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持续性枕横位是指胎头以枕横位入盆,临产后,不论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在结束分娩时,胎头仍取枕横位者。持续性枕横位在头位难产中的发生率仅次于持续性枕后位,难产程度在头位异常中较轻,因骨盆出口平面横径短,前后径长,若枕横位下降,胎儿难以出口,故手术分娩率仍高达90%以上,其中阴道助产率较高。为降低阴道助产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提高新生儿成活率,我院对第二产程枕横位产妇进行手法矫正以协助分娩。现将观察结果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静  曹启军 《现代医学》2009,37(5):345-347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对产程进展及母亲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头位、进入活跃期的足月孕妇的临床资料。374例按是否行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187例和对照组187例,观察两组孕妇产程时间、催产素的使用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min及5min的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和对照组的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异常胎心监护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组活跃期时间较短,第二产程时间较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催产素使用率高、产钳助产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增加剖宫产率,不影响新生儿预后,但可能影响第二产程,增加阴道助产率。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徒手旋转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致头位难产时,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技巧.方法 在头位难产枕横位、枕后位时,以手转胎头为枕前位,使分娩结局改变.结果 手转胎位成功率,以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先协助胎头俯屈再协助旋转为高.结论 手转胎头是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与产钳及胎头吸引器转胎头相比较,更安全、有效、易掌握.胎头内旋转在第一产程末及第二产程初完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法,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复合药物持续硬膜外麻醉对分娩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住院病人 ,妊娠足月初产、头先露者 6 6例 ,分为观察、对照 2组 ,2组病人均进行头位评分 ,观察组则采用分娩镇痛 ,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方法 ,2组病人进行产程宫缩疼痛分级、血压、血氧饱和度、产程时间、宫缩、胎心、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等观察。结果 观察组产程疼痛明显减轻、产程时间缩短 ;新生儿Apge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同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复合药物持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对分娩产程有益、对母儿无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异常分娩     
011237头位难产339例临床分析/刘兰//河北医药一2000,22(9)一706 头位难产339例,明显头盆不称78例,其中胎儿体重〕400吨的巨大儿37例;产前测量骨盆存在异常31例,临产后出现胎头不人盆及跨耻征阳性;存在不可逆转的严重胎头位置异常10例。临产后即做剖宫产,不宜试产。其余261例临产后给予试产,用产程图观察产程进展,因原发性宫缩乏力出现·潜伏期延长42例;因继发性宫缩乏力,胎头下降与内旋转受阻出现活跃期延长或停滞117例;因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出现第二产程延长roZ例。分娩方式,除127例胎吸产钳助产外,其余均做剖宫产。其中潜伏期延长25例…  相似文献   

6.
分析278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同期110例枕前位作对照,并采用徒手或徒手配合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成枕前位钳出胎儿。结果枕横位、枕后位产程各期平均时间(除第3产程外)、产程异常和胎窘发生率、新生儿lminApgat评分<7分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宫颈撕裂与产后出血发生率枕后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表明对产程异常倾向者应警惕枕横位、枕后位的可能;用徒手或徒手配合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牵出胎儿对母婴损伤同枕前位产钳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持续性枕横位的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腹部检查与超声检查结合进行诊断并处理.结论 以枕横位入盆者,除外明显头盆不称后均应试产.第一产程:①警惕原发性宫缩乏力,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积极处理.②如果宫缩乏力,无头盆不称,并已进入活跃期,可行人工破膜及缩宫素催产;③活跃期停滞或延长是持续性枕横位最多见的表现,在活跃期可以及早采取侧卧位纠正胎位,多数可以促使枕横位转变为枕前位.第二产程:持续性枕横位先露达S+3或以下时,若徒手旋转胎头失败可以采用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至枕前位后产钳助娩,也可以用胎头吸引器旋转至枕前位,旋转的同时行牵引,如2次不成功则应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枕横位经阴道产钳助产及剖宫产术中以枕横位产钳助产的优势。方法对持续性枕横位经阴道产钳助产及术中胎头高浮取头困难者直接以枕横位上产钳并牵引娩出胎儿。结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娩胎快捷、母婴并发症少、一次性成功率高。结论持续性枕横位经阴道产钳助产及剖宫产术中胎头高浮引起的取头困难以枕横位产钳助产是一种方便、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在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165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5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后经阴道自然分娩126例,胎吸助产11例,成功率为83%;经上述处理无效,剖宫产28例,占17%。所有新生儿均无死亡,产妇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通过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对胎儿损伤小,降低剖宫产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头位难产在异常分娩中占不可忽略的地位,而持续性枕横位在胎头位置异常中的发生最高。产钳助产目前仍为处理头位难产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在不断改进,完善。我院自1989年至1994年,对持续性枕横位所致难产者,采用原位置入枕横位产钳术助产,同时与手转胎头后再行产钳术的产妇,在产道裂伤、生殖道瘘、新生儿颅内出血、颅骨骨折、头面部软组织损伤等方面进行比较,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11.
10 8 6例持续性枕横位 ,采用Kielland产钳并与同期 6 70例持续性枕横位手转胎头后Simpon产钳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在第二产程的大多数情况下 ,使用Kielland产钳解决头位难产仍为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横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86例持续性枕横位,采用Kielland产钳并与同期670例持续性枕横位手转胎头后Simpon产钳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在第二产程的大多数情况下,使用Kielland产钳解决头位难产仍为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第一产程活跃期使用产程活动车联合特殊体位矫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院时B超确诊为枕横位且符合试产条件无胎膜早破的初产妇1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活跃期胎膜未破时予产程活动车自由行走,宫缩较强时卧床休息予胎背对侧卧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产妇自由选择卧位。分析2组产妇的胎头转正率、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产程中,试验组由枕横位胎头转到枕前位的有60例,对照组由枕横位胎头转枕前位有41例,试验组胎头转正率高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自然分娩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非自然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产妇产后出血量、软产道损伤率、产褥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对枕横位的孕妇实行产程活动车联合特殊体位,可以增加产妇胎头转正率、自然分娩率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明显缩短第一产程的时间并降低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华瑞医院分娩的产妇,有适应症无禁总症而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46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镇痛的63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头盆评分、活跃期时间、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处理方式、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各组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例数。结果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阴道手术助产、新生儿窒息率两组间无差别。镇痛组第二产程延长、阴道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活跃期更快、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高。结论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镇痛分娩可提高持续性枕后位徒手旋转胎头的成功率,提高顺产率,不增加阴道手术助产和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甲磺罗哌卡因 芬太尼硬膜外阻滞进行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500例孕龄37~42周,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产科并发症、合并症的初产妇进行分娩镇痛为镇痛组,500例同期相同条件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产程进展、产后出血量及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中胎心音变化的比较.结果: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产程进展显著快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产程中胎心音变化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 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可促进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358例孕妇和同期358例枕前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 枕位异常者,宫缩乏力明显增加导致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高于枕前位组(P均<0.01),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组胎吸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枕前位组(P<0.01或0.05).随着胎儿体重增加,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剖宫产率增高(P<0.01).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范金蝉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94-119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又是胎头位置异常的重要原因,尽早采取体位改变,适时手法旋转胎头位置(也称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为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与胎头吸引器或产钳旋转胎头相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器产钳联合用于持续性枕横位、后位助产的效果。方法抽取2006年1月~2009年6月的持续性枕横位、后位的381例患者,其中198例助产成功为观察组,另183例剖宫产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娩时间、住院费用、再次妊娠、剖宫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胎头吸引器、产钳联合助产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减少了母儿损伤,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经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 对1999年1月-12月我院经阴道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前10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枕前位的100例初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持续性枕横位者,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宫缩乏力比例明显增加;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延长,尤其进入活跃期最速阶段后,产程进展缓慢;产钳助产率明显增加。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程中主要表现为宫缩乏力,产程进展缓慢,尤其进入活跃期最大加速阶段后。因此,医务工作者利用产程图,及时发现异常,积极纠正宫缩乏力,适时产钳助产,对提高围产期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分娩镇痛法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经阴道自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80例,分为拉马策呼吸法镇痛组和硬膜外麻醉镇痛组各40例。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程中胎儿心率变化和产后1min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硬膜外麻醉镇痛组在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上明显优于拉马策呼吸法镇痛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产程中胎儿心率变化和产后1min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组无痛分娩经过严密的观察护理,产痛明显缓解、产程明显缩短,而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提高了产科质量,实现了无痛分娩的理想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