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长效环胞素A(CyA)/PLA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聚乳酸(PEA)为基质,采用乳化-挥发法制备CyA/PLA微球,采用HPLC法测定CyA/PLA微球中的含量,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CyA在5~80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平均回收率为99.6%,RSD=1.12%(n=9).28 d的体外释药百分率为(65.32.4)%.结论:CyA/PLA微球体系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了(bFGF)缓释做球生物活性保存情况及其对于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将bFGF、bFGF-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做球和bF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成骨细胞上清液中骨钙素(BGP)含量。结果 培养1d后.四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6d时PLGA做球组细胞计数和A值明显优于其余三组;培养6.8d后.bFGF组值仍然高丁PELA做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2b后,bFGF组的G2/M s期百分数最高,4,8d后PLGA微球组G2/M S期百分数最高。成骨细胞上清液中BGP含量.PLGA做球组最高,其次为PELA做球组。结论 bFGF—PELA微球效果不佳.制备工艺需要改进;bFGF-PLGA微球通过较长时间持续释放活性bFGF,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载万古霉素(VCM)的多孔微球,并对VCM多孔微球的物理性质进行表征.方法 以羟基磷灰石(HA)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为模板,一步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微球,采用吸附法制备载VCM的多孔微球,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FTIR)、差热分析(DSC)、BET、粒度分析方法,分别测...  相似文献   

4.
常用的蛋白质保护剂对NGF-PLGA微球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常用的蛋白质保护剂对微球性质的影响特点。方法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NGF-PLGA微球,分别添加葡萄糖,聚乙二醇,卵清蛋白作保护剂,观察微球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点,研究保护剂的作用特点。结果保护剂对微球的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不明显,粒径集中分布在10-40μm,载药量0.0007%-0.0011%,包封率7%~11%。保护剂主要影响微球的形态和体外释放。添加不同的保护剂,微球表面的光滑度和孔隙差别较大;体外释放的突释较小,存在明显的缓慢释放期,进入快速释放期的起始时间和释药速度受保护剂影响显著,一个月内的累积释放药量达到80%以上。结论保护剂的分子量可能是微球形态和释放不同的原因,添加分子量大的保护剂形成的微球的表面比添加分子量小的保护剂时致密光滑,体外的缓慢释放期长。  相似文献   

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肽类生长因子,对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增殖和分化作用,在神经创伤修复这一研究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bFGF对热和酸均不稳定,在体内的半衰期为3~5min,全身应用则会被快速灭活而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局部穿刺给药对深部神经损伤难以保证每次释药部位的准确性,且不适宜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聚磷腈微球搭载生长因子时间缓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聚磷腈聚合物侧链氨基取代比例不同,应用双乳液法制备两种聚磷腈缓释微球,分别装载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使用ELISA探索其体外缓释性能并设计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策略,并利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测试聚磷腈微球材料的生物活性、细胞粘附性,以及吖啶橙染色方法比较生长因子缓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两种聚磷腈微球具有不同的形貌特征,分为表面光滑和粗糙两种微球,粒径分布集中,两种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4.22±19.19μm和34.11±18.82μm。体外释放试验提示两种微球具有不同的缓释特性,设计时间缓释策略为早期突发释放TGF-β1和IGF-1发挥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后期持续释放TGF-β1诱导干细胞分化。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聚磷腈微球支持细胞粘附和生长,无明显细胞毒性,并且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策略能够明显提高BMSCs的增殖效果。结论:聚磷腈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两种微球构建的时间缓释体系能够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核素显像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共受体(VEGFR)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VEGFR已成为目前肿瘤血管生成的诊断和治疗研究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靶点.放射性核素受体显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能够客观、准确显示体内肿瘤组织VEGFR的分布、密度及与其配体的结合亲和力,有助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复发与转移的探测,并对临床实施针对VEGFR的肿瘤生物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缓释微球的影响及微球所包裹的GDNF生物学活性.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包裹材料,采用复乳法(W1/O/W2)制备GDNF-PLGA微球,通过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研究PLGA中乳酸(LA)与羟基乙酸(GA)单体组成比例和复乳搅拌速度对GDNF微球的粒径、包封率、突释率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并用PC-12细胞检测微球所释放的GDNF生物学活性,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PLGA的单体组成比例可影响微球的突释率(P<0.05),对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随着GA比例的增加,微球中GDNF释放速度加快.复乳搅拌速度由1 000 r/min增加到3 000 r/min后,微球的粒径显著减小(P<0.01),突释率显著增加(P<0.01),体外释放更为快速.微球中的GDNF在37℃下活性有效期可达20 d左右,较单独存放的GDNF活性有效期延长10 d以上.结论 复乳法可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和适宜体外释放时间的GDNF缓释微球,且活性有效期延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eparation processes on preparation of the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loaded microspheres and observ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DNF.Methods With 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as the coating material,the GDNF-loaded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double emulsion(W1/O/W2).Two-factor factorial design variance analysis was don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lactic acid(LA)and glycolic acid(GA)in PLGA and the stirring speed of multiple emulsion on particle size,entrapment efficiency,burst release and in vitro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DNF-loaded microspheres.PC-12 bioassay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GDNF so 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reparation process.Results The 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PLGA could affect the microspheres'burst release(P < 0.05),with no effect on particle size and entrapment efficiency.with the higher.With higher proportion of GA,the release speed of GDNF in the microspheres was increased.When the stirring speed of multiple emulsion was increased from 1 000 r/min to 3 000 r/min,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decrease significantly(P < 0.01),the burst release was increased markedly(P < 0.01)and the in vitro release rate was accelerated.The activity of GDNF in the microspheres could last for about 20 days at 37℃,which was 10 days longer than that of single GDNF.Conclusions Double emulsioncan prepare the GDNF-loaded microspheres with high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suitable in vitro release time.In the meantime,the microspheres can extend the validity of GDNF.  相似文献   

9.
GM-1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优化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GM-1PLGA微球的工艺。方法以载药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均匀设计法筛选影响微球制备工艺的10种因素,优化GM-1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规则,粒径为(18.9±8.1)μm,载药量为4.9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Q=0.153t1/2 0.03705,r=0.995。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为制备GM-1PLGA微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高脂血日本大耳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并用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定。②脂质体介导携带EGFP标记的VEGF165质粒转染EPC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③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及EGM-2培养基,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诱导出的梭形细胞,经FITC-UEA-I和DiI-acLDL荧光双染证实为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其Flk-1和Ⅷ因子的表达。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VEGF165转染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转染率约22.5%。③DS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优于其他2组。结论: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 栓塞后10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相似文献   

12.
张华茂  雷正明 《西南军医》2010,12(1):107-109
外分泌胰腺癌侵袭性强,很早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确诊时仅有10%~15%的病人可行手术切除,由于局部浸润,早期淋巴转移和血性转移,其确诊后1年生存率12%,5年生存率小于4%,手术以后的5年生存率也在12%-20%之间,是消化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差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比较不同方法所得微球的形态、载药量和体外释药特点。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和溶剂挥发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显微镜下测定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微球含药量,计算包封率,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两种方法所得微球球形较好,相分离法制得的卡铂-PLGA微球,平均粒径为22~31μm,含药量为42~61μg·mg-1、包封率21%~31%;体外释放试验中药物于24h完全溶出。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平均粒径为38~54μm,含药量为7.2μg·mg-1、包封率约为20%;体外药物突释率约为39%,缓释期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PLGA75/25、η=0.19和PLGA50/50、η=0.18的微球药物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2.40h-1/2和0.85h-1/2;体外14d累计释药分别达到71%和54%。结论相分离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含药量高,但体外释药快,没有缓释作用;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药物突释率较低,体外能控制药物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14.
卡托普利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卡托普利/壳聚糖-明胶网络多聚物缓释微球(captopril/chitosan-gelatin net-polymer microspheres,Cap/CGNPMs),为改善Cap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并为开发理想的水溶性药物缓释系统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以壳聚糖和明胶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分散法制备Cap/CGNPMs,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Cap/CGNPMs外观完整致密,表面可看到许多微孔,无粘连,流动性很好,粒径分布范围主要在220~280μm。体外释药试验证明,Cap/CGNPMs与Cap普通片比较具有明显延缓Cap释放作用。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溶胀度及体外释药行为受工艺条件如投料比、交联剂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投料比为1:4,交联剂配方:For FPP,添加0.75%微晶纤维素是Cap/CGNPMs制备最佳条件。结论Cap/CGNPMs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有望成为水溶性药物的理想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杜进兵  陈戈 《临床军医杂志》2009,37(6):1095-1096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替硝唑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中药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二氯甲烷溶解微球后,以0.1mol/L盐酸提取药物的方法处理样本,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的含量。结果替硝唑在6~30 mg/L的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的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高中低三种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9.25±0.21)%,RSD为1.0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可靠,可用于快速测定微球中的药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原发性输尿管癌生长、发展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一两步法,测定2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 26例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16例(61.54%),显著高于正常输尿管组织及输尿管息肉(P<0.01)。VEGF在原发性输尿管癌中的表达,Ⅲ级高于Ⅰ、Ⅱ级(P<0.05),B以上高于T2以下(P<0.05)。VEGF阳性组术后5a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5a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VEGF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磁性微球并对其治疗炎性大鼠慢性疼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大鼠左后足足心进行建模。药效评价:将36只模型大鼠编号抽签随机分为6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阳性对照组、磁疗组、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地塞米松PLGA磁性微球+磁疗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磁疗组,每组6只。在建模后第2~10天观察大鼠左后足皮肤外观,并测试左后足足心机械痛阈,第10天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左后足足心局部皮肤病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与各组大鼠治疗前机械痛阈比较,除了阳性对照组及磁疗组之外,其他组大鼠左后足足心机械痛阈在治疗后第4~6天均有明显改善(F=8.732,P=0.024),其中微球+磁疗组的改善最为明显。给药后第1~2天,微球+磁疗组与注射液+磁疗组的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4~10天,微球+磁疗组的机械痛阈明显高于其他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除磁疗组外,给药后第10天其余各组的炎性...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或称血管渗透因子 ,它是多种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皮的有丝分裂原 ,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能介导血管生成 ,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1〕。近年研究表明 ,VEGF在几种人体实体瘤中表达增强如肾、脑、乳腺、胃、肝脏等肿瘤 ,并与微血管密度 (MVD)及肿瘤转移、预后等相关。目前 ,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 ,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检测了VEGF在大肠癌的表达水平 ,同时计数MVD ,探讨二者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新鲜大肠癌手术标本 56例 ,其中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垂体瘤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所收治的52例垂体瘤患者,其中未复发者29例,复发者2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脑垂体瘤中VEGF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52例中,有42例出现VEGF表达阳性,复发组垂体瘤中VEGF表达较未复发组明显增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在垂体瘤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促进垂体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制作兔左桡骨中段骨折模型,给实验组动物在3周内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400ng腹腔注射,每3天1次),分别于伤后1、3、5、8周摄骨折部位X线片,并取骨折端标本脱钙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伤后初期骨细胞坏死增多,虽然伤后72h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但1-5周骨折端均有灶性坏死出现,3周时骨折部位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电镜下发现骨折端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细胞器存在变性,伤后第8周骨折端以纤维组织连接为主。X线片上见骨不连样改变。提示骨折端VEGF表达障碍可能是导致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