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雄万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Z1)
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3项基本指标(HBsAg、抗-HBc和抗-HBs)时,可发现有些标本只有单项抗-HBc阳性,却不存在HBsAg或抗-HBs。这种类型占受试者6%以上。目前测定的抗-HBc阳性结果,除极少部分假阳性以外,可以有以下解释:①急性感染后的早期恢复阶段(“窗口阶段”)。不少正在痊愈的急性HBV感染者,有一段时间中,HBsAg降低到不易测出的水平,而抗-HBs尚未出现,抗-HBc是唯一可检出的特异性HBV标志。这段时间通常持续数周,甚而数月。这时常可检出抗-HBVIgM。②抗-HBc的被动传递。抗-HBc可以通过胎盘,而HBsAg不能。携带HBsAg母亲的婴儿,通过被动传递抗体,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单项抗 HBc阳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对 4 6例单项抗 HBc阳性、HBVDNA阳性和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做了肝组织学检查 ,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肝组织中的HBsAg和HBcAg。结果显示 ,肝组织正常者 8例 ( 17.4 % ) ,轻度慢性肝炎 35例 ( 76.1% ) ,中度慢性肝炎 3例 ( 6.5% ) ;肝组织中HBsAg阳性 19例 ( 4 1.3% ) ,HBcAg阳性 11例 ( 2 3.9% ) ,提示单项抗 HBc阳性、HBVDNA阳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学损伤 ,给予动态的医学观察是必要的。单项抗-HBc阳性无症状HBV携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母亲血清抗-HBs阳性对其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待产的60名单胎妊娠妇女,31名母亲血清抗-HBs阳性,29名母亲血清抗-HBs阴性。对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4 h、1 m和6 m接种乙肝疫苗,随访3年,观察两组新生儿血清抗-HBs应答效果。结果 两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母亲血清抗-HBs阳性组幼儿对接种疫苗无应答率为12.9%,低应答率为22.6%,正常应答率为29.0%和高应答率为35.5%,与母亲血清抗-HBs阴性组的10.3%、20.7%、37.9%和31.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后,母亲血清抗-HBs阳性组幼儿血清抗-HBs阳性率为87.1%,与血清抗-HBs阴性组的89.7%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血清抗-HBs阳性组与阴性组幼儿血清抗-HBs水平分别为74.3 (6.3~854.0) mIU/ml和73.6(3.4~950.6) mIU/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1年时各自的水平[分别为1162.1(164.5~3202.3) mIU/ml和1104.2(153.0~2584.7) mIU/ml,P<0.05];在3岁末,60名幼儿血清HBsAg和抗-HBc均为阴性,对7名血清抗-HBs阴性儿童加强接种后,结果6个月后,6名幼儿血清抗-HBs转阳。结论 按照目前国家推荐的接种计划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有效地保护其对抗HBV感染,母亲血清抗-HBs阳性可能并不会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2水平与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发生的关系以及复种卡介菌素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免疫失败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 071位57岁儿童进行乙肝标志物筛选,对乙肝疫苗接种无应答者首先接种免疫佐剂卡介菌素15次,再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按0、1、3月方案进行免疫;随机选取抗-HBs阴性者21人和抗HBs≥10mIU/ml强应答组22人,抽取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特异性抗原HBsAg和非特异性抗原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测定培养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1 071位儿童中HBsAg、抗-HBc和抗-HBs等全阴者127例,经复种免疫后,抗HBs阳性119例,阳转率93.70%(119/127),平均几何滴度(GMT)为312.63 mIU/ml;在HBsAg或PHA刺激下,强应答组PBMC产生的IL-2水平均高于无、弱应答组(t=8.80和2.23,P均〈0.05);PHA刺激的无、弱应答组和强应答组PBMC上清IL-2水平均高于HBsAg刺激组(t=5.70和4.38,P均〈0.05)。结论乙肝疫苗初免后抗-HBs为阴性者...更多按0、1、3月3针复种,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的PBMC可能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部分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表现为单项抗-HBc阳性.过去认为这是HBsAg向抗-HBs转化的"窗口期",约经3mo~6mo后出现抗-HBs.近来研究发现部分单项抗-HBc阳性患者可持续超过6mo,甚至再次出现H-BsAg阳性[1-5].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PCR等敏感的检测手段,一部分患者中尚能检出HBV DNA,HBsAg等HBV复制的血清标志[6-19].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BV DNA检出与单项抗-HBc阳性持续存在或转变为HBsAg间的关系,以及HBV DNA及HBsAg对单项抗-HBc阳性患者预后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因而,我们进一步探讨单项抗-HBc患者HBVDNA检出情况以及与其转归的关系,找到早期预示预后不良指标,以便对预后不良患者及时进行相应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HBsAg滴度与HBeAg、抗-HBc检出的关系,我们对160例HBsAg携带者进行了HbsAg,HbeAg和抗-HBc的测定,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门诊病人和乙肝疫苗接种前、自愿做两对半检验的人员中、筛检出的无临床症状、HBsAg阳性者160名。1.2方法:静脉采血,HBsAg测定用反向被动血凝法。HBeAg、抗-HBc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来源于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在有效期内使用,结果按说明书判定。2结果2.1 HBsAg滴度与HBeAg检出情况:在160例HBsAg携带者中,检出HBsAg阳性62例,阳性率为38.8%(62/160)。其中HBeAg滴度小于或等…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已婚,广东顺德人。2006年8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颧部肿物就诊于口腔科。起病时不伴发热、流涕等感染症状。既往曾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病史,无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史。入院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诊断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胆内科住院并进行肝活检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457例慢性HBV感染者,收集患者的肝活检病理结果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抗-HBc定量检测。依据Scheuer方法进行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分为显著与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组。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显著肝坏死性炎症、显著肝纤维化和显著肝损伤的数学模型,并与FIB-4、GPR、APRI、RPR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价值。结果 457例患者中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178例,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279例,显著肝纤维化(S≥2)248例,非显著肝纤维化(S<2)209例,显著肝损伤(G≥2或/和S≥2)264例,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和S<2)193例。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别建立由抗-HBc、AST、PLT、TTR等指标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以往的研究资料提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BV或HCV感染、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肝吸虫感染等有关。最近研究提示,曾经感染过HBV经自身清除后血清中出现抗-HBs和(或)抗-HBc阳性,或HBV隐匿性感染(血清中HBsAg阴性,但是血清或肝组织中HBV DNA持续存在)是发生肝细胞癌(HCC)的高危因素,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否有相关性,尚无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1.
12.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IL-10、IL-12、IFN-γ水平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西安市人群血清抗-HBs水平,评估乙肝疫苗接种的效果,为完善乙型肝炎防治策略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随机在西安市12个社区抽取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者1160名,未接种疫苗者840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b,血清HBsAb≥10 IU/L被判定为阳性,其水平大于100 IU/L为达标。 结果 在被调查的2000人中, 血清HBsAb阳性1578例(78.9%),血清HBsAb达标1407例(74.3%);接种组血清HBsAb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未接种组的49.8%(P<0.05),血清HBsAb达标率为97.0%,明显高于未接种组的33.6%,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 血清HBsAb水平可对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进行评价,定期进行监测,有利于HBV感染的监控和控制。目前应用的乙肝疫苗接种很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血清中铁调素(hepcid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骨成型蛋白2(BMP2)及血红蛋白(Hb)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103例(胰腺癌组),另选取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hepcidin、BMP2及IL-6的水平,同时收集2组血红蛋白的临床检测值。比较2组血清中hepcidin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胰腺癌患者血清hepcidin与IL-6、BMP2及Hb间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患者血清hepcidin和BMP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与IL-6、BMP2表达相关,与Hb不相关。[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较正常人无明显改变,胰腺癌患者的贫血程度对血清hepcidin表达无明显影响,BMP2是反映hepcidin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有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5%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死于与之相关的肝病和肝癌。自1981年乙肝疫苗获准使用后,乙肝感染率较之前明显下降。疫苗的免疫原性、保护性、安全性获得一致认可。但约5%-10%的健康人在按照标准方案实施一个免疫程序的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达不到保护水平(〈10mIU/ml),称为无/低应答者(抗-HBs水平低于2mIU/ml为无应答,低于10mIU/ml为低应答)。健康人群中即使控制了疫苗接种的外部因素(疫苗抗原含量。注射途径,部位等),机体的一般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等)和其他因素(如病毒变异)。 相似文献
17.
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糖尿病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通过测定相应生化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糖尿病模型组饮水、饮食及尿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体重明显下降,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②黄芪多糖治疗组症状得到明显控制,FBS(空腹血糖)、FINS(空腹血清胰岛素)、IL-1β(白细胞介素一1B)、IL-6(白细胞介素-6)、IL-18(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较阳性对照组下降(P〈0.05);黄芪多糖治疗组几-18水平低于阳性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也可降低血清IL-1B、IL-6,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对IL-8的影响作用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IL-2、IL-6、IL-8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40例老年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选取同期的40例青年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40名健康人为正常组,统计及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IL-2、IL-6、IL-8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IL-2、CD3+、CD;及CD4/CDs均低于正常组,IL-6、IL-8、CD8+则高于正常组(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各项目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大,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IL-2IL-6、IL-8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青年患者稍有差异,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IL-5是一种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嗜酸性细胞的功能调节有显著的作用。本文旨在阐明IL-5与嗜酸性细胞在哮喘中的相互联系及抗IL-5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