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肾脏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医疗费用成本高等特点,王耀献教授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肾脏疾病的整体认知基础上,发现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胃气,但并非单纯健胃,而是保护胃的正常功能,主张实则消导,虚则补益。治疗原则以重视正气及脾胃后天为根本。提出治疗肾脏疾病肝脾同治,既可发挥补充气血的功效,又可鼓邪外出。坚持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的原则治疗肾脏疾病,既切合其病机,又可指导治疗,同时又可以进行疾病预后判断,指导病人养生及病后调养,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肾脏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慢喉痹范畴。。笔者对慢性咽炎常从肝脾入手,临床上每取桴鼓之效,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慢性咽炎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二脏,据《灵枢·经脉》所载,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任何一经经气不利,都能影响咽部。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肝气循经上扰咽喉,肝郁乘脾,脾失运化,脾气失于输布,咽喉失养则发病,正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指出情志精神的变化导致肝的疏泄失常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阻郁局部,乃见滤泡增生,血瘀气滞,经气不利,咽部觉异物哽塞感。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之后从中西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中找出结合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合理性;最后提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要从肝脾论治,简化辨证分型,更有利于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9.
湿疹是因湿邪侵袭或内生湿热引起的疾病,与湿有关,湿易困脾,脾易生湿,健脾、补脾使湿得运、得化,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三仁汤加减,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0.
11.
12.
古籍文献及现代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肝脾亏虚是腰部肌肉慢性劳损的重要发病内因,风、寒、湿邪外袭及外伤和过度劳损是本病的重要发病诱因。柔肝补脾是慢性腰肌劳损的根本治法,祛除外邪为本病治疗的重要辅助。同时要防避邪气,不妄劳作,顺应自然规律,维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14.
多年来,中医将中风病归为年老体弱、积损正衰、肾精亏耗、经络失养,或将息失宜,或外邪侵袭引发致病,故治疗多偏重于滋养肾精或攻邪通络。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中风病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病因病机,与以往观点均有很大区别。中风病位在脑,病本在肝、脾,因此临床上从肝脾论治,兼顾气血阴阳的调整,尚能收到一定的疗效。1 中风病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性喜条达;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开窍于口,性恶湿,在志为思是其特有的生理功能。怒则伤肝,忧则伤脾又是肝脾两脏的重要特征,而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大多与… 相似文献
15.
慢性咳嗽是呼吸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邪气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慢性咳嗽也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文章总结杨胜利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探讨从肝脾论治慢性咳嗽的理论依据,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脾不和型慢性咳嗽运用思路及其现代研究,供同道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理论依据,从脾分期论治的具体治法和方药,并强调从调理脾胃入手预防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急性泄泻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而使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导致急性泄泻。笔者认为急性泄泻不但与脾胃,而且与肝胆关系密切。1脾胃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联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肝主疏泄,胆贮藏胆汁,在肝的 相似文献
18.
从肝脾论治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妇女发病为多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自身产生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病症。本病急性暴发型一般认为属中医“葡萄疫”“温毒发斑”的范畴,而慢性型则认为属“内伤发斑”或“阴斑”的范畴。本文报道笔者从肝脾论治本病慢性型14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有关。气滞、痰凝、血瘀是其基本病理变化,肝郁不舒、脾失健运是其核心病机,气虚、阴虚是其发病之本。因此治疗以疏肝理气、理脾助运为主,常用治法有清肝化痰法、健脾化痰法,并根据病症的不同,适当配合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等。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扶助正气,重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优势,注重预防与调护。 相似文献
20.
陈祖琨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认为耳鸣耳聋的发生多责于肝脾,宜从肝脾论治。临床辨证常以肝郁化火、痰湿上蒙、脾虚下陷、肝肾阴虚多见,宜给予清肝泻火、燥湿化痰、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法治之。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注重耳窍局部病变特点,强调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