP组左室构型呈椭圆形,MVRNP组呈偏心形或圆形.结论 与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MVR术比较,保留二尖瓣后瓣瓣下结构的MVR术对于MI、DVR患者更有利于改善左室构型及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重症风心病人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报告91例重症心风病人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认为采用小剂量芬太尼诱导,根据瓣膜病变类型和术前心室率选择不同肌肉松弛药,依手术刺激强弱适时调整麻醉深度,体外循环过程中注意心肌保护,复苏后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此类病人麻醉处理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患者26例。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简单易行,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后患者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心脏射血分数(EF)提高,心脏较术前均有明显缩小。从解剖学基础上探讨了该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点。并就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双源CT显示正常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结构进行双源CT观察及测量。材料和方法选择本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结构正常病例60例,男女各30例。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进行多时相重建并导入CIRCULATION软件,测量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瓣口面积;重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最佳开放期及闭合期图像,并分别导入3D软件,显示瓣膜结构。结果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在开放期的不同时期面积有变化,选择伪影较少的最佳开放期测量瓣口面积,主动脉瓣面积:男性3.70cm2±0.44,女性2.93cm2±0.4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0.00)。二尖瓣面积:男性6.33cm2±0.73,女性5.33cm2±1.1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0.018)。通过多种后处理,可以清楚显示主动脉瓣、二尖瓣及其相邻结构。结论利用双源CT可以准确测量主动脉瓣及二尖瓣面积,男女间开放面积有差异,双源CT同样可以清楚显示瓣膜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