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对患者临床资料、在院治疗期间和出院后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出院随访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率均明显低于住院时(P<0.05),其中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断剂使用率偏低;影响患者出院后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的主要原因为病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独居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显著因素;服药依次性良好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依从性差者(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与指南存在差距,原因以自行停用和医师未按指南开处方为主;主要影响因素为病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独居。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卒中是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之一.通过对天气变化与AMI及脑卒中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及中老年人健康的危重疾病,脑卒中是AMI后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随着询证医学及再灌注治疗的发展,AMI的预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心肌梗死合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无规范的预防策略,在临床上仍是一大难题。本文针对AMI合并脑卒中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降低血压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益处已得到公认,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抗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尚不确定。最近在JAMA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抗高血压治疗试验(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显示,在卒中发病后最初48h给予患者药物降低血压并不能降低死亡或严重残疾风险。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症状常不典型 ,预后极差 ,死亡率较高。本文通过38例的回顾性分析 ,探讨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并发AMI临床特点和预后。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本院收治老年急性脑卒中 2 1 1例 ,并发AMI 38例 ,发生率为 1 8 0 1 % ,男 2 3例 ,女 1 5例 ,其中 60~ 69岁 2 1例 ,71~ 79岁 1 2例 ,80~ 85岁 5例。 2 5例有原发疾病 :高血压 1 1例 ,冠心病 6例 ,糖尿病 4例 ,高脂血症 4例。有吸烟史 1 5例 ,饮酒史 1 2例。1 2 诊断标准 :( 1 )急性脑卒中诊断 :突然出现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评估其发病前的ASCVD危险分层情况...  相似文献   

7.
赵瑞革  赵月  王荣军 《心脏杂志》2007,19(4):457-459
目的随访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对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方法连续358例应用尿激酶溶栓的AMI患者,161例胸痛后<1.5 h溶栓,其中68例院前溶栓,为A组;197例胸痛后1.54 h溶栓为B组。随访2年,观察和记录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劳累性呼吸困难、疲劳、端坐呼吸、夜尿多、外周水肿、肺水肿等发生情况。结果A组胸痛至溶栓时间明显小于B组;A组CPK峰值明显小于B组;A组形成Q波型心肌梗死者明显少于B组,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A组发生再梗死的时间大于B组[(6±10)个月vs(5±7)个月],无显著差异;A组病死率小于B组[3.7%(6/161)vs8.1%(16/197)],两者无显著差异;随访时(3个月、1年、2年)A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端坐呼吸、夜尿多、疲劳、外周水肿显著少于B组。结论超早期溶栓治疗明显减少发生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AM I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资料,应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1.7%(46例)。其中病死组平均年龄[(74.1±10.1)岁]高于非病死组平均年龄[(66.8±11.4)岁],急诊PCI比例[10例(21.7%)]低于非病死组[26例(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09,95%CI:1.29~3.44)、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OR=4.831,95%CI:1.05~22.26)及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OR=0.171,95%CI:0.06~0.48)与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而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则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二级预防药物应用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CCU连续住院治疗并好转出院的老年STEMI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67例,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2±5.1)个月,分析老年STEMI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应用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与住院时相比,随访时各种药物应用率均明显下降,阿司匹林(91.7%比98.3%),氯吡格雷(90.6比100%),β受体阻滞剂(66.7%比78.3%),ACEI/ARB(58.9%比77.2%),他汀类药物(81.1%比95.6%),均为P<0.05。影响老年STEMI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患者依从性差及医生未按指南进行处方。结论老年STEMI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应用与指南存在差距,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偏低;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和医生未能按指南进行处方是影响老年STEMI患者出院后药物应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56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工作中发现,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小于40岁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逐年增多[1],通过对56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危险因素与40岁以下患AMI的关系,为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人类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二者有着相似的危险因素和共同的病理基础,但不同危险因素对二者作用强度存在差异。认识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强度、特点,有助于更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术后发生脑卒中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62例行PCI术的AMI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发生组(29例)和未发生组(1333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  相似文献   

13.
前面我们讲到脑卒中各种危险因素中,既有可控因素又有不可控因素,对于不可控因素我们只有引起注意,而把重点放在可干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上。 下面我们就讲讲如何及早干预这些重要的危险因素以防止脑卒中的发生(也即我们所说的一级预防)以及脑卒中发生后如何通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以避免脑卒中的复发(也即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4.
196例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二级预防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二级预防现状 ,我们对 1999~2 0 0 0年就诊的 19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 (BMI)、吸烟、血压、血糖、血脂及用药情况 )进行了调查分析 ,旨在减少其再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 ,提高其生活质量。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135例 ,女 6 1例 ;年龄 35~ 75岁 ;病史 6个月至 5年 ,平均 2 .3年。采取问卷形式 ,调查其吸烟状况、个人病史 ,并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血糖 ,以及来院前用药情况 (其中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丁类降脂药单独计算 ) ,进…  相似文献   

15.
降压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手段,明显优于抗血小板和他汀类等药物的治疗,对二级预防也具有肯定的效果,但不同降压药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按AMI后12h内和大于12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房颤动发生者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CAG),急诊经皮腔内冠动脉成形术(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统计学显示两组的年龄(65.7±12.6岁vs 68.1±10.2岁)、左心房内径(38.1±3.26mm vs 39.O±4.35mm)无显著性差别(P>O.05)。早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O.58±O.12 vs O.40±O.10,P相似文献   

17.
在非选择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后30d卒中的发生率高达2%。对绝经后妇女AMI后激素治疗(HRT)与卒中危险的研究甚少。为探讨绝经后妇女AMI后HRT与卒中危险的关系,作者评估了AMI伴有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使用HRT的关系。对象与方法因为避孕以外的原因,广泛应用雌激素、孕激素、雌/孕激素者判为HRT。卒中分为缺血性丰和出血性卒。研究对象为年龄≥55岁的女性AMI患者,其中住院期间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microRNA-208a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安市第九医院心内科就诊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7名。根据有无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分为MACEs组64例与无MACEs组153例。采用RT-PCR测量血清microRNA-208a的表达。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icroRNA-208a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MACEs、年龄、高敏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microRNA-208a均高于未发生MACEs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发生MACE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microRNA-208a预测AMI发生MACEs的最佳临界点为1.4。当microRNA-208a为1.4时,microRNA-208a预测AMI发生MACEs的灵敏度为67.2%,特异度为90.8%;AUC曲线下面积为0.8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1.03;95%CI:1.01-7.37]、cTnI [HR:1.17;95%CI:1.08-71.96]、NT-proBNP [HR:1.23;95%CI:1.14-2.73]、CK-MB [HR:1.38;95%CI:1.17-2.14]、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HR:1.43;95%CI:1.21-1.93]、microRNA-208a [HR:2.98;95%CI:1.81-3.73]是AMI患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LVEF [HR:0.93;95%CI:0.89-0.96]是AMI患者发生MACEs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c TnI、NT-proBNP、CK-MB、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microRNA-208a是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microRNA-208a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血压升高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且与首发脑卒中5年内复发风险增高有关。有证据表明,使用降压药降压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复发。相关指南亦强烈推荐降压药治疗(AHT)可作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然而关于首发脑卒中后选用AHT的远期综合药效尚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大样本调查  相似文献   

20.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出现空腹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其预后。方法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初次发生ST段抬高AMI且在12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连续276例住院患者,以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1)为标准划分为高血糖组和普通血糖组,分析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全组共53例发生高血糖(53/276,19.2%)。与普通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70±14)岁vs(59±11)岁,P=0.039]、女性患者较多(38%vs26%,P=0.001)、糖尿病患者较多(45%vs17%,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72%vs16%,P〈0.001)、血糖值偏高[(14.3±2.3)mmol/L vs (6.6±1.4)mmol/L,P〈0.001],心力衰竭(5%vs 1%,P=0.008)和MACE发生率增高(26%vs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龄[OR 1.048,95%CI 1.014to1.085,P=0.006],女性[OR 2.528,95%CI 1.036 to 6.159,P=0.042],心功能Killip分级≥Ⅱ[OR 11.412,95%CI 5.144 to 25.338,P〈0.001]合并糖尿病[OR 1.024,95%CI 1.089 to 1.467,P〈0.001]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276例患者中院内总病死率3.6%(10/276);与普通血糖组相比,空腹高血糖组患者死亡率增高3.5倍(9%vs 2%,P=0.025),MACE发生率增高2.7倍(26%vs 7%,P〈0.01)。结论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功能≥II级(Killip分级)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入院早期高血糖提示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