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醉与监护论坛》2008,(6):390-390
经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会决定,每年度对全国各医院麻醉科医生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进行评奖,以鼓励广大麻醉科医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2.
苏州市麻醉科建设5年来变化的调查报告方志源*自1987年江苏省卫生厅印发了“江苏省县级以上医院麻醉科建设和管理规范”(“规范”,下同)以及卫生部医学(89)第12号文件下达后,苏州市麻醉学科的建设在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和医学会、各级医院领导和麻醉科全体医...  相似文献   

3.
天津麻醉质控中心及麻醉电脑网络中心成立已三年,目前全市已有40%~50%的麻醉科拥有了电脑,有的还上了因特网和天津麻醉区域网。为了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动电脑在麻醉科领域的应用,1999年9月4日举办了交流会,麻醉质控中心主任王大柱教授致开幕词,鼓励麻醉界朋友展开理想的翅膀,掌握电脑、掌握未来。天津医大总院、二院等医院麻醉科全部用电脑投影介绍了总院麻醉科情况的多媒体、麻醉科网址的创建、麻醉录象计算机制作演示、ACCESS在麻醉记录单管理上的应用、功能电脑麻醉临床应用以及麻醉期间视觉诱发电位的计算机处…  相似文献   

4.
徐州地区麻醉科建设的基本状况吴曾樾,郎锡兰,孟琦1989年卫生部颁发文件确认麻醉科为临床科以来已有4年。为了解各医院对部颁决定执行情况,对麻醉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麻醉科自身建设与工作质量,徐州市卫生局于1993年8、9月间授权我们三人用20多天时间对...  相似文献   

5.
麻醉科新千年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个世纪 ,在尚德延等老一代麻醉学家的奔走和努力下 ,卫生部 (89) 12号文件终于明确规定麻醉科是二级学科 ,一级临床科室 ,结束了我国“麻醉组”“手麻科”等医技科室的历史。特别是在最近 10多年里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我国麻醉科的医、教、研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各兄弟科室相比 ,我们仍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各地麻醉科发展极不平衡 ,人员素质和设备有的还很落后。因此 ,我们决不能自满 ,必须在新千年急起直追。首先要做好麻醉再扩展业务 麻醉首先是安全 ,在满足手术病人无痛、睡眠、肌松和降低应激反应的同时 ,要千方百计减少心…  相似文献   

6.
卫生部(89)第12号文件指出,麻醉科应从辅助科室转变为临床科室,应发展成为包含临床麻醉、麻醉后重症监测病房(PACU)与疼痛治疗门诊和病房等业务的二级临床科室。这是卫生部对麻醉科改制和建设的基本内涵。文件颁布以来全国麻醉学科出现了巨大变化,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达高水平,有的还十分薄弱。山东省麻醉学会曾于1997年6月开展过一次以在职人员总人数、学历、职称和职务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目的在了解麻醉队伍现状。总人数反映队伍大小,学历反映文化素质,职称和职务反映技术水平。同样1979年12月也曾做过一次相同的调查。今根据两次调查,…  相似文献   

7.
对麻醉科医师曾有不同的称呼,显然,称"师傅"与"麻醉师"不妥,这给人以工匠的感觉。麻醉学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所以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现今许多人自称为"麻醉医师",这样称呼强调了其资格应是医师,也就是说此职业必须由医科大学院校毕业生担任,但这种称呼易被误解为其工作只限于纯麻醉业务。众所周知,现代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已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性疾病的诊治,麻醉科已由辅助科室改变为临床科室。我以为"麻醉医师"的称呼不能全面反映其业务内容,应和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妇产科医师、皮肤科医师等一样,称呼为麻醉科医师。此称呼的意义是,麻醉科医师不仅从事临床麻醉,也从事麻醉科的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治。建议凡遇需使用称呼时,一律用麻醉科医师名称,屏弃"麻醉医师"等不恰当的名称。这不仅能使社会正确认识麻醉科,也可使麻醉科医师全面理解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麻醉学的飞速发展,麻醉科作为二级学科级临床科室,麻醉学科的工作范围也逐步扩大,由单纯临床麻醉拓展到重危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因此麻醉科工作量日趋增加,并且用药也由单纯的用于临床麻醉逐渐增加药品品种用于其它方面.因此在麻醉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并且要做好麻醉科药品管理的问题急待解决.结合专职护士在专科药品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手术量日益增加,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荷不断加大,因疲劳工作导致发生人为错误的风险增加。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可以协助麻醉科医师进行部分临床工作,提高麻醉科医师的工作效率,优化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还可以构建大型数据库、智能化教学等,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的应用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数据收集、隐私保护、机器学习模型的透明化等。本文就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的前景与挑战进行综述,为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麻醉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赵俊**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100730)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时期,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将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各位代表:今天,我们高兴地在古城西安举行第三届全国中青年麻醉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中日临床麻醉学会议。当今,麻醉学理论和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新的麻醉药物和技术、镇痛方法和新的监测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体现了科技水平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麻醉学科人才梯队已经形成,涌现了一大批较为优秀的中青年麻醉科医师,其中大多数是在临床第一线实践中涌现出来,许多中青年医师是经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有的具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在老一辈专…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建科45周年,暨孙大金教授从医执教45周年的庆典在上海和平饭店隆重举行。参加庆典的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范关荣校长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朱明德院长和党委陈佩书记等院领导,有医院各手术科室的主任和教授,也有上海各大医院麻醉科的专家、教授和各区中心医院的麻醉科主任,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如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医院麻醉科的主任和同行,他们曾于70年代和80年代来我院麻醉科进修学习,如今都已成为各医院的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此次他们专程来参加庆典活动。到会的还有中…  相似文献   

13.
加速麻醉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张立生*我国麻醉学发展至今天,当务之急我认为是加速麻醉学分支学科的建设,拓宽麻醉学的领域,以便与世界各国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尽快接轨。早在1989年,我国卫生部第12号文件就已明确指示麻醉科应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  相似文献   

14.
<正>麻醉科护士(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s,CRNA)是指具有护士资格证,接受过教育和培训,能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的准备、维持、监测并管理麻醉患者的护士~([1])。随着临床麻醉工作量的增加及护理专科化的发展,麻醉科护士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麻醉科护士可以减轻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为手术提供便  相似文献   

15.
张敏  陈庆红 《护理学杂志》2023,28(10):50-53
目的 了解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心理资本问卷和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对311名麻醉科护士进行调查,对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分为(82.57±13.17)分,心理资本总分为(78.16±14.58)分。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和是否参与患者转运是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引导护士,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并通过优化工作内容和增强护士满意度等措施,提高麻醉科护士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医院麻醉科护士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并分析上海市医院麻醉科护士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内容及管理情况,为上海市麻醉科护理人员的配置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应用整群抽样法,以电子邮件方式对上海市9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回收问卷98份,调查的98家医院共有麻醉科护士401名,21.4%的医院未配备麻醉科护士;仅有22.1%的医院设置了专门的麻醉科护士长岗位;麻醉科护士目前主要以PACU患者护理、麻醉药品管理、麻醉前准备、镇痛泵配置与术后镇痛随访等为工作内容,围麻醉期护理尚未成为其工作重点.结论 目前,上海市医院麻醉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麻醉科普遍存在护士配备不足、麻醉护士数量和素质难以适应麻醉学科发展与围麻醉期护理实践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F003-F00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是全国最早建立麻醉专业的学科,自1947年即有专业麻醉医师,并于1964年正式建科。现有麻醉医师25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9名,博士6名,硕士7名,拥有博士导师1名和硕士导师4名。  相似文献   

18.
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麻醉科组建于1958年,1985年发展为临床麻醉学科。历任主任:伍守仁、周树芬、张尚礼、陈秉学、黄文起。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单一临床麻醉工作发展至今,成为多亚学科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时至今日已成为广东省以及南方多省中麻醉科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学科之一,在港澳和东南亚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医院本部麻醉科+黄埔院区麻醉科组成,共有63位员工(49+14),其中3位教授,8位副教授。90%以上麻醉医师已获得或在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多名医生曾留学研修于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其科室文化是“学无止境,关爱生命,自强不息”。建制由以下亚学科组成:临床麻醉,1958年成立,现设15个专科麻醉组;疼痛治疗门诊以及疼痛学组,1989年成立,每天均有专家出诊;重症监测病区,1992年成立,1997年归入外科;麻醉复苏室,1998年成立,现有12张复苏床;体外循环学组,1975年成立,每天可进行4台体外循环。现状中山一院麻醉科技术力量雄厚。1994年被卫生部评定为全国临床麻醉管理及重症监测治疗培训中心。目前申报国家药物研究基地,已有8位医生、护士获得GCP培训证书。拥有多项科研项目并有不同国籍或地区的受聘客座教授,每年有许多不同国籍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我科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风气浓厚,业务学习、病历讨论及专题讲座制度化。至今已举办7届国家级麻醉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招收45名以上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非洲)进修医生的培训。从1984年开始并至今承担中山大学(以及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麻醉学本科教育和麻醉学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美国医学本科生来到我科完成海外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7月13日,我国现代麻醉学科重要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创始人赵俊教授因病去世。赵老离去,学界同悲,各位麻醉学同道纷纷发来悼念、缅怀、追忆的文字与照片。我谨以此文,怀念与赵俊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并对赵俊教授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付出的心血致以崇高的敬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谦逊、低调、包容,是我对赵俊教授最深刻的印象。1985年,我考上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研究生,第一次来到麻醉科时,我并没有从外表判断出赵俊教授是科主任。  相似文献   

20.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1):F0003-F0003
科室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麻醉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已经历了40余年的历程。麻醉科全体工作人员团结进取,艰苦创业,使麻醉科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不断完善。从原来的5名麻醉科医师发展到今天的45名,7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麻醉医师和18名重症监测专业护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