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下垂之治不必皆由升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茹海港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2):536-536
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中医"胃缓"、"胃下"范畴.对于该病,历代医家多认为系"中气下陷"所致,宗<内经>"下者举之"之训,常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然笔者在临诊中观察发现,如遵"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酌情予"调气通腑、导滞醒胃"之品,则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从“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渊源 ,临床实践 ,以及通与泻 ,通与补 ,通法的运用变化等方面探析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观点的内涵、运用原则、规律、方法。认为叶氏这一观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腑以通为补”,故通腑法为临床所常用。我用通腑法治疗腹胀略有所得,书之以作抛砖。一、通腑勿忘利小便“九窍不利皆属胃病”,故二便不通虽责在大肠与膀胱,实与胃关系密切。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虚不行其气而闭塞则为气胀,胃阳虚不行其津液,三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渊源,临床实践,以及通与泻,通与补,通法的运用变化等方面探析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观点的内涵、运用原则、规律、方法。认为叶氏这一观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腑以通为补”.故通腑法为临床所常用。我用通腑法治疗腹胀略有所得。书之以作抛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肺与大肠的结构基础和生理病理关系两方面为“肺病治肠”理论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肺病治肠”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应用通腑护脏法治疗肺系疾病,以达到腑通气利,邪去而元气自复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古容芳 《光明中医》1999,14(1):21-23
肠结病(肠梗阻)病位在肠,而病因不一,证侯多型,治法各异,虽属阳明腑实之侯,它与燥热结实于里,有所区别,治之方法唯“通”为主。腑病宜走不宜守,以通为顺,故有“腑病以通为补”之说,因而治疗肠结无非通法。其通之义,非任意攻泻,而是包括“理气运脾,宽肠解结...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首次将“以通为用”作为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由于男子之精室属奇恒之腑,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等内生殖器官,具有“以通为用”的特点,故将通利之法运用于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等男性不育症的治疗中。男性不育症常因湿浊、瘀血等有形之邪累及精室,阴血不足贯穿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始终,故以活血化瘀、利湿祛浊、益阴生精、健脾补肾法治疗,“以通为用,通补结合”,灵活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9.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指某些疾病治疗中应用发汗、攻下、消导、行气等祛邪手段,即“通”法,最终起到使人体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随着医学发展,后世医家在其本义基础上进行扩展,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张仲景作为古代著名医家,虽其著作中未明确提出“以通为补”,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诸多理法方药无不透露出这种学术思想。此文对“以通为补”的理论源流及仲景理论下“以通为补”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丁慧芬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2):557-557
邵祖燕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兹仅就导师运用理气通络法治疗胃脘痛经验作一简介。1胃痛之因胃气郁滞胃络瘀阻1.1初痛在气,胃气郁滞胃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胃气以降为顺,喜通利而恶壅滞。邪犯胃腑,无论外...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下法     
黄隆礼 《河北中医》2007,29(3):230-231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正是腑以通为用的形象说明。然则或因热结,或因津枯,或因血虚等多种原因而致传导受阻,变化难出。故从来皆以下治阻,以通为补,下遂成8法之一,位列第三。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用之得法,疗效卓著。纵观古今,详审内涵,验证临床  相似文献   

12.
有关脾胃的理论,李东垣言之最详。但历代医家,亦常多脾胃合论。直到清代叶桂(天士)始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看法。按脾胃皆属土,而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故其辨治亦有区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以脏腑而论,脾为脏、胃为腑。叶氏强调了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这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即:“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道理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确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很多问题,大大充实和提高了李东垣有关脾胃的理论。兹举例于下以资说明。×××,男,40岁,职工。初诊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3.
崔应珉 《河南中医》1998,18(5):311-312
胃下垂归属于中医“胃下”、“胃缓”之范畴,西医对此无特殊疗法。中医认为本病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致,治疗本病似有定法,不问临床病证,率直“陷者举之”,投以“补中益气汤”。虽然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减轻,但对胃的升提并不理想,甚至个别患者服此药后症...  相似文献   

14.
引起慢性胃病的原因有:六淫所伤、饮食失调、精神因素等。胃气失于通降、“不通则痛”是其该病的主要病机。胃脘胀痛是其主要症状。治疗关键是使胃气通降。文章所述调气和胃、理气活血、补气温中、益气养阴等种种治法,从气论治,统领诸法,“气”贯始终,都是不同的通法,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达“通则不痛”之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决目前消化系统疾病所面临的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撷取叶天士治疗胃腑“以通为和、以降为顺”的认识为基础为临床应用生物药物提出新的解决策略。方法:爬梳叶氏取法金元、新安名家,底柢仲景、化裁经方的学术源流沿革与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现实意义,使用“模式构建”与“降维升阶”的方法,梳理叶天士通治胃腑的立法思想。结果:构建了以胃气、胃阴、胃阳为基础的“胃腑犄角模式”。结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根据“胃腑犄角模式”,先将胃气、胃阴、胃阳作为据证立法的抓手进行考量,再结合叶氏使用茯苓、生姜、扁豆、沙参的经验,并最终做出符合病家个体特色的临床决策与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金洪元主任医师系新疆自治区中医院老院长,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业医近40年,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学验颇丰。笔者现就其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一简介。1 宜升脾降胃 金师认为,胃为阳土,脾属阴土。脾为脏,宜藏;胃为腑,宜通。胃以通为补,下行为顺;脾以补为治,上升为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补脾时强调补脾气。由于脾阴阳互根互用,所以又当调补脾阴,即益气的同时兼养脾阴。常用药有:以泡参、党参、黄芪、白术、扁豆、茯苓等补脾气,以北沙  相似文献   

17.
润燥通降法治疗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下垂一病,《黄帝内经太素·脏腑应候》篇曾有类似记载:"肉(月囷)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肉(月囷)不坚者胃缓."后世临床多将其归属于痰饮、胃脘痛、虚劳病等范畴论治,辨证大多为思虑过度、饥饱失常、劳倦伤气,致脾胃受伤、中气下陷所致.论治多从升阳益气、健脾补中着手.但笔者从多年临证中体会,本病虽多为脾虚气陷之证,但一部分病人却以之治疗而效果不佳,每深虑之.因思"腑以通为用",况很多病人常伴有阴虚肠燥、腑浊壅滞的虚实夹杂证,岂为补中益气一法所能尽救之.而以润燥通降法治之,每常收意外之佳效,信焉.  相似文献   

18.
“腑以通为用”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后世不断挖掘与创新,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可指导现代临床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病”等范畴,脏腑辨证病位在胃。胃属六腑之一,不管是经络循行还是生理功能方面皆以通为顺。六腑在生理上不仅要“以通为用”,其病理转归及治疗更要遵循“以通为用”的原则。因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要重视脾胃气机的升降及病理产物的代谢,更要注重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的虚损,并且关注病患身心,达到防治并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六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故后世医家有“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之论。张子和指出:“《内经》一书,唯以气血通流为贵”,“陈整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荣卫昌”,力主“病在下者皆可下而去之”。现代医学在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中,也逐渐认识到通下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属危急重症,临床极为常见。予后不佳。虽经救治转危者少,即使幸存者后遗症亦往往不能短期恢复。笔者通过临床观察,根据“泄热防陷”,急者“以祛邪为急”、“以通为补”等理论为指导,认为应用通腑祛淤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实为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